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淑華
【摘 要】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以電子數據為載體的網絡文學作品日益發展迅速,促使網絡文學產業規模日益龐大,進而帶動網絡文學市場的日趨繁榮。然而,基于互聯網本身所具有的“正負性”影響,網絡文學作品的著作權卻受到前所未有的侵犯與挑戰,尤其是當下我國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遭受侵害的案件屢見不鮮。本文將通過分析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中存在的相關問題以及侵權根源,進而提出破解困境的相關路徑。
【關鍵詞】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困境;根源;突破路徑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186-03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正逐步推動人類進入“大數據”時代,促使人們對數據的探知與獲取變得更加簡易與便捷,進而“電子閱讀”“無紙化閱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與推崇。然而正是基于網絡的便利開放性、虛擬性、信息量大以及傳播速度快等特點,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的保護面臨著較大的風險與障礙,這也逐步引起人們對網絡作品著作權的關注。本文立足于我國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的現狀,主要借助近年來我國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訴訟案件的司法實踐,加以分析在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而深入探尋造成相關困境的根源,從而尋求破解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難以得到保護的有效路徑。
一、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存在的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定:“作品指的是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①網絡文學作品與傳統文學作品最大的區別在于:文學作品的存儲載體發生變化,即由傳統實質化的紙質閱讀轉向數據虛擬化的電子閱讀,存儲方式的改變僅是數字化的轉化過程,而不能依此否定網絡文學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獨創性和可復制性,網絡文學作品盡管依附于網絡空間,但其本質仍屬于“作品”的范疇,理應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制與保護。故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是指著作權人借助網絡媒體產生、發表以及傳播文學作品,其按照法律規定享有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權利。
網絡文學作品正是借助于互聯網媒體的優勢,逐漸剝離傳統文學作品的弊端,其亦有取代傳統文學作品的趨勢。尤其是近年來,各種網絡文學作品不斷被翻拍為電影、電視劇甚至某些知名的大型網絡游戲,網絡文學作品更是呈現“百花齊放”之態。但與此同時,其遭受的侵害形式也更是多樣化,致使維權難度日益增加。故下文將試圖探尋和厘清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一)網絡作者身份的虛擬性,著作權歸屬認定存在困難
從作品的最初創作到終末定稿,網絡文學作品的作者進行作品創作多是依附于互聯網媒體,基于互聯網媒體迅捷、便利、及時等性能,對于網絡作者來說,他們只需要一臺電子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將自己寫作靈感躍然于“屏幕”上,甚至可以說,整個創作的過程是脫離手稿進行創作的。正是基于此,網絡作者往往不會留存作品原稿或終稿的書面證據,致使在面臨侵權糾紛時,網絡作者會陷入舉證困難的境地。另一方面,置身于網絡虛擬空間,網絡作者基于各種原因往往不會以真名示人,而用的是筆名、化名、網名,更有甚者,直接采取不署名的方式。這使得網絡文學作品作者證明自己真實身份存在極大的困難,舉證的證明力與可信度也較低,致使著作權的歸屬認定變得更加困難。
(二)侵權行為的隱蔽性,致使侵權難度及侵權成本較低
目前我國各網絡平臺對網絡文學作品缺乏明確的規制以及強有力的監管,侵權者簡單機械地敲動鍵盤與鼠標的行為更是無需任何技術手段,致使侵權者完全不費吹灰之力便可以對網絡文學作品進行復制粘貼以及盜用。目前網絡平臺中存在許多閱讀軟件,其中大多數軟件都是標榜“免費海量閱讀”等吸引用戶點擊和使用,有少數需要支付相關費用進行解密才被允許進行下一步的操作,但其所付出的成本卻極其低廉。而對于上述簡單的復制使用的隱蔽侵權行為,著作權人往往渾然不知,致使著作權人維權具有嚴重的滯后性,使其難以正當、合理、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三)侵權主體確定的障礙性,致使權利人維權難度大、成本高昂
