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思涵
[摘? ? 要]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實際上是以文化帶動旅游發展、以旅游助推文化發展的方式,實現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的一個過程。日本文旅融合發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由日本政府主導,借由一系列政策法規保駕護航,并經由日本官方和民間多方力量共同推動產生的最終結果。文化資源稟賦是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基礎,文化遺產是文化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遺產對日本文化旅游產業供給側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活化作用,是日本文化旅游產業提質增效、換擋轉型的重要推手。在文旅融合視域下,日本采用了體驗經濟盛行下的“沉浸式”空間生產、從政府管理到社會治理轉向等措施助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旅融合視域下日本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理念與實踐經驗也可為中國提供借鑒。
[關鍵詞]文旅融合;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社會轉型,即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轉變,一個突出的特征是從生產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人們的社會需求重心也逐漸由物質性需求向精神性需求轉變。①而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作為高增值、高就業、高收益的新興產業,能充分滿足人們的社會性、精神性的消費需求,因而在日本乃至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的統計,2017年國內外游客赴日旅行消費額高達27.1兆日元,比上一年增長2.8%,帶動零售業、食品產業、農林水產業、住宿業、運輸業、旅行服務業等周邊產業,產生波及效果55.2兆日元,解決472萬人就業。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實際上是以文化帶動旅游發展、以旅游助推文化發展的方式,實現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的一個過程。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東亞地區經濟發展最為迅猛的國家,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文化產業、旅游產業應運而生,在政府主導、民間力量添磚加瓦的共同作用下,早已通過文旅融合的方式實現了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的目的。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文化資源稟賦是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基礎,文化遺產是文化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旅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協同高質量發展能促進經濟增長,增強地域活力,更能反作用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一、 日本文旅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經歷了10年的戰后經濟恢復階段,日本政府在美軍的幫助下,通過對日本全域進行不徹底的民主化改革,解散了勢力范圍較廣的財閥,推行勞動民主化,為日本經濟發展掃清了體制機制障礙。1955年起,日本經濟進入了約20年的高速增長階段,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一躍超過德國,日本晉升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號經濟大國。1973年,“石油危機”的爆發使得世界經濟的發展陷入低迷,日本也不能幸免于難,與此同時,也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敲響了警鐘?;诖?,日本政府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轉型發展,帶領日本從“石油危機”中獲得新生。但日本經濟增速自此放緩,經歷了約20年的低速增長階段。經濟的高速增長給日本國民帶來物質上、生活上的豐饒,對于物質價值的過于偏重必然帶來國民精神價值的缺失,再加之“石油危機”給日本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的巨大沖擊,日本整個國家對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呼之欲出。
20世紀70年代,時任日本通商產業省職員的小野五郎提出文化產業的概念,這也標志著日本文化產業的發端。由此可看出,日本文化產業的提出從一開始就具有明顯的產業指向性,也就是說日本文化產業肩負著調整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并重的價值使命。20世紀90年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亟須從經濟大國向文化大國轉變,制定長遠的文化發展目標和戰略,在變革和轉型中謀求新的發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日本政府逐步確立了“文化立國”的發展目標。1995年,日本的文化政策促進會議在《新的文化立國目標——當前振興文化的重點和對策》文件中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方略的初步構想。1996年,文化廳出臺《21世紀文化立國方案》,標志著日本“文化立國”戰略的正式啟動。1998年,日本文化廳公布了《文化振興總體規劃——為了實現文化立國》,該規劃明確提出將文化立國作為日本21世紀國家級重要發展戰略,并將振興民族文化作為21世紀日本政府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振興地方文化、生活文化等重要議題被納入了文化立國戰略體系中。1990年起,日本經濟整體陷入低迷,通常被稱為“失去的10年”,但即便在經濟發展形勢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日本文化產業也因政府的大力扶持而迅猛發展,文化軟實力持續增強。
