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胤廷
【摘 要】舞蹈藝術誕生于周代的“禮樂制度”,從與詩歌、音樂三者并稱為“樂”開始,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博大精深、魅力深厚的獨立科目,它的普及性和參與性也越來越廣泛。舞蹈“多邊形”包括了舞蹈題材、體裁、主題的多樣性,也包含了舞蹈文化本身的多面性,同樣一個舞蹈,不同的欣賞者有不一樣的感受,每一個與舞蹈作品產生共鳴的心理點匯集在一起,成為欣賞者對舞蹈“多邊形”的認識。雙人舞《雛菊》是一次課堂實踐,在這次實踐后,調查記錄了欣賞者對舞蹈《雛菊》的個人見解,從舞蹈語言的屬性分析藝術欣賞中舞蹈內容呈現的多面化,關注藝術欣賞角度下舞蹈作品的完整性——由創造者和欣賞者共同創造完成,總結歸納雙人舞《雛菊》的創作心理,發揚舞蹈藝術的多方位獨特魅力。
【關鍵詞】舞蹈;欣賞者;舞蹈語言;雙人舞《雛菊》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7-0093-02
一、欣賞者說《雛菊》
雙人舞《雛菊》是在觀看了電影《雛菊》①后用柴可夫斯基創作的鋼琴曲《六月船歌》作為舞蹈音樂創作的女子雙人舞蹈,道具是一束新鮮的黃白相間雛菊花。第一次展示是以視頻(舞蹈教室錄像)的形式公開在“藝術概論”課堂上放映,在任課老師的引導下,每位同學②在放映結束后談論了自己的感受和舞蹈中最受打動或不太喜歡的部分,老師不僅對舞蹈進行了直觀感受的描述,整體評價,也與我們探討,詢問了其中的創作動機、心理過程等。整個過程是在沒有任何對舞蹈《雛菊》文字、口頭描述的情況下進行的。具體記錄整理如下(部分內容有合并):
同學A:她們選用雛菊花作為舞蹈道具很貼近電影主題,兩個人的服裝一黑一白象征著電影里的男女主角。整個舞蹈有三個段落,從開始的發展段落到中間高潮部分,再到兩人最后的分開,高潮部分與其他對比明顯。
同學B:我最喜歡她們倆一人在中間自轉,一人拿著花圍著中間那個人在外圈轉并做動作那一段,對結尾一人向后退,一人把手中的花束一朵一朵拆開撒下地面那一段不太喜歡。
同學C:中間兩個人有連續兩次的一人松手,一人接住花的動作,最終雛菊花束還是落地了,花落的時候感受到女主角的無奈情緒,花束落地的聲音對舞蹈情緒的渲染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同學D:在看過電影《雛菊》后再來欣賞這個舞蹈,難免會代入電影中的情節,跳出電影來看我感覺她們兩人是一對姐妹,她們的友情從開始的“合”到最后的“分”,花落似友情破滅,再也回不去以前的情意。
老師評價:看完你們的舞蹈很感動,起雞皮疙瘩,我和有位同學相反,最打動我的恰好是你們結尾部分,一人撒花,一人慢慢向后退,我在你的眼里看到了閃爍的淚光,整個舞蹈很流暢,二人的動作配合連貫,抓住了電影里女主角的情緒。
以上是大家看完視頻雙人舞《雛菊》的一些觀后感,他們第一時間表達了最直觀和真實的想法。在這之后對沒有看過電影《雛菊》的一些欣賞者再次做了“感受采集”,在不對舞蹈有任何解說,連舞蹈名字都不提及的情況下,他們的回應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感覺在講述一個愛情故事,可是舞蹈沒有高潮,希望有一些高難度的動作;第二類是這束花是友情或愛情的投射,在第一次分的階段,兩位演員的動作出現了先后頻差,既然是沖突,個人認為不僅可以出現頻差,動作方向也可以是相反的,以加大沖突;第三類是看到舞蹈里有思念和愛情,舞蹈風格清新文藝,總體架構比較清晰,最后一束花凋落是亮點,但是感覺舞蹈很受音樂限制。
“美只對心靈才開放,主體的審美態度(心理結構)在這里起著重要的能動作用。”③每個欣賞者在完整觀看完雙人舞《雛菊》后,以自身角度抒發感受,其中可以看出舞蹈欣賞經驗越充足,主體能動性越強,越能在舞蹈語言中獲取豐富、深刻的信息,反之,對舞蹈藝術的感知會弱一些,需要更夸張的動作才能滿足他們的審美期待。所有的欣賞者與舞蹈作品產生的心靈撞擊匯成舞蹈“多邊形”的邊和棱角,創作者是舞蹈“多邊形”形狀模樣的締造者,藝術欣賞者為“多邊形”勾勒出各式各樣的線條,舞蹈“多邊形”以更飽滿立體的形態散發藝術魅力。
二、舞蹈語言的屬性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欣賞者都會傾注個人的想象走進藝術,走進《雛菊》。舞蹈語言從發生之初由功能性較強的“語言符號”經過社會的變革、文化的變遷,不斷抽象化、理性化進而升華成為“審美符號”。④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舞蹈語言形成了自身的規律,它與文字語言最大的區別是朦朧性,一個轉身的動作可以是不忍,是拒絕,也可以是羞怯,所有情緒在舞蹈作品的主題下由編創者規范。舞蹈語匯由舞蹈演員的肢體作為媒介,經由空間和時間,形成可見的物質形態展現給欣賞者,因為受身體的限制,舞蹈不是再現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從連貫的舞蹈動作中感知舞蹈作品的精神內涵。
