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明代語言文字規范實踐的局限性從基礎文本、語言認識和開放發展幾個方面進行論述,提出語言文字規劃工作中存在的對語言文字發展時代性、深入性、開放性的實際影響,對當前語言文字工作的健康發展提出借鑒。
關鍵詞:明代;語言文字規范;局限性;洪武正韻
作者簡介:袁森林,男,1976年出生,畢業于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史、漢語規劃史及漢語國際教育。唐山師范學院社會科學部黨總支副書記、副主任,中文系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師。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5--01
明代各朝都非常重視語言文字的規范,本文僅就其歷史局限性做一初步梳理。
一、基礎文本的局限
語言規范必有其本,有明一代,韻書蜂出,基本指歸始終都是明代建國后編纂的《洪武正韻》。“禮部議,覆南京給事中戴銑所奏,請令官府、學校文字及次長韻語、板刻經書,悉遵《洪武正韻》。及內閣查錄未備書籍,譴官購求,類送收藏,以備考驗。從之。”[1]到了武宗,把這個要求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來,具有了法律的效力。
其實,在編纂《洪武正韻》的過程中,并沒有做到盡量尊重當時的語言現實,“太祖亦心知其未善矣。其書本不足錄,……雖其法極為不善亦必錄朱史冊,固不能泯滅其跡,使后世無考耳。”[2]
有關正韻音系的研究已經足夠深入,絕大部分專家認為其是雜糅了古今、南北之作。對于這一問題,張世祿先生說:“(洪武正韻)雖然說是‘一以中原雅音為定,可是內容上并非純粹屬于北音系統,……不像《中原音韻》那樣純粹地屬于北音系統。”[3]這就注定了文本脫離現實、不適用的問題。文本的局限性在于其真實性不足,決定了語言文字規范實踐的基礎不牢,帶來的后果就是語言文字規范的時代性受到了傷害。
二、語言認識的局限性
中國古代的小學是儒學的附庸,明代語言文字規范實踐都是基于這個原則。
洪武六年二月,明政府正式下詔強調:“科舉德行第一,文藝次之。”[4]科舉是嚴肅的政治制度,都將德行作為選拔官員的第一標準,而將基礎學識作為次要因素,就不用說其他方面了。
永樂十二年,春正月戊戌,烏撒軍民府經歷鐘存禮上書進言,“府故蠻夷地,久沾圣化,語言漸通,請設學校、置教官,教民子弟,變其夷俗。從之。”[5]鐘存禮強烈建議,在邊遠地區設立學校,以教化當地人民,這種積極推進大中華文化均衡發展的態度很值得肯定,但是在語言文字方面卻很值得商榷。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這種“蠻夷地”設立學校的行為和“語言漸通”之間的先后邏輯關系問題,語言教育是在“久沾圣化”之后,而且,也是在設立學校之前要做的事情。
把語言文字政策放在儒家經典附庸的位置,阻礙了語言文字規范健康、獨立發展的進程,而這種不具備獨立性的發展,最終傷害的是語言文字工作的深入性和徹底性。
三、開放發展的局限性
明代是我國作為農業文明社會的歷史上,小農經濟發展的典型階段,很明顯地表現出了其封閉性,政府對于外交的管理極其嚴苛,尤其在明代的后期,中華大陸閉關鎖國的程度愈加嚴重。不光是在經濟、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的交流也同樣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在1489年11月,“壬子,五府六部等衙門英國公張懋等應詔言三十四事,其一曰禁通事。……止照日本國事例,差行人一員伴送,不必其遣通事,其通事原習某國夷語。不許更改他國。”[6]我們注意這里最后一句話,“不許更改他國”,為了防止不必要的外在危險,明朝政府采取了限制人員學習外語的一系列措施,造成了后來在人員上短缺,臨時有任務了多是緊急各方抽調,時常有人手不足的問題,這種刻意限制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對外交流的效率。同樣,到了明正德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16年的6月,“禮科右給事中王江言,四夷朝見,舊有定規,……至于朝見之日,令諸禁兵隔部伍,無或嘩縱,仍禁約外人,勿與交通言語。”[7]這項提議簡單來講,告訴了我們這樣的信息:明政府明文規定,嚴禁和外邦有過于親密的個人交往。
就在以上事件發生之前的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二月,李東陽等人進言:“教師多缺,宜令本館提督官從公考試,優等送內閣復試,照缺委用。仍乞敕陜西、云南鎮巡等官,通曉韃靼、西番、百夷言語文字,兼通漢字文義之人照例起送赴部。奏請量授官職,與本館教師相兼教習,務使譯學有傳,不致臨期誤事。詔可。”[8]因為明朝政府當時專業教師短缺,估計是發生了“臨期誤事”的現象,而且不在少數,李東陽等人權衡利弊,才提出發展譯學的建議,有幸的是,建議得到了采納。
明代語言文字規劃的封閉性來源于其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的封閉性,根本是來源于整個社會思維的思維僵化導致的制度僵化,同時也傷害了語言文字工作的開放性。
四、結語
明代語言文字規范實踐是產生在特定年代的歷史問題,但也比較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發展的部分歷史面貌。深刻認識漢語言文字發展的歷史規律,科學規劃語言文字健康發展,必須鑒往知來。要堅持人民性,避免僵化不前,充分尊重語言發展的實際和時代性特點,實事求是地制定語言規劃措施;深入推行規范漢字和普通話,從全民角度,在充分尊重民族語言文字發展的基礎上長期抓好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推廣工作;堅持語言的開放性發展,科學吸收外來語言合理要素,助力漢語長足發展,并有力增強漢語和漢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隨著漢語走向世界,必將進一步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注釋:
[1]《明實錄·武宗實錄》卷5.
[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洪武正韻”條.
[3]張世祿《中國音韻學史》,中國文化史叢書版,1984年,上海書店.
[4]《明實錄·太祖實錄》卷79.
[5]《明實錄·太宗實錄》卷147.
[6]《明實錄·孝宗實錄》卷143.
[7]《明實錄·武宗實錄》卷138.
[8]《明實錄·武宗實錄》卷47.
參考文獻:
[1]《明實錄》,中華書局 2016年1月.
[2]《洪武正韻研究》,寧繼福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6月.
[3]《明清官話音系》,葉寶奎著,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4]《漢語史稿》,王力著,中華書局,2004年3月第二版.
[5]《中國音韻學史》,張世祿著,上海書店,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