一是侵權主體數量龐大。2019年9月5日,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8.54億。②網絡時代的迅速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網民”行列,尤其是身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面對數以百計甚至千計的流量信息,使得多數網民難以正確地識別自己的網絡行為是否侵犯到他人的權利,這些行為往往是隨意的瀏覽與點擊。二是侵權主體的類型具有多元化。除了上述的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以及網絡內容提供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網絡用戶侵權時,其往往沒有采取任何的必要措施加以阻止,反而成為網絡用戶侵權的“幫兇”。侵權主體的數量基數大且類別較多,這加大了對侵權人具體認定的難度。三是侵權主體的地域性。依據我國民事訴訟管轄制度,權利人應當到侵權行為發生地法院或者被告人居住地法院提起訴訟,而網絡文學作品的侵權人往往與權利人不處于統一行政區域,這對權利人維權造成了極大的不便,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及財力,致使維權成本高昂。
二、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侵權問題的根源
上文立足于網絡文學作品作者身份的虛擬性、侵權行為的隱蔽性以及侵權主體的廣泛性對網絡文學作品的著作權保護的困境進行了分析與闡述,下文將深入梳理、剖析侵權問題的根源所在,以尋求對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的問題追根溯源,以期對困境產生的根源有更深入全面的認知。
(一)相關法律制度的缺失,致使其法律保護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制定了一系列關于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199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2006年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最高人民法院修訂出臺的《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2012 年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司法解釋,這些法律規定的出臺以及應用對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的保護產生了一定的作用,使著作權人在維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弊端隨著急速變化的網絡也日益顯現。網絡文學作品是伴隨著互聯網應運而生的“新興事物”,其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而與其相比,相關法律在時代發展浪潮中無疑具有滯后性,法律制度存在漏洞使得現有法律規定難以準確適用于解決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的問題,導致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難以得到法律的應有保障與及時救濟,從而使得侵權人有機可乘,致使網絡文學作品的侵權行為愈演愈烈,侵權糾紛也日益增加。
(二)網絡用戶版權意識淡薄,致使著作權難以得到有效救濟
目前,各網絡平臺的電子閱讀軟件在下載時都有明顯的提示信息,比如海量免費閱讀,免費提供更新下載等,這些提示信息使得“免費”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久而久之這種“免費共享、免費使用”的想法日益滋生了侵權的土壤,致使人們潛移默化地將侵權行為認定為“合法行為”,產生了“違法而不自知”的局面。更有甚者,會出現盜用、抄襲、非法復制以及轉載等相關行為。比如有些電子閱讀平臺提供的網絡文學作品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或者充值成為閱讀平臺的會員,其才有權繼續閱讀余下章節,但有的網絡用戶利用自己的“會員”優勢,通過復制粘貼、截屏轉發等手段將充值閱讀的章節私自傳播,這極大地侵害了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侵權人的數量廣泛,且侵權時間與空間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著作權人很難在第一時間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其維權相對于侵權而言,具有滯后性與被動性,導致其著作權難以達到有效、及時的救濟。
(三)網絡文學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導致侵權行為泛濫
當前,我國沒有設立任何專門針對網絡文學的監督管理機構,致使侵權行為的發生以及后續的持續侵害都無法得到及時的追蹤、監督及反饋,使得侵權行為無孔不入、亦有愈演愈烈之勢。比如,人們常用的貼吧、微博等網絡平臺,每天充斥數以萬計的流量信息,大多數沒有設立專門的網絡文學監督管理舉報部門,沒有采取防止著作權被盜用、被非法轉載等違法行為的有效措施。網絡平臺監管部門以及監管機制的缺失無疑為侵權人的肆意侵權行為大開方便之門,使得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的保護變得困難重重,導致著作權人維權變得更加艱難與復雜。
三、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的突破路徑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促使網絡文學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網絡文學市場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然而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的保護卻存在重重困難與障礙,使得著作權人的應有權益不斷受到侵害,也不斷牽絆和制約著網絡文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為此,針對上述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面臨的困境以及問題產生的根源,下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試圖提出一些關于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的突破路徑。