舞蹈語言有強烈的可感性,雙人舞《雛菊》創作的原意是兩個舞蹈演員表現同一個人,白衣服女孩視作黑衣服女孩的內心,雛菊花是愛情的象征,表現女主角在愛情里的期待、追隨、綻放和破滅。在沒有看過電影的欣賞者中,他們從舞蹈里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愛情的情愫,并不是具體哪一個舞蹈動作的作為,而是從整體的舞蹈語言中獲取的,這充分體現了舞蹈語言的可感性,觀賞者能夠在審美對象里感知到情感、情緒。除了在雙人舞《雛菊》中看到愛情,也有一些關于友情的呼聲,這些觀賞者更多看到兩個舞蹈演員之間的人物關系,把道具花看作友情關系的比喻,舞蹈語言帶給他們不一樣的溫度,這個溫度的區域是舞蹈語言表現性質的寬泛性。對舞蹈語言的理解與欣賞者當下心理傾向、藝術欣賞經驗和舞蹈本身相關,舞蹈表達的寬泛性不僅因為舞蹈語言本身的特點,也包含在藝術欣賞中,審美是一項“自由活動”。除此之外,舞蹈語言還具有多效性,舞蹈演員的著裝,舞蹈道具和舞蹈動作都是雙人舞《雛菊》中的舞蹈語義,欣賞者從中解讀到她們是一男一女的愛情正是因為衣服的顏色帶給他這種聯想。結尾處一人在前方從花束里抽走花朵灑落地上,一人用揉手(象征花落)動作直線向正后方退,在舞蹈結構上是對花(愛情)步步發展到結局的交待,在舞蹈內容里表現愛情夢的破碎,渲染悲傷的氛圍,最后又回到了一個人孤單地等待,舞蹈語言承擔著雙重含義,發揮著它的多效性。“藝術作品結構中所標明的途徑無論多么明顯,鑒賞者都不可能與作者的意圖毫厘不差”⑤,舞蹈語言有自己的獨特屬性,欣賞者在舞蹈動作構架的語匯感里帶著個人主觀情感體味舞蹈《雛菊》,他們的心聲是雛菊花的養料,《雛菊》更加枝繁葉茂。
三、欣賞者與創作者的共鳴
“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作品的內容是藝術家和藝術欣賞者共同創造完成的。”⑥欣賞和創作是相通的,任何藝術作品都需要欣賞者,創作需站在欣賞者的角度切入,欣賞則應在藝術作品的引導下進行。藝術欣賞不是單一“看”“聽”的活動,在觀看雙人舞《雛菊》時,欣賞者的大腦進行了豐富的想象、再造、連接,也屬于一種創造活動。這種創造活動依賴于欣賞者本身的個人修養和舞蹈見識,深厚文化底蘊的欣賞者就像舞蹈評論家,欣賞完舞蹈后在第一時間記下舞蹈中最深刻的點,把與舞蹈“直面相見”產生的火花點作為舞蹈評論的觸發點,再理性客觀地表達欣賞者對舞蹈的感受。當代著名舞蹈理論學者胡爾巖老師,在觀賞了由范東凱和張建民編創的舞蹈史詩《長城》后,寫下一篇舞蹈評論“《長城》:一個新的高度”,文章發表后,兩位編導對胡爾巖老師說他們會永遠保留這篇文章,并不是因為對《長城》的高度肯定,而是對《長城》恰如其分的分析。藝術創作后的藝術欣賞是對藝術作品的反饋,它投射在作品之上,使得作品《長城》更加豐滿,幫助創作者自省。欣賞者與藝術家的共鳴,也是百花齊放的聲音,再好的作品也會有人不喜歡,再不好的作品也會有人追趕,成就一個作品需要各種聲音,它們是藝術欣賞中的凹凸面,形成藝術欣賞的完整性。欣賞者與藝術家在欣賞中產生心靈溝通,會發現同樣的作品在不同階段觀看會有新的感受,留在欣賞者心中時間越長的作品越有深入人心的意味,傳承價值更高。像是1895年首演的芭蕾舞劇《天鵝湖》,作品流傳至今一百余年,依舊有許多知名團體在復排、演出。欣賞者與藝術家手下的“天鵝”產生濃厚的情感,他們共同創造了作品的完整性,在時代的更替中,其“完整性”也被賦予時代的色彩,不變的是觀眾依舊在藝術欣賞中尋找心中的“天鵝”,投入藝術家的舞蹈世界。
四、結語
雙人舞《雛菊》是一次珍貴的課堂實踐,是一次從理論到實踐的成果,在舞蹈結構上它不算完整規范的雙人舞,但整個創作過程和欣賞者對于舞蹈的評論使舞蹈《雛菊》展現出它的多面性,從而看到舞蹈欣賞下的“舞蹈多邊形”。舞蹈藝術的獨特之處在于用人的肢體去表達各類情感、各樣精神,每一份情緒透過舞蹈演員感染著欣賞者,舞蹈有魔力,有磁性,是藝術家與觀眾溝通的橋梁。作品是紐帶,使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永不分家。
注釋:
①我們班課下獨自觀看了老師分享的電影《雛菊》。
②除了與我一起完成雙人舞創作的同學,其余同學系音樂專業,分別是聲樂和樂器。
③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219頁.
④劉珵藝.符號學視閾下的舞蹈語言特質研究[D].深圳大學,2017,導師趙艷教授.
⑤凌繼堯.藝術鑒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第28頁.
⑥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印刷版,第281頁.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印刷版.
[2]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胡爾巖.舞蹈創作心理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7.
[4]凌繼堯.藝術鑒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