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郡一 梁甜
【摘 要】在生態哲學中過于強調自然界,反而對于人本身的關注不夠。事實上,生態哲學的關鍵仍然是人,只有人完成向“生態人”這一角色的轉變,才能真正進入生態哲學之中。生態人,就是自由、自主地決定要與自然和諧共處,自覺地成為“自然的看護者”的人類。人類怎樣確認自己,就會如何塑造自我,而人在進行自我塑造的過程中又制約或推動著自然的走向,在當今時代,人對于自然的影響力已經成為決定性的因素。本文將從自然人—主體人—生態人,這三種不同時代下人之定位的轉變,來闡述人在生態哲學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生態;道法自然;人為自然立法;和諧共處;生態人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179-03
馬克思主義哲學將世界分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部分,認為自然界就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運行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是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由于人類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人對于自然的影響力甚至可以用改天換地來形容。因此,在現代必須重新認識我們與自然界的關系。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我認為人類主要經歷了三種角色:第一,“自然人”即古代人類,那時人對自然是充滿敬畏的,人類似于自然的仆役,認為我們只能去適應自然界,并且努力生存下來。第二,就是“主體人”,主要是指工業革命和啟蒙運動時期及之后的人,在這一階段,人的地位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人為自然立法”,人終于獲得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成了人類滿足需要和欲望的人類的所有物。在這一時期,因受到人類中心主義的影響,“自然為我所用”這種思想成為天經地義的事情。第三,就是“生態人”,這是我們現在乃至未來,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的新角色、新定位。“生態人”就是指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是明白在與自然界的關系中,人類擁有了選擇權,但仍然自由、自主地決定要與自然和諧共處,自覺地成為自然的看護者。
一、農業文明——自然人
卡洛琳·麥西特在《自然之死》一書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古代人將地球看是活動的有機體,以母親來比喻地球。因而,處于自然時期的人類對于自己的定位就是被母親所養育的孩子。那時候的人類受到這種觀念的約束,同時古代有限的勞動工具也限制了人類的活動。所以,那時候的人類也與自然相處得非常和諧,但是,與現代不同的是農業文明時期的和諧共處是一種被動的。
(一)古代中國哲學
在自然人這一階段,我認為比較有代表性的思想就是中國哲學中的道家思想,道家的生態哲學思想最為豐富多彩。而且“主張順應自然的道家思想,被西方學者看作是當代深層生態學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①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老子哲學的核心是“道”,這個“道”存在于天地萬物產生之前,它是天地之中最為恒久的存在,道的最根本的屬性就是自然無為,就是指人要依循自然萬物的本性去看待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指“道”是產生萬物的根源,一切都是從中孕育的,它不需要受到外部事物的影響,而是只聽從自身的變化而變化。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而這種無為并非真的不作為,而是指我們要聆聽“道”的呼喚,傾聽“道”的述說,即是指一種不妄為、服從道的指揮,不違反天道。這就是老子為什么說“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哲學思想強調一種和諧,即我們要與世間萬物和諧共處。
(二)古代西方哲學
在古代西方處于樸素的唯物主義時期,哲學家將自然物認為是世界的源頭,例如,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的本源,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他們都認為人與世界應該和諧共處,因為自然是世界的源頭,我們應該尊敬自然。赫拉克利特是最早把道德活動看作是必須從屬于普遍的世界規律邏各斯,人的道德活動的最高目的,就是與這個邏各斯不斷接近。②
