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研學旅行的研究已經長達20余年,最早的一篇論文是1996年由學者呂可風發表。2014年8月21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倡研學旅行。直到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門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研學旅行是一種新型的寓教于樂方式,應大力推廣。對于全國將近3億人數的中小學生來說,研學旅行這種新興的熱潮不僅具有文化教育意義,而且對文化旅游經濟建設和國民素質建設都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本文通過分析近年來博物館青少年研學市場的發展現狀,結合青少年研學旅行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提出問題并給出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研學旅行;青少年教育;博物館
1 研學旅行的定義及特點
1)研學旅行的定義。2014年4月19日,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在第十二屆全國基礎教育學校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我國基礎教育新形勢與蒲公英行動計劃》的主題演講。在會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學旅行的定義: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研學要以年級為單位,以班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同學們在老師或者輔導員的帶領下,確定主題,以課程為目標,以動手做、做中學的形式,共同體驗,分組活動,相互研討,書寫研學日志,形成研學總結報告。
2)研學旅行的特點。(1)走出校園。如果校方只是排列課后的一些興趣小組、社團、俱樂部等活動,如機器人比賽、聯歡會等,都不符合研學旅行的范疇。(2)計劃組織。就是有目的、有意識的,作用于學生身心變化的教育活動。如果在周末或是假日,學生和家長自發組織三三兩兩出去游玩,并不算是研學旅行。(3)集體活動。以班集體為單位,以年級為單位,乃至以學校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同學們在老師或輔導員的帶領下共同體驗,相互研討,形成完整的研學流程,進行總結報告的書寫,這才是研學旅行。如果青少年跟著自己的家人到外地體驗學習一番,那也只能算是旅行。(4)親身體驗。在學校學習的是理論知識,要想讓青少年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書本上的內容,就得讓他們在動手中體驗,而不僅是看一看、轉一轉,要有先動腦再動手,勇于表達自我的機會。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應該有對抗、逃生的演練,進行有針對性的實用課程,才算作是真正的研學旅行。
2 博物館研學旅行發展背景及現狀
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而博物館擁有著自身的文物館藏特點,在中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直觀性教育優勢。所以博物館就成為各種研學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很多中小學校等教育機構或旅行社會自發組織學生來到博物館參觀學習。
鑒于博物館本身具有的豐富的內容資源和專業的人力資源,很多有資質的博物館也會直接舉辦研學旅行,如故宮博物院在2018年的暑假就成功舉辦了6個主題,22場活動的青少年暑期研學旅行系列課程,除講解文物知識外,還可以動手制作金甌永固杯刮畫。
博物館作為國家公辦(絕大多數)的面向社會公眾的文化教育機構,參與到研學的板塊內容在公眾心中是有很高的公信力的。隨著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文化需求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博物館研學旅行將會越來越得到相關從業者的重視。
3 博物館青少年研學旅行出現的問題
1)國家監管力度不夠,研學旅行市場秩序混亂。我國雖然在國家層面提出發展青少年研學旅行,但是并沒有出臺具體的相關政策和實施辦法。博物館青少年研學旅行缺乏頂層設計,專業研學旅行產品標準體系尚未形成,除了學校、博物館等,社會上很多旅行社、教育機構等均有涉及青少年研學旅行市場[1]。甚至出現利用博物館免費參觀的福利進行收費研學旅行的斂財。他們的講解內容沒有經過官方審核,講解人員也極少經過專業培訓,攜帶的擴音設備在質量上也參差不齊,授課時團隊之間還會互相影響。這就造成教學效果根本無法保證,嚴重的還會在歷史知識上誤導青少年,造成青少年對博物館的興趣缺失,降低重游率。
2)數量暴增,接待壓力大,安全保障不足。2017年,南京博物院接待青少年研學隊伍批次達到822批,204400人次。2018-2019年的隊伍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很多隊伍的時間選擇都會集中在中小學寒暑假,以至于寒暑假時間里各個展廳都被學生擠滿了。對于各個博物館的接待能力上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加上人數眾多,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對博物館工作人員配合度低,不僅直接影響到其它參觀者近距離觀看展品的基本需求,一旦發生推搡,對學生的人身安全無法保證。
3)缺乏培訓,無法形成有效的教學活動形式。2019年,每天進入各個博物館的研學團體人數從幾十到幾百不等,內容組織形式上都是以自由參觀為主,沒有系統的體驗課程。講解也多是請博物館的志愿講解員為主,講解內容少,多數只是起到維持秩序的作用。隊伍停留時間短,基本上是催促集合前往下一個景點,讓青少年對博物館內容只能“走馬觀花”。而博物館自己舉辦青少年研學旅行制度之所以不能普及到各個中小型博物館,原因在于很多博物館相關從業人員對青少年研學旅行課程認識不足,沒有很好地貫徹館校企三方合作的機制。其次,沒有能夠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等資源,做好充足的準備和規劃。最后,人事管理方面欠缺激勵政策,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教育人員隊伍。
4 博物館青少年研學旅行發展的對策
1)加強政府監管,優化博物館青少年研學旅行機制。國家在落實出臺相關政策之前,應進行博物館和學校的研學合作試點工作,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從試點單位的經驗進行總結,進一步完善即將出臺的政策法規。政府和教育部門應規范研學實施和操作的流程,建立正式的研學基地,監管市場上研學組織的混亂。博物館也應招收和培養專業的研學人才,共同保障研學旅行的專業性。
2)推行預約制度,降低高峰季節研學旅行密度。廣東博物館一直對研學團體采取預約報備制度。學校或社會團體組織研學必須提前辦理預約手續,并且一個團隊不得超過500人。2012年之后,如要在博物館內進行各種尋寶或寫生等需要長時間停留在某一展廳的活動,也必須提前履行報備手續。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展廳擁擠的困擾,也促使了學校可以更安全的安排學生前來進行系統的研學課程。博物館工作人員也需要實時監控展廳里的人流量,做到及時處理團體擁擠的情況,避免踩踏事故的發生。
3)加強館校企三方合作,設計多樣研學旅行課程。研學市場潛力巨大,如果只依賴一方的參與和規劃是遠遠不夠的。首先,需要開展學校老師和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培訓課程,加強激勵制度的落實,讓專業培訓出的教育隊伍共同進行研學旅行的專業課程開發,做到資源共享,打造出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域,不同特色主題的研學旅游課程,系統的研究如何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到實際動手體驗中來,在注重青少年內在素質的培養之外,也可以開拓眼界,使研學課程成為學校課程的完善和補充,積極響應國家素質教育的號召。其次,通過以博物館的特色展覽為基礎,設計出完整的研學旅行線路,聯動企業中專業旅行路線規劃人員的支持,將研學路線進一步細化,形成真正的教育與游玩相結合的旅行。最后,在收費方面一定要堅守公益化底線,僅收取基本費用,在青少年和家長面前贏得好口碑。
5 結語
研學旅行作為一項有特色的專項旅行項目,近年來是我國旅行市場的熱門產品和熱議話題。現在社會上已組織的研學旅行普遍讓“學”被削弱,“玩”被放大,造成博物館研學旅行還沒有形成品牌便要變了味道。這是我們文化教育工作者急需改變的現狀。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規范研學旅行這條道路上我們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趙銳,關小鳳,賈秋容.青少年研學旅游發展初探[J].旅游管理研究,2015(10),29.
作者簡介
劉婷婷,安徽博物院,研究方向:社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