劉稷
【摘 要】文章采用實地調研、文獻查詢與咨詢專業人士等方式,分析校園現狀植物分布,找尋植物在校園景觀中的運用原則與植物在校園景觀中具體運用的區域與設計手法;提出思考問題,借此希望為景觀植物在校園中的運用提供相關資料補充。
【關鍵詞】植物;校園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731.8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7-0113-01
一、校園景觀的構成要素
高校的景觀植物是由建筑物、硬質鋪裝、軟質鋪裝、道路鋪裝、水景、雕塑小品和休閑運動場所、景觀標識與綠化這些組成的。而這些構成景觀的要素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道路、廣場、水體等構筑物與外部裝飾一起共同構建了校園環境。
除此之外,校園景觀還分為動態要素和靜態要素。動態要素指的是一些不確定的景觀要素。比如說來往的師生人群、在校園干道上行駛的自行車和機動車、臨時安排的景觀小品等,都是屬于動態要素的組成部分。
靜態要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道路鋪裝、植被、水景,花壇、樹池等都是組成靜態要素的一部分。動態要素主要包括人、交通工具、臨時性的小品設施等;校園是為廣大師生提供學習和深造的場所,而校園環境則需要為這個場所提供所需的學習氛圍和人文熏陶。
二、植物在校園中的區域的功能劃分
(一)入口區域
在學校最重要的就是教學區、休閑區和住宿區。大門的入口區域是一個學校和社會連接的主要空間區域,入口區主要是指學校大門到校園內主要建筑物的區域,這個區域相當于學校的臉面,是學校對外交流的一個主要標志。而且此區域因為與社會直接接軌,具有人流量大、車流量集中等因素。。
(二)教學區域
教學區是學校的核心區域,包括所有的教學和科研用地,由教學樓、科技樓、圖書館和辦公樓等主體建筑群構成,是廣大師生上課、讀書、參與學術活動、課間休息的主要場所。該區域是校園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的絕大部分都是屬于公共空間的,也是展示校園景觀的重要場地。而高校校園中不乏代表性的建筑和十分具有特色的景觀小品,這些建筑和小品的組合與植物景觀的配置,為校園文化的提升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三)生活區域
生活區域則主要是教職工的住宿小區,學生的學生公寓,以及為吃穿住行服務的配套設施,如食堂、洗浴房等,是影響到師生生活水平的直接區域,而這一區域的景觀空間主要是為了滿足生活與小幅度交往等需求。而景觀植物的配置以簡約合理為要求,不需要很精致,但是要符合生活居住方便等基本要求。
(四)運動區
運動區是當代高校校園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活動區域,運動區一般由室外球類場地、室內籃球場和游泳池,以及室外大操場等組成,區域在規劃的時候,充分考慮了大型運動會的人流動線分布,休閑座椅分布與緊急撤離通道等。而該區域的景觀設計主要是圍繞著體育運動與休閑運動展開,景觀主題也是與運動有關,可以設立小范圍的運動文化墻和與運動有關的人物雕塑。而在對景觀植物上,則是少喬木,多種植灌木與草皮為主,營造自由而青春的景觀植物特色。
三、景觀植物在校園規劃中的配置運用
(一)與校園地形的搭配
復雜地形在很多地區都是避免不了的,而校園因為人口較多,所以地形的程度相對來說不是十分復雜,但是同樣也分為山地、坡地、平地這三個基本地形。場地是寶貴的資源,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很多場地因地制宜設計后,反而會成為更美麗和具有特色的風景線。跟隨地形的起伏設計,以自然的原有色彩規劃出大地的地脈走向,通過植物的方式來為師生規劃出地形的走向。具體的植物配置,則可以在狹長的地形種植喬木配合花喬木進行配搭。而在平緩的坡地則可以打造草坪和灌木并存的狀態,并配上蒲公英與紫云英等,四季變換不同顏色的花草,營造不同的景觀帶來的不同的文化感受。
(二)與水體的搭配
水景往往是一個景觀的視覺中心,水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在校園景觀的配置中,水景包括了人工和自然兩種形式,水景除了能夠增添學校人文氛圍以外,還能調節濕度、減少灰塵與進化噪音等功效。水景因為稀少而往往能成為那一片景觀中的視覺中心。因為中國園林講究依山傍水,所以水景配合一般會有休閑亭子或者其他建筑,有經驗的園藝師和景觀設計師,在考慮了水面的開闊性之后,在水面種一些既能改善水質又能增添空間動線的植物。在水面種上荷花等帶有香味的水生植物,則能結合周邊環境,將校園景觀達到一個文雅幽靜的文化意境。在學校的文化氛圍的熏陶下,有水景之處往往成為在校學生散心、閱讀、休閑的好地方,水中種植荷花,岸邊栽種柳樹,為師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結語
校園的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是一個復雜和長期的工作,在設計和構思的過程中,需要參考大量的資料和相關的設計案例來進行。需要不斷進行查證和現狀勘查。景觀植物在校園中的運用,校園和外面的人文環境存在著一定差異,高校植物配置需要遵循具體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我國高校的植物規劃中,有很多地方做得很好,也得到了相關專家學者的重視,但是較國外而言,還有很多發展與設計規劃不到位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劉少宗.風景園林設計資料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李明洋.五感體驗式景觀設計[J].科技信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