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璘
摘 要:目前,我國各個高校對校園信息化建設都非常重視,意識到校園信息化建設影響到了一個高校發展的方方面面,必須大力推廣校園信息化建設,使得高校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智慧校園是最終發展結果,那么作為高校的文獻情報中心,為高等學校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也應該與時俱進,順應信息化發展,創新服務模式。
關鍵詞:智慧校園;圖書館服務;創新
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發端于1939年成立的四川省立戲劇音樂實驗學校圖書館,1959年啟用現名。圖書館現有建筑面積1.6萬㎡,分錦江校區圖書館和新都校區分館。經過近80年的積累,圖書館已發展成為綜合性的藝術圖書館,形成了以文學藝術,尤其是音樂和美術文獻為主要特色,紙質文獻和音像資料總藏量達131萬冊(件),全部文獻總藏量達165萬冊(件),各類型文獻數據庫達到52個的文獻信息保障體系,是我國藝術院校中藏書最多的圖書館。智慧校園指的是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化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這個一體化環境以各種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將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進行充分融合。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規劃中,浙江大學提出建設一個“令人激動”的“智慧校園”。這幅藍圖描繪的是: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融合創新的網絡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
智慧校園的三個核心的特征,首先是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其次是將基于計算機網絡的信息服務融入學校的各個應用與服務領域,實現互聯和協作,再是通過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學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1 智慧校園破除圖書館時空物理的局限性
傳統的借還模式,以及圖書的續借只有到館操作,現在目前川音圖書館借助物聯網智慧校園系統全面對接圖書管理系統,將讀者各人身份以及借閱信息讀入手機卡中,使用這項業務的手機用戶輕松實現圖書的借閱、歸還,還可通過短信完成查詢、預約、到期提醒、續借等增值服務。在圖書館網頁上掃描移動圖書館二維碼,下載安裝移動圖書館APP,用移動圖書館可以閱讀全文,選擇學術資源,找圖書館進入直接全文閱讀或者下載到“我的書架”后閱讀,沒有全文閱讀的選擇文獻傳遞獲取全文。這樣就在智慧校園的環境下打破了傳統的借閱模式,節約了讀者的時間,突破了實體圍墻的限制,獲取到更多的文獻。找不到的文獻還可以通過讀秀文獻傳遞,館際互借,查看開放性資源獲取。超星數字圖書館實現了24小時的文獻傳遞服務和個性化定制服務,讀者借閱需求極大被滿足。
2 加快融入學科服務模式
由于國家圖書館信息服務,信息學科化服務的轉場,信息環境變化促生學科化服務,數據庫商從資源整合到一站式服務,圖書館的資源集成與知識發現服務平臺,網絡學術搜索引擎,用戶信息獲取能力的提升,信息服務需求多元化,傳統的信息服務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用戶需要,讀者咨詢內容的也開始有多層次性和多樣化的需求, 那么信息服務的學科化成為必然態勢,從事專業性研究的學科用戶會更加集中地提出一些復雜、深層次、跨學科的學術性問題,面對日新月異的讀者群體要求,利用智慧校園全面的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為讀者在科研一線提供方法技術、資源內容支持,到館服務與遠程服務統一,交互服務與自助服務統一,分散服務與集中服務統一,咨詢服務與其他服務統一。基于智慧校園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模式,和各院系的讀者建立信息溝通渠道,定時和各院系讀者聯系,及時把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信息傳達給各院系讀者,了解各院系讀者對圖書館的需求,意見和建議,了解各院系對學科資源的引入需求,和各院系合作,建立起符合學科發展需要的館藏資源體系,按需對學科用戶進行館藏資源以及服務利用方法的培訓,動態跟蹤,為科研團體提供文獻層面的幫助,
3 總結
“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升級到一定階段的表現,是數字校園發展的一個階段。由此,可以看到的是,“智慧校園”的基石是前期數字校園的建設與發展。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利用智慧校園平臺將館藏信息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共享,互聯互通,并在此全新的智能服務的大環境下,圖書館學科館員還能提供一系列個性化定制學科服務,準確有針對性地滿足讀者需求。為學校教學和科研部門提供最高效的文獻支撐,也大大提高圖書館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林毅.智慧校園平臺下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模式探索[J].辦公室業務,2019(21):178-179.
[2]龐英智.大數據挖掘在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中的應用情況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20):356+359.
[3]學科服務案列—南開大學圖書館
[4]費晶.智慧校園平臺下的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學科服務的探析[J].榆林學院學報,2019,29(06):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