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妮妮 段昱
【摘 要】長期以來,藝術教育被視作美育主要的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徑。在此意義上,重新審視藝術教育的內涵與社會功能,有助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藝術教育工作,更好發揮藝術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藝術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7-0144-02
一、藝術教育的基本內涵
藝術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分支,是以藝術為媒介進行的教育活動以及研究有關藝術教育實踐和理論的學科。狹義的藝術教育,指專門的藝術院校,按照既定培養目標,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才能,使之成為專業的藝術工作者或藝術家;廣義的藝術教育,是指各級各類學校以及家庭、社會,對全體學生和人民群眾開展的藝術教育。本文所談的藝術教育是廣義層面的。
美育教育,即“審美教育”亦可稱為“美感教育”。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指出:“想讓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①事實上,美育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除了藝術美外,還包括自然美、科學美、生態美等多種形式。藝術教育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②,是由藝術的特有屬性所決定的。
當然,藝術教育與美育并不完全等同,二者區別在于,美育的外延比藝術教育更為廣闊;聯系則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公共藝術教育是一種美育教育,所培養的是非專業的專門藝術人才,是對全體學生所施行的藝術教育。其次,藝術教育與美育有著相同的深層內涵。席勒認為藝術的根本屬性“是表現自由”③,這與“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走向自由”④的美育內涵完全一致。
二、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
藝術教育的功能首先是由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當然,藝術教育也有著自己特殊的功能,這種特殊性是由藝術的本質所決定。正如房龍所說:“一切的藝術,應該只有一個目的,即克盡厥職,為高的藝術——生活的藝術,作出自身的貢獻。”⑤
(一)“美育群材”:藝術教育的教化之功
尤·鮑列夫在《美學》中指出:“如果說社會意識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質的話,那么藝術則對智慧和心靈產生綜合性的影響,藝術的影響可以觸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個角落,藝術造就完整的個性。”⑥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美育的傳統,影響中國幾千年的禮樂文化可視作中國古代藝術教育的重要歷史源頭。漢末魏初的“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在《中論》一書《藝紀》篇中提出:“美育群材,其猶人之于藝乎?”即是要以“藝”來造就“群材”。
及至近代,上述思想亦見延續。20世紀初,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明確使用了“美育”的概念,提出美育作為“完全之教育”必要的組成部分,意義在于“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⑦蔡元培認為:“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他將美育定義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情感為目的者也。”⑧
(二)“以仁為本”:藝術教育的道德關懷
我們的藝術教育應以“仁”為本,通過藝術教育,來提高受教者的思想道德修養。豐子愷曾多次強調:“藝術以仁為本,藝術家必為仁者。”⑨所謂“以仁為本”,是通過各種藝術形式的欣賞、學習、實踐活動,培養和發展藝術的審美能力,從而建立審美判斷力,促進思維判斷朝著多元性和人文性發展,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價值觀和崇高的審美理想,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樹立高遠的精神境界。總之,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用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來思考專業、社會與自身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一個社會公民應該具有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公民道德。
(三)“有生即有情”:藝術教育的情感訴求
黑格爾說:“藝術的任務和目的就在于把一切在人類心靈中占地位的東西都拿出來提供給我們的感性、情感和靈感。因此藝術的目的就被規定為:喚醒各種本來睡著的情緒、愿望和情欲。”⑩豐子愷認為藝術與人的情感息息相關,即有情就有藝術:“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專科,乃人所本能;藝術無專家,人人皆生知也。”?
藝術作品中的情感表現固然是抒發作者自己的感情,但更重要的還在于通過作品實現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如果一件藝術作品不能從情感上打動欣賞者,那就不可能會有深入的審美活動,也不會有真正的社會效果,從藝術作品的社會功能中可以看出,作為情感教育的藝術教育,其重要性和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
(四)“美能益智”:藝術教育的理性培育
藝術教育能增進人的形象思維,有助于開拓精神、創造能力的發揮。所謂以美輔智,是通過視覺、空間、形態、聽覺、時間以及肢體有意味的感知活動,促進生理系統以及左右腦的全面發育和成長,發展手腦協同并用以及心身協調的能力,激發想象力,培養觀察力、表現力,啟迪情感智慧的表達方式,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和提升創造力。
人類歷史證明,不少具有創造力的人,常常借助音樂(藝術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促使思維的升騰。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
未來時代的發展,要求人類自身需要不斷開拓自己的智能潛力,開發右腦智力正是重要措施之一。藝術教育正是開發右腦智力的一個重要部分,不難看出,對藝術教育在整體教育中重要位置的認識,已突破美育的范疇,它把我們的思考引入到人類大腦究竟怎樣才能得到更加充分開發和使用的教育新領域,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五)其命維新:藝術教育的文化傳承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指出:“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前蘇聯當代美學家卡崗也認為,藝術史能夠準確和有力地體現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因此,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或文化現象,在整個人類文化大系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擔著傳承社會文明與優秀文化、促進文化創新的重任。
首先,藝術教育是以“美”為核心的文化傳承。通過對“美”文化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美”的歷史、進化過程以及判斷標準,以此來培養學生歷史的眼光和哲學的態度,使他們具有更加寬廣的文化視野。
其次,藝術教育也是促進文化創新的重要方式。藝術的本質是創新、求異。有效的藝術教育,能激發受教育者的創新激情和創新欲望,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種創新的內在動力,不僅能促進藝術自身的創新,還能輻射促進受教育者的科學創新和人文創新。
注釋:
① 席勒.秀美與尊嚴[M].張玉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71.
②這句話出自教育部頒布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表明在普通高校開展、實施美育,是通過藝術教育來進行的。
③席勒.秀美與尊嚴[M].張玉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75。
④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1.
⑤[美]房龍.人類的藝術》(上)[M].衣成信譯.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3.
⑥尤·鮑列夫.美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164.
⑦王國維.王國維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57.
⑧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74.
⑨豐子愷.桂林藝術講話之一[A].《豐子愷文集》第四卷[C].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6.
⑩黑格爾.美學(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57.
?豐子愷.藝術漫談序[A].轉引自汝信,張道一主編.美學與藝術學研究(第一輯)[C].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31.
?黎先耀,高莽主編,梁秀榮,勞石選編《百年人文隨筆》(外國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74.
?文化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