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華 鞠采育
隨著漢語地位的不斷提高,來華留學預科生也越來越多。要想學好漢語,就必須同時學習漢語所蘊含的中國文化。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課的必要性,其次闡述了文化課的內容,最后對文化課的開展提出了幾點建議。
留學生預科漢語教學是階段性的強化性教學。2009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對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生開展預科教育的通知》(教外來[2009]20號)。《通知》規定,所有參加預科教育的留學生的培養總目標是:“使學生在漢語言知識和能力、相關專業知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方面達到進入我國高等學校專業階段學習的基本標準。”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培養留學生具備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意識,從而更加得體地運用語言的必備元素。
一、文化課在預科教育中的必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的不斷變化與發展也推動了文化的發展,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與其對應的文化互相滲透、互相制約、互相推動。要想學好漢語,就必須了解漢語背后所蘊含的中華文化。
在來華留學預科教育中,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也是相互包容、相互促進的。語言是學習文化、了解文化的基礎,而文化則是語言學習的動力。預科教育具有速成、短期、強化等特點。學生要在一年內通過考試進入大學學習,學習時間短,任務重,學生勢必會產生學習壓力和畏難情緒。而文化課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有效緩解學習壓力,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因此,文化課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課在預科教育中有其必要性。
文化課的最大意義和價值在于,學生可以在系統有序的課堂里體驗生動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在文化體驗中盡可能多地用漢語交流,對中國文化有真實感受和深刻理解,與中國文化產生情感共鳴。文化課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能夠使學生快速適應所處的新環境。學生在中國文化的環境中,能夠促進對文化內容的吸收,產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動力。
二、文化課教學的內容
文化課與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不同,它是一門以掌握文化知識為主,運用語言交際技能為輔,同時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提高漢語水平為主要任務的文化課程,因而文化課是一種理論性、實踐性與體驗式的教學活動。
預科教育中文化課分為語言實踐和文化體驗兩個部分。語言實踐緊密聯系漢語綜合課的內容,以掌握語言技能為目的,將課本所學的內容具體化、交際化,讓學生在用中學,提高漢語交際能力。文化體驗注重通過體驗活動,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知,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在中國文化的氛圍中,得到藝術的熏陶,如剪紙、看京劇、畫臉譜、欣賞中國民樂、包餃子、品茶等。
來華留學預科生的漢語水平大部分是漢語零基礎的,為保證文化教學的有效性,文化課一般在學習漢語一個月以后開始。這個時候學生對漢語的認知處于一種穩定的狀態,比較適合開設文化課。另外學生的興趣和動機是影響語言學習的重要情感因素,學生如果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就可以提高漢語學習的效率。
結合實際的課堂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文化課的內容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民族性原則、語言與文化相結合原則、以學生為主體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
民族性原則指的是文化課的內容要選擇中華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交際文化和民俗文化。這樣才能使學生真實地感受中國文化,體驗中國的風土人情。語言與文化相結合就是文化課的設計與安排要緊密結合語言教學的實際與需要。文化教學需要進行有目的的整合,使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文化課的教學既可以操練漢語綜合課所學的內容,又是漢語綜合課的延伸和補充。文化教學與傳統的語言教學不同,要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更直觀地親身體驗中國文化。學生一方面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驗中國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潛移默化地了解中國文化知識,從而促進漢語學習。教師還應了解學生的文化背景,尊重學生的習俗和信仰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文化沖突。循序漸進強調文化教學的持續性與有序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不間斷的教學過程。
《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也為使用者提供了一些相應的文化主題,大致分為三個方面:日常生活、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經典文化。
日常生活主要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交往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現象。例如,學生了解并熟悉中國人的姓與名,知道中國與外國的姓名表述不一樣,中國是姓在前、名在后;了解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方式,除了“你好”外,還可以說“您好”“吃飯了嗎”“你去哪兒”等表示問候。留學生可能對此表示困惑和不解,認為不應該問這些有關隱私的問題,針對此,教師應作好引導,讓學生認識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含義的差異。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些問候語僅僅是一種禮貌的問候。學生應了解中國家庭之間的稱謂,以及孩子不能當面直呼父母姓名;熟悉中國的日常交通工具:自行車、汽車、公共汽車、出租車、火車、飛機等,了解中國交通規則,掌握并學會網上訂票以及乘坐火車、飛機時的用語。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具有一定民族特色或者地域特色的風俗習慣。學生要了解中國人過生日的方式,如長壽面等,能在交際中表達自己的生日祝福;了解中國的生肖文化,知道自己的屬相;了解中國人賦予顏色和數字的文化含義,例如,紅色表示喜慶,數字6表示順利,數字4諧音是“死”;了解中國的春節、中秋、端午等節日,并知道不同節日的飲食文化及習俗,對此,教師可以帶學生體驗包餃子等。教師應以具有代表性的有濃烈中國色彩的習俗為重點教學內容。
民族經典文化是指中華民族的重要標志,彰顯了中華文化的與眾不同,也是人類文化的瑰寶,如京劇、剪紙、中醫、民樂、書法和國畫等。這些民族經典文化也是吸引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的原因之一。這一部分的文化課,可以設置為文化體驗課,學生親身參與其中,能夠更好地感知語言和文化,提高語言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中國的生活方式。
三、對文化課開展的建議
目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課更偏重于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文化知識的講解,有時候留學生學習了很多中國文化知識,但卻不能理解中國人的想法,不能更好地適應中國生活。因此,文化課不能只是單純地講解,還需要學生不斷地體驗和感悟。文化體驗性課程是必不可少的,是留學生知行合一的好機會,讓學生可以在做中學。但教師不能只片面地強調做,而是要通過做而達到學的目的。如果文化體驗偏離了教學,就成為了一門手工課。
文化課雖然需要學生積極參與體驗,但漢語語言學習也不容忽視,教學要以提高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為主。因此,文化課主題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與語言學習目標相銜接。文化課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授,還要為語言教學服務。內容主題的選取應該來自漢語課本,將課文內容真實化,給學生提供真實的交際情境,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吸收漢語知識。
留學生大部分是漢語零基礎的學生,文化課的教材的編寫應該得到重視。教材要有系統性。例如,文化知識與文化體驗相結合,可以學習兩節文化知識課加入一次文化體驗課。教材還要有針對性和趣味性,可以以圖片為主、漢字為輔,詞語使用簡單明了,以免使學生產生誤會。
四、結語
漢語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和歷史。要想學好漢語,就必須對文化有所了解。因此,對外漢語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文化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已經開始重視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課的教學,但是文化課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材等方面還存在不足。文化課是對外漢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還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這樣才能不斷發展和完善對外漢語教學。
(長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