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
【摘要】教育行業發展進程下,很多中職院校開展創新教育,從各方面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職業技能培育工匠精神。基于此,本文以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二者融合后帶來的教育價值,并從人才培養目標、思政教育內容、傳統文化與個性化教育融合角度闡述教育的融合途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中職教育思政教育實踐
引言:歷經多年的積淀與發展,中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斷提升,這不僅解決了學生的思想問題,也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匠精神是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才提升自我的重要表現,將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相結合,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也有利于學生在未來的崗位實踐中發揮自我價值。
1.工匠精神培養與中職思政教育的融合價值
正常情況下,工匠精神主要包含敬業與創新兩種要素。敬業是人們面對崗位工作的負責與嚴謹態度,人們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會為崗位做出貢獻。無論一個人身處哪一行業,想要做好工作都需要擁有敬業精神。國家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增長離不開創新精神的大力支持,中職院校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需要加入創新精神的培養內容,提升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崗位實踐奠定基礎。只有這樣,學生畢業后才能盡快走入崗位。工匠精神的培養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將有利于實現學校的教育目標,為企業培養出多元化人才,也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1]。
2.工匠精神培養與中職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徑
2.1轉變人才培養目標,優化思政教育內容
中職院校需轉變思政教育職能,多角度分析影響因素,探究思政教育得到的預期目標。當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融合培育后,學校需要通過非強制性手段引導學生接受教育。可以在初始階段就為學生灌輸工匠精神的內容,讓學生自主了解其中的內涵。加強教育融合與客觀實踐的聯系,從案例上入手,確保工匠精神的培養符合學生實際發展需求。大多數學生處于青春期,思政教育的開展可以將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為過渡性手段,使學生從心理上認同這樣的教育模式。
中職院校需轉變人才培養目標,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內。教育改革進程下,學校應重點關注學生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結合。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從技能中展現出工匠精神,從而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斷通過自己的努力開拓創新,提升自我專業技能,為未來的崗位實踐奠定基礎。中職學校思政教育實踐中,應結合人才培養的變化形式,將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提升課堂效果。人才培養目標落實后,思政教育內容需作出一定的調整,學校應根據學生的需求,提升工匠精神的培養高度,引導學生重新認識工匠精神的內涵,明確專業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提升自我綜合實力,更是為了社會的發展而努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需將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深化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實現產教融合。鐵人精神是黨在領導國家初期建設時形成的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鐵人精神逐漸豐富為工匠精神,要求學生在接受校園文化的熏陶同時,感受來自工匠精神的魅力[2]。
2.2弘揚傳統文化,構建良好的融合氛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內容的豐富,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濃郁的工匠精神。中職院校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培養的融合可以以傳統文化為突破點,通過傳統文化感悟工匠精神,提升學生專業素養。教育環境是學校教育進步的基礎性條件,中職院校應結合當前教育現狀,通過對教育環境的改進,引導學生在這一氛圍內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為了讓學生處于良好的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融合氛圍,學校應做到以下幾點:(1)大力宣傳工匠精神內涵與時代意義,采用校園廣播和宣傳欄的方式集中宣傳。通過設立微信公眾平臺,定期發布相關文章,學生觀看內容后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起到宣傳效果。(2)開展職業技能競賽,鼓勵學生擁有創新意識,在競賽中發揮創造性表現,并對成績優異的同學給予物質與精神上的獎勵。(3)定期舉辦職業技能講座,為學生展開思政教育,傳授工匠精神知識。
從思想上,學生需要認識到工匠精神對于自己的意義與價值,從中感悟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這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中職院校教學改革中,學校需引導學生認識到人才競爭的激烈,明確人才競爭不僅是技能上的競爭,更是創新意識與職業素養的競爭,只有接受思政教育,并產生工匠精神,自己才會成為社會與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與此同時,學校應大力發展產學研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走入實踐平臺,利用崗位實踐強化工匠精神。
2.3加強個性化融合,實現多元化融合形式
從工匠精神的培養來看,工匠精神與中職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依靠多元化教學方式來完成。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時不能對工匠精神產生過多依賴,而是要看到自己的特長,明確自我發展目標,從自身的思想理念出發,接受思政教育。中職學校思政教育中,應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實現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的個性化融合,尋找二者之間的共同點,讓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時,了解國家當前與未來發展方向,從而意識到祖國的進步離不開擁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人才。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扎實自身職業技能,培育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提升自我綜合素養,積極迎接未來的人才競爭與職業挑戰。
中職院校應發揮主渠道功能,創建移動思政課堂,推廣互聯網技術智慧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知識共享。完善系統性學習,創建“青馬班級”,確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體系,通過理論學習與崗位實踐等環節的鍛煉,培育學生政治思想與工匠精神。推進體驗式教育,鼓勵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從中感悟敬業精神與工匠精神。
總結:總而言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中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社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需求量的增加,為了提升人才競爭實力,中職院校有必要將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培養相結合,培養出更多擁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作為思政教育人員,需進一步尋找二者融合的有效模式,推動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費穎.工匠精神培養與中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9(01):219+242.
[2]閆偉華.談工匠精神培養與中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中國培訓,2017(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