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芮
【摘 要】美術館在現代藝術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文化傳播形式的改變,傳統的美術館展示機制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于藝術作品展示與欣賞的需求。在美術館展示機制轉型的過程中,新媒體移動終端與美術館展示功能相結合是美術館未來發展的趨勢。本文根據美術館展示機制的轉型,對新媒體終端在美術館展示機制中的應用展開探究。
【關鍵詞】現代美術館;展示機制;轉型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7-0219-02
美術館作為藝術傳播的重要載體,需要順應科技的發展,在營運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對美術館多功能應用開發的重視程度,加快對美術館的轉型,與時俱進,使其更加符合人們參觀時候的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術館與互聯網相結合是必然結果,通過數字化建設作為依托,讓美術館的內容更加有活力,從而為藝術注入新的活力。
一、中國美術館在現代藝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的美術館在相當長時期僅使用了“美術展覽館”這一單一的功能,缺乏對當代藝術的關注、爭鳴及評價,同時在導向性、前瞻性及交互式的引導方面有著嚴重的缺失。直至1989年,中國美術館進行第一次全國性新潮美術的“中國現代藝術展”,成為中國藝術史上最具里程碑性質的代表性事件。它第一次向國內外展示了具有現代藝術的觀念和精神 、富有時代精神風貌的藝術作品,展示了現代藝術的豐碩成果,極大程度地推動了現代藝術的發展。 這次展覽促進了社會審美的變革,當波普、裝置等藝術作品強烈地沖擊著主流文化格局的審美定勢時,對于現代藝術的價值的肯定也影響了之后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
雖然美術館本身并不具有知識產權,但是它的文化效應和“場地供應者”的定位始終在藝術思潮的變革中肩負著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隨著現代專業策展機制的蔓延,藝術館確保藝術的獨立性,不受企業或個人利益所左右也成為美術館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西方現代藝術對于美術館的功能與價值有深入研究,梳理“機制批判”在西方當代藝術發展脈絡里的演變,其主要是針對藝術作品形式和內容的分析,以及藝術家創作作品的社會背景和時代風格,通俗講,就是用“藝術理論”來支撐藝術創作中作品本身的特征,用“藝術世界”來詮釋藝術作品的理論氛圍和藝術史論。藝術世界本就是由一群看似組織松散但又有密集關聯的藝術家、畫廊經營者、藝術評論家、媒體人、策展人甚至收藏家所組成的,他們讓藝術世界這部機器得以在不同的時空背景而勻速平衡運轉。但是隨著人工智能以及現代聲光影音技術的突破,藝術作品對于美術館功能和展示機制的轉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媒體移動終端在美術館展覽中的應用優勢
傳統的美術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以作品實物展示為主,傳統的藝術作品形式在作品的內涵及材質等方面較為單一,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數字化技術在美術館中進行結合,能夠更好地提升展覽模式的便利性以及高效性,通過手機掃碼還能夠加強觀看的選擇性,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觀賞者的興趣。
(一)數字化構建展覽新模式
數字化展覽為美術館的展覽創建了新模式,通過移動終端的應用,更好地實現了信息查詢的多元化,能夠更加便捷地對展示內容進行傳播。數字化模式為美術館提供了新的模式空間,能夠通過設置二維碼 ,讓觀看者對眼看的感想進行表達,從而加強人們的交流。讓觀看者通過掃碼來對作品的背景進行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通過當前的技術,可以讓靜止的畫面360度動起來,提升觀看的體驗感。觀看者通過掃碼還可以打破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夠對想要觀看的作品通過手機進行查找。
(二)移動終端呈現新的展覽效果
數字化美術館展示機制實現了數字化,觀看者通過滑動屏幕就可以對不同的內容進行觀看,實現了全方位觀賞體驗,并且對想要欣賞卻沒在這一美術館的作品也可以進行云觀看。移動終端還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更加真實更加清晰地對圖片內容進行展現,真實地對色彩進行傳達,拉近觀看者與作品之間的距離。