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主張“大自然不可能毫無用處地創造任何事物,如果自然無所不有,必求物盡其用”。③雖然在此之前,蘇格拉底就曾說過他在自然中一無所獲,只有在人身上才能獲得知識。但是,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被認為是人類中心主義最初的表達。因古希臘哲學對于歐洲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都是在倡導回到歐洲思想的起源地——古希臘。而亞里士多德又是古希臘哲學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文藝復興等思想解放運動都是為了重新確立人的地位,將人作為衡量一切的尺度。故而會有意或無意地放大亞里士多德關于人之地位的訴說。所以,近代哲學就不可避免地會走向主體性哲學。
二、工業文明——主體人
(一)主體性的人之建立
近代以來,笛卡爾通過一次徹底的普遍懷疑,完成了對“我思故我在”的哲學論證,證明了“我思”在認識中的基點作用,這是對于人的理性能力的一次肯定,也在真正意義上確立了人的主體性。笛卡爾認為一切我們所相信的都可能不是真的,它們都是我們的經驗所得,并非確切的知識,故而他希望自己的哲學建立在一種不可懷疑的基礎之上,故而對所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了一次普遍懷疑。最終發現只有“我思”是無可懷疑的,因而說“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的普遍懷疑完成了一種“解構性奠基”的作用,“我思”成為笛卡爾哲學中的阿基米德點。笛卡爾也完成了對于人之理性的至高地位的奠基工作。
在此之前,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等思想,但這是關于人主體性的強調,只是一種口號,并沒有對此進行哲學論證。而笛卡爾通過對于人類理性能力的確認,完成了人的主體性的確認。認識的主體是人,而作為人之外的自然界就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客體。至此,主客二分正式被確立。而作為主體的人,似乎就理所應當地擁有了對于客體的自然界的支配權。
笛卡爾之后,出現了以康德為代表的一大批主體性哲學家,康德提出了“人為自然立法”這一劃時代的思想,這被稱為哲學界的“哥白尼革命”。康德通過對于純粹理性的批判,在哲學上論證了自然界不過是一堆雜亂無章的現象,人可以通過運用自己的理性能力為自然界立法。在此,康德以一整套完整的體系,論證了人運用先驗知性范疇,來整理和加工人的感覺所獲得的關于自然界的雜亂無章的現象,并且使得這些現象具有某種規律性。即是指我們現在所看見的自然界中的萬物運行的規律或秩序,都是人為添加給自然界的。如果沒有人對自然界使用先驗知性原則,自然界就不可能有秩序地運行。
啟蒙運動的開展,更加確立了人的理性能力,人獲得了徹底的解放,同時由于工業革命的開展,人的工業生產能力空前發展,人類也從真正意義上獲得了反抗自然的能力。在此之后,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寫的人”,普羅泰戈拉所言“人是萬物的尺度”不再只是一句口號,人們已經付諸實踐了。
人的主體意識被空前放大,啟蒙運動也將人的物欲徹底解放,以達成它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目的,人們的生活中就充斥著利益的追求和物欲的滿足,工具理性成為社會的主導思想。弗蘭西斯·培根所言的“知識就是力量”成為工具理性的典型代表,也成為人類中心主義的精神宣言,將科學技術從理解自然的工具轉變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新工具”,人成了“自然界的臣相和解釋者”④。人類成了世界的掌控者,為了展示這種掌控力,人類就開始對自然進行索取以滿足自身需求和欲望。人類已經開始在實踐中成為“萬物的尺度”。
(二)對于主體性之人的反思
主體性哲學經過了笛卡爾的奠基、康德的發展與論證、以及后來許多的主體性思想家的不斷發展,已經成為當時影響力巨大的哲學思想。
然而哲學的靈魂就在于它的反思性,盡管主體性思想已經成為當時的主流,人的理性被放在較高位置上。但是仍有一些具有超越性思維的人對此進行了反思、批判,接下來筆者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例。
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諾⑤在《啟蒙辯證法》中就對培根的觀點進行了批評。在《啟蒙辯證法》之中,霍、阿對于“知識就是力量”的解釋大致為:人類掌握了知識,就可以獲得對于自然的指揮、支配的權利。而兩位作者對于這種觀點的批判貫徹了整本論著。
在《啟蒙辯證法》中,霍、阿認為啟蒙強調的理性已經轉變為一種工具理性,理性缺失了自我反思的維度,相當于丟失了糾錯力。啟蒙已經跌下神話,此處的神話特指奧林匹斯神話,因為它的核心就是一種權利關系,權利關系的唯一意義就在于:作為唯一的、絕對的掌管者的權利。主體是掌控者,客體只為主體而存在,在這個關系中,世界一定是以同一性原則為前提。對象世界(自然界)的意義就是支撐主體性,成為人可以掌控的東西。神話之所以是啟蒙,是因為落入主體-客體的邏輯之中。世界被我們同一化,我們認識世界就是建立一個解釋系統,凡是不能被人所理解、解釋的,都將它從這個系統中剔除,即對世界進行一種“祛魅”。
“同一性”正是法蘭克福學派所批駁的關鍵,霍、阿抗拒同一性,否認主體思想的獨斷專行,也就在客觀上保證了對象世界(自然界)的生存。在那個異化的時代,主體性作為新的權威,利用理性來宰制自然,與此同時,自然也變為一堆空洞之物,成為人類施展權利得到的反諷。這一反諷的現實意義就是,讓我們看到了啟蒙之下的自然,而自然的命運,或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我們未來的命運。