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回落和經濟發展重點的調整,旅游業的地位隨之凸顯,清理旅游業的發展障礙,放松市場機制,改革旅游業的運行機制因而成為發展的重點,市場也因之出現大量的創新。1974—1991年,是日本旅游業的改革突破期和創新集聚期,日本在這一時期出臺了《關于為確保中小企業開展事業活動的機會、對大企業的事業活動進行調整之法》《90年代旅游振興行動計劃》《海外旅游倍增計劃》和《旅游交流擴大計劃》等法律和規劃,松開了管制之手。①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的產業政策是以發展制造業為主線的,但在“文化立國”戰略實施后,旅游產業對于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得以體現。與經濟發展的提速換擋相伴而生的是日本旅游產業的增速提效。這一時期日本入境游、國內過夜游的人次大幅提升,旅游產業對于國民經濟的貢獻大大超出預期,并且對于帶動其他產業形成良性互利發展的旅游產業鏈擁有卓越貢獻。2003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并實施了“觀光立國”戰略。2006年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頒布《推進觀光立國基本法》,該法明確指出發展旅游產業是21世紀日本重要的支柱政策,為了充分利用旅游資源而形成有地方特色、國際競爭力較強、頗具魅力的旅游勝地,國家應大力保護與利用史跡、名勝、天然紀念物等文化遺產、歷史風土、優美的自然風景地、良好的景觀、溫泉等文化產業。日本也就成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少有的以旅游產業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國家之一。 “文化立國”戰略與“觀光立國”戰略自實施之初便緊密相連、互相促進、互為補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說,日本文旅融合發展是在日本政府主導下,借由一系列政策法規保駕護航,并經由日本官方和民間多方力量共同推動產生的最終結果。
二、 文化遺產是日本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資源稟賦
文化資源稟賦是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基礎,而文化遺產又是文化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一般認為,旅游都是通過復制日常生活來提供一個個想象性的滿足,即借助短暫的異地生活體驗,完成一次次精神、心靈上的向往之旅。①彭兆榮教授對于文化旅游產業如此火爆的原因給出了如上闡釋。從彭教授的闡釋中可看出,文化旅游產業滿足的是人們在跨域流動中體驗空間變化的精神性、社會性需求。文化旅游,表面上看是一場關乎地理空間跨越的位移活動,而潛藏在位移活動背后的文化魅力、地域魅力才是吸引游客心馳神往的“詩和遠方”。人們在多維參照下印證與完成對另一種生活方式、地域環境的想象,不斷修正、調整、提升自我認知,挪移并消除現當代社會給人們帶來的焦慮與浮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文化與旅游高質量協同發展首先需要的是豐富的文化資源稟賦。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文化資源稟賦,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會為文化旅游的高質量協同發展帶來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反之,文化旅游的高質量協同發展也會積極助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2019年9月4日,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2019年旅游業競爭力報告》(The Travel &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顯示,日本的排名與2017年上次調查相同,位居第4。持續增加的訪日外國游客人數、文化資源和衛生等方面獲得較高評價。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日本的排名最高,澳大利亞和中國緊隨其后。中國從上次的第15位上升至第13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認識到,文化資源之于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日本是亞洲地區最早對文化遺產予以制度化保護的國家,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理念與實踐均走在了亞洲前列甚至是世界前列。早在距今將近150年的明治維新時期起,日本就已開展了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并頒布了被視為日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部法律《古器舊物保存法》。1950年,日本政府頒布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化財②保護法》,經過1975年、1996年、2004年三次重大修改以及超過30次的一般性修訂,現行的《文化財保護法》已經取代了之前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相關的所有法律法規,成為日本現行文化遺產保護的最為權威的法律規范。③日本政府對文化遺產的分類有別于其他國家,將其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民俗文化遺產、紀念物、文化景觀及傳統建筑物群,形成了一套獨立的分類標準。經過150余年的不懈努力,日本現已形成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第三方獨立法人、傳承者、普通民眾等多元共治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舉國體制。