(一)健全法律法規制度,以構建合理完善的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體系
在網絡時代大背景下,網絡文學這一新生事物,因法律的滯后性致使其無法找到與其相匹配的法律制度,即現有法律無法為其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因此,為促進網絡文學市場的健康穩定有序發展,必須要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使得其著作權保護各個問題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一是立法救濟方面。我國于2006年頒布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并于2013對其進行了相應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對網絡文學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發揮了積極的效用,但其法律漏洞也是層出不窮。比如,對于網絡鏈接在何種情形下構成侵權要進行詳細規定,此外,對網絡鏈接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也要進行明確規定等。另一方面,要從立法層面完善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登記制度,鼓勵作者積極進行作品登記,以防為后續的訴訟保存完整有效的初始證據,以便更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二)加強網絡文學作品作者以及網絡用戶對著作權的認知,以減少著作權的權屬與侵權糾紛
網絡文學作品的作者借助于互聯網媒體進行相應的創作,一般沒有保留底稿以及其他復制文件的意識,致使以后面臨糾紛時沒有完整有效的證據進行舉證抗辯,而使自己處于不利地位。因此,網絡文學作品的作者要強化自身權利意識,在創作過程中及時留存、保管好原稿以及其他有效的證明文件。另外也可以通過采取公證等方式明確自己對作品享有的著作權利。“免費共享”等錯誤觀念的盛行,致使許多網絡用戶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違法或者已經違法但卻不自知,因此,網絡用戶要加強自身權利意識的學習,強化自己的版權意識,避免自己的行為直接或間接侵犯他人的著作權。
(三)建立完善的網絡文學監管體系,嚴厲打擊與制裁侵權行為
我國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除了法律制度的缺失外,更重要的是相應的監管機構與監督部門的缺失。一是要建立網絡文學監督管理機構,各網絡平臺要積極設立對違法復制、非法轉載以及盜用等侵權行為的追蹤,并做到及時反饋。另外,網絡平臺要設立監督管理負責人員,對于網站中一些非法轉載鏈接、非法抄襲等侵權行為要及時刪帖,并將侵權者拉入黑名單,更嚴重者將其納入社會失信名單。此外還要加強對盜版網站以及網絡秩序的監管。另一方面,僅僅依靠監督管理機構還不足以全面準確應對網絡文學作品所面臨的復雜風險,還要結合網絡文學行業力量,以共同遏制網絡侵權行為,進行維權活動。網絡作者可以借助網絡維權平臺,比如我國已經成立的“在線反盜版聯盟”等平臺,及時共享和獲取維權信息資源,改變自身勢均力薄的不利局面,充分利用維權平臺的合力以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網絡文學產業迅猛發展,其背后隱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其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發展的同時,各種著作權糾紛也是頻繁發生。本文從網絡作者身份署名的虛擬性、侵權行為的隱秘性、侵權主體難以確定等方面出發,進而探尋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問題的內在根源,以提出從完善法律制度、提高網絡作者及網絡用戶權利意識以及健全監管機制等路徑推動對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的保護,以推動網絡文學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這無疑將會推動我國著作權法的發展與完善,從而也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積蓄力量。
注 釋:
①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的規定:作品指的是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
②參見網址: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9_09_05_516644.shtml,2019年9月10日訪問.
參考文獻:
[1]胡明.論網絡文學的著作權保護問題[J].延邊黨校學報,2016( 1) : 65 -67.
[2]周亦欣.網絡原創文學作品著作權保護的困境與路徑選擇[J].知識經濟,2015(24):27-28.
[3]尹金蘭.網絡文學作品的發展現狀及其保護問題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5,28(04):87-89.
[4] 劉燕軍.網絡文學作品版權保護的對策與思考[J].傳播與版權,2015(06):176-178.
[5]韓濟陽.網絡文學的著作權保護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06):245-246.
[6]李宇靜.論網絡文學的著作權侵權及維權現狀[J].網絡文學評論,2018(03):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