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雖然沒有直接提出生態哲學的理念,但是它對于主體性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所謂“不破不立”,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批判、反思的精神,以及理論,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之后生態哲學的建立。同時,這也提醒了我們生態哲學不僅需要具備強有力的批判精神,同時也需要樹立一種對于生態愿景的解釋性的理論。
三、生態文明——生態人
生態哲學之所以出現在20世紀后半葉,與當時的環境和生態危機問題凸顯息息相關,工業文明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這其中以蘇聯時期的“切爾諾貝利事件”影響最為嚴重,直到現在切爾諾貝利仍是無人區。
所謂生態人,就是指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就是自然界的看護者。生態人是生活在生態文明中的人,而生態文明是對之前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深刻變革和積極揚棄,是人類文明質的提升和飛躍,是人類社會跨入一個全新的文明時代的凝練概括,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種全新文明形態。就本質而言,生態文明就是當代知識經濟、生態經濟和人力資本經濟相互融會貫通構成的整體性文明。
現代的生態哲學,是人已經正確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即這兩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我們已經知道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區別,人與動物不同,雖然人也是被拋入這個世界中的,但是由于人具有參贊天地化育的能力,可以與天地形成一種“對拋”,從而使得人在世界中具有某種特殊地位。但是我們需要將這種能力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因為人與自然就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二者休戚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自然界可以說為人之本質的外化表現。人不能脫離自然界而獨自存在,反之亦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蘊含、制約的,互相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才能存在。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成為人如何生存、發展的關鍵問題,人需要更加準確地認識到自己的新定位,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人的思想決定了行為,雖然人的行為受到當時社會生產力的影響,但思想決定了人類如何使用手中的“工具”。人類怎樣確認自己,就會如何塑造自我,而人在進行自我塑造的過程中又制約或推動著自然的走向。
在農業文明時期,人類都屬于“自然人”,那時候的人都認為自然界的力量是人力無法抵抗的,那時候的主流思想是我們生活在大地母親的懷抱中,只需要聽從自然的安排,人類就像是一個孩子;而到了工業文明時期,絕大部分人都是主體人,當然也存在少數超越性的思想家,預見了人類中心主義存在的問題,但畢竟人數較少,對于整個社會的影響有限。當時的主流思想認為,人為自然立法,自然界就是客體,它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為主體所用。在這一時期,人類就像是進入了叛逆期的青少年,近乎瘋狂地對自然界進行反抗;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生態時代,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自然界,但是我們也看到了自然界的重要性。知道了自然界就像是人的一面鏡子,自然世界就是人的本質的外化表現。現代人已經開始進入一種全新的角色——生態人,在這一時期,人經歷了孩童時期的幼稚、青少年的叛逆之后,已經真正成熟懂事了,生態人就是一個成年人。作為生態人,我們明白在與自然界的關系中,自己擁有了選擇權,所以我們是自由、自主地決定要與自然和諧共處,自覺地成為自然的看護者。
注 釋:
①曹孟勤.人性與自然:生態倫理哲學基礎反思[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6-61.
②羅國杰,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75.
③[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3.
④[英]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M].許寶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7.
⑤在下文中,將二位作者簡稱為霍、阿.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M].渠敬東,曹衛東,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