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娟
【摘要】目前的古詩文教學效率較低,學生掌握能力較差,在考試中得分率低,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中,學生對古詩歌的掌握僅浮于表面。因此在“生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以“反復誦讀”為基線融入詩歌課堂教學,通過反復誦讀,以讀帶教,以讀促賞,從而提高農村學生對詩歌的學習和鑒賞能力。
【關鍵詞】古詩歌;生態教學;以讀促教
【基金項目】“南寧市教師網絡研修主題拓展延伸——上林縣初中語文工作坊生態閱讀課堂實踐研究”課題(2018C645)初中語文教學研究論文。
一、前言
所謂“生態教學”,實際是以學生為主體,設置適合學生學業基礎和個性發展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情境,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最佳學習方式的課堂教學[1]。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語文教師該如何以生態教學方式,讓古詩詞教學真正提升教學效益呢?筆者以《游山西村》的教學實踐為例,談談在農村初中所進行的幾點詩歌生態教學做法。
《游山西村》是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第二十課《古詩五首》的第四首,這是一首樸實自然又充滿田園情味的七言律詩。結合“生態閱讀”教學的課題研究,筆者決定以最原始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從最原始的“生態閱讀”的角度來確定本詩的學習目標,那就是要以“反復誦讀”為主線,讓學生通過多次誦讀能夠自主了解詩歌內容,領悟出詩歌所蘊含的哲理。
筆者所教的學生比較特殊,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學習主動性不強,學商也一般,平時學習都處于比較懶散的狀態。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前提下,筆者設置了“以讀識詩”“再讀說畫”“以讀帶悟”“熟讀成誦”四個教學環節,收到了預期的效果,落實了教學目標。
二、“以讀識詩”
詩歌簡短押韻,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反復誦讀是學習詩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筆者首先用PPT展示初讀詩歌的要求:(1)自由讀古詩五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2)匯報自讀詩句、學習生字的情況。
待學生初讀詩歌后,筆者對全班45位學生做了小調查:(1)讀五遍后,能掃清生字障礙的有40人,占88%,只有少數學生還有讀不準字音的情況;(2)讀五遍后,能背出前四句的學生有26人,占57%,這么多學生能一下子背出前四句,原來是本詩的前四句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學過。
【觀課環節】“三分詩,七分讀。”在詩歌的生態教學中,誦讀也是有要求的,包括誦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而且要一句一句地仔細讀,要求學生讀準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抑揚頓挫,甚至可以像古人一樣搖頭晃腦地誦讀古詩。學生的讀書興奮點一下子就被詩歌朗讀給激發起來了。“以讀識詩”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多次誦讀,初步做到背誦與默寫,學生自然而然地獲得了強烈的學習成就感。
三、“再讀說畫”
反復誦讀詩歌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為了避免直接翻譯詩句的枯燥與乏味,筆者布置學生再讀詩歌,展開想象,描述看到的詩歌畫面。
PPT出示學習要求。(1)讀:借助注釋,自讀理解詩意。(2)想:描繪看到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3)說:展開想象,描寫出優美的畫面。
學生思考后各小組交流發言。筆者在學生發言時引導學生扣住字詞理解,同時結合朗讀進行指導。
【觀課環節】反復誦讀可以激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再讀說畫”這個環節,筆者從“游”字入手,讓學生從反復誦讀中放飛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話描述出從詩歌中讀到的有意思的畫面。這時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實自由地表達,引導他們在讀和說的過程中思考和發現。印象較為深刻的是這幾位同學對詩歌畫面的描述。
生1:我看到詩人游村突然來到農家,主人盛情留客,還備有豐盛的菜肴。
生2:我看到詩人在青翠的山間漫步,草木濃茂,山路彎曲,正在迷路的時候,突然看見前面柳暗花明,幾間農家茅舍,
隱隱約約出現在花草樹木之間,詩人心情就豁然開朗起來。
生3:我似乎聽到村子里不斷傳出吹簫打鼓的聲音,到處洋溢著一片節日的歡快氣氛。那是鄉民們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農事的豐收。這個畫面和我們村里的祭社活動很相像。
生4:我看到詩人“游”了一天,月亮都出來了,他還不想回家,他說以后如果有空在晚上外出游玩,哪怕是拄著拐杖也會隨時前來敲門和老農們喝酒聊天。
四、“以讀帶悟”
(導入語)古人的智慧是無限的,一句詩就是一幅畫,一句詩就表達著一段情,讓我們一起分享詩句的美。本詩有一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會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這一詩句?(讓學生小組討論后展示。)
生1:當我自己遇到困難,心灰意冷時會用到。
生2:我的同桌不開心時我就對他說這句。
生3:當我們正視困難,不斷努力,走出困境的那一瞬間,我們也可以感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4:我在打籃球投籃又中時會用到這句。
生5:我會在解決了一道作業題后用這句。
生6:不會寫作文時找一本作文本來抄寫時就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觀課環節】這一環節各個小組的學生給出的個性回答恰恰體現了語文的“生態化”。筆者發現只要所設置的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有所關聯,在老師適時的引導下,學生都能產生不同的感悟。這樣的生態教學,完全尊重和信賴學生的個性解讀,質疑發現和探究自由,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成長與發展。
五、“熟讀成誦”
初中語文課標對古詩歌的要求還是以背誦為主,所以筆者設置此環節的目的是強化古詩歌的背誦。
PPT出示學習要求:(1)小組起立面對面讀詩十遍;(2)草稿抄寫詩歌五遍;(3)小組間PK背誦全詩。
【課堂觀察和思考】古語有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多誦多讀,熟讀成誦。這一環節后,能背誦全詩的同學有28人,占全班人數的62%;能一字不錯地默寫出全詩的有18人,占40%。由此可見,學生在詩歌的多次誦讀并親自抄寫中,對詩歌的識記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也許筆者的課堂沒有豐富的形式,但筆者認為能讓學生從內心去喜歡誦讀詩歌,通過以讀促教,對詩歌內容有所體會有所感悟,這樣樸實的課堂對農村地區來說無疑是最真實有效的生態課堂。
【參考文獻】
譚美玲.論生態教學模式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構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1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