三、 文旅融合視域下日本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具體措施
(一)體驗經濟盛行下的“沉浸式”空間生產
隨著文化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文化品位也在不斷提高?!吧宪囁X、下車拍照”型的“打卡式”旅行方式已經不能充分滿足當代的旅游者的需求了。大眾旅游日漸成為一種被淘汰的旅游形式,人們更加希望通過有意義的文化旅游活動豐富自身的“文化資本”。也就是說,人們希望借由文化旅游體驗活動,將文化遺產這種地域色彩濃厚的物理資本轉換為旅游者個體內在的“文化資本”,旅游不再是以目的地的旅游景點為中心,而是以旅游者為中心,實現由“物”向“人”的重心轉移。文化遺產不再只是被“凝望”、被參觀的對象,在體驗經濟日益興盛的當下,文化遺產與旅游者在共同文化場域中存在著合理的“共在”關系,甚至于有的旅游者更希望與文化遺產的關系是“互動”關系。這顯然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適當配置有形物理空間,另一方面需要打造旅游者的親歷空間。
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的統計數據顯示,為了充分開發文化遺產的利用價值,2020年日本政府將投入5.08億日元用于環境整備,是2019年度該項預算的20.32倍。環境整備的內容包括文化遺產周邊的住宿、交通、餐飲、產品售賣商店、演出場所等一系列文化旅游產業鏈的打造。日本政府對于文化遺產周邊物理空間的創新發展為“沉浸式”體驗空間的生產、旅游者停留時間的延長創造了機會。日本江戶村主題公園就是日本“沉浸式”體驗經濟的典型代表。位于日本櫟木縣日光市的江戶村主題公園是以日本江戶時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為藍本打造的歷史文化主題公園。保留著具有江戶時代風情的街道、關卡、旅館、武士官邸,旅游者能在主題公園中體驗江戶古裝變身,體驗封建領主、染房工匠、城市消防員、忍者、鍛劍工匠、藝妓等不同的江戶職業,在忍者夜鴉館、忍者大劇院、水戲雜耍劇場等場所觀看反映江戶時代社會文化的演出劇目,暫時忘卻生活在日本令和時代的自己,完全融入江戶時代,體驗江戶時代各行各業人員的生活生產方式,玩味文化旅游活動帶給自己的非凡體驗,真正讓歷史文化“活”起來。像藝妓、驛站、武士住宅區、忍者之鄉都是帶有日本獨特地域文化的歷史文化遺產,在與文化旅游產業結合的過程中,日本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活態傳承,彈性地適應了文化旅游產業需求的變革,推進了文化旅游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建立了前沿拓展型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創新模式。
(二)從政府管理到社會治理轉向
在世界范圍來看,各國旅游發展模式不盡相同,主要分為市場主導型與政府主導型。日本文化旅游產業是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而發展的,并不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完備后的資源配置。在日本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一直采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調節文化旅游產業的資源配置。日本政府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發展入境旅游、開展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設置國際旅游營銷機構、采取積極的金融政策扶持、注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等,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層面看,涉及政府、第三方獨立法人、傳承者、普通民眾等多方利益相關者,調動多方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建立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機制是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的關鍵,也是處理復雜的旅游與文化之間關系的關鍵。
日本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現已形成政府宏觀調控、第三方獨立法人運營、傳承者與普通民眾積極參與的舉國體制與社會治理機制。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日本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正從政府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向。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利益相關者具有非均質性的特征,也就是說,政府、第三方獨立法人、傳承者與普通民眾在文化遺產與保護過程中的力量大小、權責輕重不盡相同。但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不應輕視甚至忽視任何一方利益相關者。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的首要條件就是利益相關者間的相互信任、信息對稱及頻繁互動。盡可能更大范圍地調動起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才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可持續發展之道。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最重要的一點并不是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實現社會共享、文化傳播與公眾參與?,F如今,無論是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偏遠的鄉村,日本全國各地幾乎都設立了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遺產的民間社團組織,諸如“花祭保存會”“長崎傳統藝能振興會”“豐橋鬼祭保存會”等。這些民間社團組織充分發揮了社會動員的作用,并使之成為擁有獨立運營權的第三方獨立法人,對于促進社區及公眾參與、增強社會公眾福祉產生了不可小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