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工作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極強的專業。本文結合濰坊科技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目前存在著社工師資缺乏;課內實踐課時偏少;實驗室相對缺乏;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剛剛起步;管理和督導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構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崗位勝任能力為核心的一套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最終造就和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師資團隊,培養具有社工理念和掌握社工實務的高水平社工人才。
【關鍵詞】社會工作職業素養實踐教學體系
社會工作人才是當前社會急需六類人才之一,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人才需求,服務地方,我校于2016年設立社會工作本科專業,在整個濰坊地區這是第一所本科層次開展社工人才孵化的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感受、體悟才能具有價值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內化。因此,切實重視社會工作教育的實踐環節,構建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是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
一、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社會工作職業特性和專業特點要求社工學生必須具備將知識、技能、理念轉化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因此社工教育必須加強實踐教學能力建設。實踐教學是保障社工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當前社會工作教育人才培養的重點。雖然濰坊科技學院院社會工作專業屬于年輕專業,目前面臨社工實驗室缺乏、專業師資不足、實習基地不完善等問題,但新專業新起點,憑借濰坊地區的社會工作實務在全國的優勢地位。構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崗位勝任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著力解決學--職轉化周期長、學生實踐能力低等問題,為培養一支能為社會特殊群體提供服務、具有良好職業素養、較強實踐能力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對于形成社工專業的應用特色,以質量立校,以特色興校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全程實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的構建
社會工作的專業定位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實用型人才而非學術型。其目標是培養一名合格的社工人。因此,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案的擬訂要符合社會工作教育規律,考慮學生的特點、社會需求和社會工作的課程要求,合理安排專業課程,重視專業實踐。
1.縱向實踐教學構建
縱向的實踐教學是指教學環節的層次性,即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知識實踐能力的差異安排實踐內容。從大一到大四按認知實踐、校內實踐、校外見習、綜合實踐的遞進式實習順序進行。
(1)大一階段的認知實踐
社會工作專業目前社會的認可度和認同度均不高,加之我們的生源70%左右是調劑來的,對專業的認識模糊。因此,大一開始的認知實踐必不可少。導向性教學是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入門或入學教育的第一步。
(2)多樣化的校內實踐
校內實踐和課堂實踐互為補充。有限教學學時數下的課堂訓練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課外實踐訓練的補充。目前,在沒有專業實驗室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整合現有的校內實訓資源(比如學校心理咨詢室)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另一方面,自行創造實訓環境。比如,學生自行組織成立“法律援助小組”、“幫扶小組”等,為大學生提供相關法律咨詢和服務。
(3)校外專業社工機構見習
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社工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后,開始進行技能實踐訓練。通過在專業的社工機構內訪談和參觀,體會和感受現實中社工專業機構的工作狀態,從而產生一個感性體會。
(4)綜合性實踐教學
通過大一、大二、大三階段的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升,但與職業人的角色還有一定的距離。為幫助學生更快地進行學--職角色的轉換。從大三暑期到第七學期、第八學期前半段安排為期近一年的專業實習。通過這個階段的實習,學生建立了“專業自我”,對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個案、小組和社區工作手法等的運用有了經驗認知和情感體驗。為正式頂崗實踐,成為一名合格社會工作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教學環節上構建
每一年級、每一階段的學生素養不同,要達到高效的實踐教學,必須對理論課、實驗課、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統籌安排,不能脫節。比如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從早期的實踐項目著手準備材料、大三基本完成。畢業實習指導教師仍可沿用思想導師、論文導師,做到三者合一的導師制,更好地服務學生。
3.教學過程和教學事件的構建
(1)課堂實踐教學的方面
學生學習知識離不開課堂,我們必須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進行探索。比如個案工作的學習中可以通過課堂辯論增加訓練一些和案主交流溝通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嘗試采用學習通線上課程、視頻案例教學導入、小組討論發言、教師點評歸納等。
(2)滲透性實踐教學方面
課堂之外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外部干擾實踐。一方面,依靠學生的組織、學校組織的社會活動、導師制等帶動實踐;另一方面,依靠項目帶動實踐。根據社會需求和專業需求來發現社會工作可以介入的契合點,師生共同探討服務領域和范圍,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綜合服務計劃或項目論證報告。
4.完善的機制構建
(1)實驗、實習制度化建設
為保障實踐教學的規范有序進行,保障教學質量和實習效果,必須建立實踐教學的管理制度和監控制度。即探索一種標準化的流程,這是保證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持久生命力的關鍵。
(2)督導機制的構建
沒有督導的實踐就是無效的實踐。所以從實習開始的聯絡到實習過程中專業問題的處理、沖突及困惑的指導、每天的實習日志和實習總結,都要有督導的跟蹤,并給出實習鑒定。把過程監督和結果評估結合起來,建立學生、機構督導、指導教師的三方責任制,嚴格規范實習過程,保證實習效果。
綜上所述,實踐教學的方式采用行動研究,在專業計劃修訂,課程實踐體系改革,課程具體實踐等層面進行實際操作。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整合,縱向與橫向實踐體系的聯結,剛性實踐教學與軟性實踐教學的結合;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平時節點實踐與畢業實習相結合。穿插發展實體性組織帶動實踐,加之相應的管理、督導機制,逐步形成全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于波.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科技導刊.2012(1)
[2]楊柳.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模式的本土化探討,2017(1)
[3]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楊春燕(1983--),女,山東壽光人,濰坊科技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工作、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