三、新媒體移動終端在美術館展覽中的實踐
新媒體移動終端在美術館中能夠實現互動融合,也更好地推進了美術館的數字化建設進程,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更好地拓展了美術館的藝術承載方式。這一過程中對虛擬空間進行創設也更好地對虛擬空間以及前景導圖進行了展現,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觀看者的興趣,吸引更多的觀看者來進行體驗,促進美術館的進一步發展。移動終端在美術館展覽中的實踐應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內容:
(一)全景圖導覽
全景圖導覽能夠更加便捷地提供導覽服務,提升觀看者的觀賞效果。全景導覽圖為美術館展覽創造了空間,美術館通過廣角的方式能夠應用360度全景式進行展覽,從而為觀看者構建新的展覽模式,這一過程能夠進一步增加觀看過程中的趣味性,并且使得觀看者的視角更加開闊,這一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大屏幕或者立字牌來對創作的背景等內容進行文字說明,滿足觀賞者的實際需求。新媒體移動終端的建設過程中,可以結合二維碼的應用來滿足觀看者的實際需求,激發觀看者的興趣。
(二)虛擬空間導覽
虛擬空間導覽的建立能夠更好地對虛擬環境進行構建,加強展覽的立體性。隨著虛擬技術的進一步推廣,美術館進行了應用,進一步實現了觀看的多樣化,實現展覽過程中的立體化,在虛擬空間中,可以讓觀賞者產生真實的感覺,通過對標記的點擊,觀看者還能進行個性化標注,并且可以對創作背景進行展現,從而更好地開展觀賞。
美術館還可以結合移動終端,對在線的虛擬游覽App進行開發,觀看者在線上應用這一App,可以結合自身的興趣對想要了解的作品進行搜索,搜索過后可以全景觀看,這一過程中作者可以進行標注,并在線互動,加強觀看者對美術作品的了解,在線的交流以及鑒賞為觀看者提供交流的平臺,從而進一步加強App對觀看者的吸引力。數字化以及信息化是美術館發展的方向,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加強對新型觀賞模式的探究,更好地實現觀看者個性化觀看,并提升作品在觀賞過程中的表現力。新模式的應用對廣大觀賞者而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并且在美術藝術進行傳播的過程中有著較強的傳播力。
四、做好策展工作的規劃與實施
策展是屬于當代藝術領域的新學科,它在國內美術館事業的發展中有著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雙重存在。尤其近年來隨著公立與民營美術館的興起,整個行業的“美術館”現象既是當前人們文化與審美的需要,也是中國藝術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優秀策展人有著對藝術敏銳的嗅覺和超強的洞察力,他們的工作也使得美術館的優秀展覽及配套服務更好發揮場館的功能,避免資源的浪費。但新媒體藝術創作又不同于傳統藝術形式表現,不會形成以“藏品——研究——展覽”為良性循環的藝術創作過程,它更像是一個新項目研究的啟動會,更加側重于學術實踐能力,使傳統藝術形式作品從“文本化”向“場景化”發展,是一種知識和創意的轉化能力的體現。以上海雙年展為例,近年以其獨特的國際視野爭取到了相當的藝術話語權。它不斷聚集“城市”主題,在城市建設及城市空間構造、都市文化中的設計、時尚與消費等方面組織了深入探討和研究。這種一開始就有別于傳統美術館的創新模式,至今儼然已經成為文化度與國際視野并進的大展模式。因此做好策展的定位與執行,也是當前美術館轉換機制適應市場發展的重要保障。
五、結語
新媒體進一步與美術館展覽相結合,更好地優化了美術展覽模式,新媒體的結合構建了較好的觀賞體驗,有助于對作品進行更加生動地表達,并且進一步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滿足了人們交流與分享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了觀看者在觀看過程中的趣味性,有助于美術館今后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萌.美術館作為“文化發生場”的啟示:一種新思維的提出[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7).
[2]李振強.藝術展與觀眾的多重互動——以第11屆上海雙年展為例[J].藝苑,2017,(12):60-61.
[3]許揚帆,王冬.含蓄的“介入”與悄然的“重構”——泰特現代美術館更新改造方法探究[J].建筑與文化,2018,(7):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