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來,人工智能促進了圖書館的發展,智慧圖書館成為圖書館的未來發展方向。而物聯網技術應用、高層次知識服務、書與書、人與書的互聯互通成為智慧圖書館發展的新需求。
關鍵詞:人工智能;智慧圖書館;物聯網
1956年,有“人工智能之父”之稱的約翰·麥卡錫首次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引入科學研究領域,人工智能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2016年、2017年,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毫無懸念地擊敗韓國李世石九段、中國柯潔九段兩位圍棋世界冠軍,徹底激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興趣。當前,全球正經歷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前三次分別為蒸汽技術革命、電子技術革命、信息技術革命),這次革命以大數據為載體,以云計算為基礎,以智慧化為手段,將再次改變人類的生活。圖書館計算機技術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和前沿陣地,因此第四次技術革命對圖書館轉型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傳統圖書館存在的問題
1.1 大量讀者流失的問題
現在,我們的社會進入了信息化的新時代,信息傳遞、知識的獲得及閱讀方式都正發生根本性改變,人們不再局限于從紙媒來傳遞信息和獲取知識了,這就造成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逐漸喪失作為資料收集、知識查閱的首選地位。2019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與2017年的4.66本基本持平。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較2017年增加了0.20本。紙質報紙的人均閱讀量為26.38期(份),低于2017年的33.62期(份)。紙質期刊的人均閱讀量為2.61期(份),低于2017年的3.81期(份)。0~17周歲未成年人圖書閱讀率為80.4%,低于2017年的84.8%。從報告分析,我們會發現電子閱讀略有增加,而紙質書報刊的閱讀份數和時長都有所減少。從圖書館來看,到圖書館的讀者和紙質圖書借閱量都呈不斷下降狀態。
1.2 專業技術人才缺失的問題
目前,圖書館的應用軟件大部分是由非圖書館機構單獨或與某圖書館合作開發,圖書館獨立完成的少之又少,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一方面圖書館只能被動地接受館外企業開發的應用系統,形成純粹的、單一性的依靠外來技術,核心技術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利于圖書館專業人才的成長;另一方面使圖書館對智能化的最新發展趨勢和未來發展方向缺乏足夠多的敏感,造成智能化應用與圖書館、讀者之間的需求不能很好地對接,進一步造成讀者流失和圖書館資源利用率的下降。
2 智慧圖書館的興起
圖書館經歷了或正在經歷著傳統圖書館(存借圖書館)——自動圖書館(計算機圖書館)——智能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智慧圖書館(物聯網圖書館)四個發展階段。傳統圖書館,以藏、借、閱為主,檢索方式主要為卡片檢索,對讀者的服務形式單一,主要是借閱形式;自動圖書館主要利用計算機技術,將原來的人工目錄轉變為計算機可識別的機讀目錄,將傳統的卡片檢索方式變為計算機檢索方式,從本質上看,圖書館的功能沒有大的改變,還是藏、借、閱,為讀者的提供的服務也沒有出現很大的改變;智能圖書館則是在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信息技術、存儲技術等多項技術發展過程中,將藏書形式由單一的紙質書刊轉變為電子書刊、移動存儲(光盤、U盤)、數據庫、網絡存儲等形式,檢索形式由單機檢索模式變為網絡檢索模式,讀者服務形式可由圖書館內借閱轉到同步館外查詢模式;智慧圖書館最早出現于21世紀初歐美的大學圖書館,我國的一些大學圖書館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那么什么是智慧圖書館?目前業界還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綜合專家的觀點,筆者認為:智慧圖書館就是在物聯網環境下,以5G技術為平臺,以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為載體,以智慧化設備為手段,以公共共享文化數據為內容,實現書書相通、書人相聯、人人相關,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為讀者提供智慧化服務的信息共享。具體說就是圖書館藏書形式呈現多樣化,檢索模式實現網絡化,管理體現智能化,服務表現智慧化。
2019年3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年底提升了3.8個百分點。2018年我國在基礎資源、5G、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虛擬現實、物聯網標識、超級計算等領域飛速發展,使得我國圖書館從智能化轉向智慧化的轉換具備了技術上的可能。
3 智慧圖書館的發展需求
從智能圖書館到智慧圖書館,看似一字之差,其實是質的飛躍。應該說,智慧圖書館的創新理念與實踐,已經遠遠超越了文字表面和技術層面的概念,其深度與廣度已經延伸至圖書館存儲狀態、管理方式、服務形式的方方面面。
3.1 物聯網技術應用是手段
物聯網的英文名稱為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稱為Web of Things,這是互聯網的新發展,其實質是把新一代的互聯網技術進行更加廣泛的運用,把感應器嵌入、安裝到各行各業,將相互之間并無關聯的行業實現網絡共享,各行各業通過互聯網就形成“物聯網”。長期以來,國內圖書館信息化一直是以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ILS)為基礎,以紙質圖書的資源管理為核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發展,又誕生了各種各樣服務系統,但一直沒有統一的標準。而現在,物聯網技術不僅僅能提供傳感器的嵌入連接,其本身也具有智慧的處理能力,通過云計算平臺,我們能夠對圖書和讀者實施智慧化管理和服務。
3.2 提供高層次知識服務是中心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的出現,圖書館可以利用云計算、模式識別、互聯互通等各種智能技術和手段,對館藏圖書的全方位信息進行進一步深入挖掘與整理,實現知識發現與獲取、組織與整合、開發與利用的目標。因此,通過智慧圖書館建設,智慧化地提供知識資源服務,各門類的知識相互并存,實現知識與人更好的融合,達到為讀者提供更高層次的知識服務的目的。
3.3 人與書之間互通是關鍵
現在,圖書館是人與書之間的介質,不管是圖書館工作人員與書之間,還是讀者與書之間,甚至是圖書館與圖書供應商之間。未來,智慧圖書館將通過技術手段,將人與書之間形成有機結合,形成智慧化信息,形成人書相聯,這將是智慧圖書館的關鍵。
當前智慧化圖書館應用還處在研究和試驗初期階段,我們還要進一步探索,將智慧化圖書館一步步變為現實。
參考文獻
[1]李凱旋.人文視角下“智慧圖書館”定義的再思考[J].圖書館界,2013(6).
[2]蘇新寧.大數據時代數字圖書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6).
[3]賈西蘭,李書寧,吳英梅.“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J].圖書與情報,2016(1).
作者簡介
侯騰飛(1976-),女,漢族,山東濟南人,本科,濟南市圖書館,研究方向:圖書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