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史林溪



摘 要:目的:了解大學生學習習慣的情況,分析原因,提出改善建議。方法:通過問卷調查法調查大學生的學習習慣。結果:1)性別方面,大學女生學習習慣普遍好于大學男生;2)對專業滿意度高的大學生學習習慣好于對專業不滿意的大學生;3)年級方面,大一的學生學習習慣好于其它年級學生;4)學科性質方面,文科大學生學習習慣好于理工科和藝體類大學生;5)家庭經濟條件好、氛圍和諧的大學生學習習慣好于經濟困難、氛圍不和諧的大學生。結論:性別、學科性質、年級、專業滿意度、家庭氛圍、家庭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習慣;對策
基金項目:共青團河南省委2019年度專項調研課題(青少年工作研究)(項目編號:QSNYJ2019014)。
《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教技〔2011〕號)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明確指出,要切實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作為校風學風教風的重要內容——大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僅僅關系到每位大學生是否能學到扎實的專業知識,也關系到大學生的自身成長與成才,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因此,調查大學生學生的學習習慣現狀,分析其不良學習習慣的原因,發掘合理應對措施,提高學生的學業表現,對于高等院校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研究目的
了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情況,并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原因,提出一定的改進措施。
2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互聯網作為問卷發放回收和整理的途徑,在河南省洛陽市三個高校發布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1239份。
3 研究方法
自編人口學資料和大學生學習習慣問卷調查表,大學生學習習慣調查量表包含課外學習習慣、課堂學習習慣、實踐實作學習習慣、協作研討學習習慣、元學習習慣等5個因子分量表。共23道題,采用5點計分法,分數越高學習習慣越好。
4 研究對象基本信息結果分析
4.1 研究對象的性別分布
男生540人,女生699人。
4.2 研究對象的年級和學科性質分布
文科、理工科和藝術體育類各分別有616人、575人和48人,其中年級分別為大一341人、大二324人、大三379人、大四195人。
4.3 研究對象的民族和生源地分布
城市、城鎮和農村的大學生分別為247人、213人和779人,其中漢族大學生為1187人,其它民族學生52人。
5 大學生學習習慣結果分析
5.1 大學生學習習慣各因子分在性別上的差異
由表1可知,女大學生在課外學習習慣、課堂學習習慣、協作研討學習習慣、元學習習慣等因子分上得分遠遠高于男生,差異異常顯著(P<0.001),只有在實踐實作學習習慣因子分上沒有差異。說明女生的學習習慣普遍好于男生。
5.2 大學生學習習慣各因子分在專業滿意度上的差異
對不同專業滿意度的大學生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大學生在課堂學習習慣、協作研討學習習慣等因子分上存在差異,差異異常顯著(P<0.001),如表2所示。經過進一步方差分析、兩兩比較統計分析發現,對專業感到滿意的學生在所有因子分上得分都遠遠高于對專業感到一般和不滿意的學生,差異異常顯著(P<0.001)。對專業感到一般滿意的學生在所有因子分上也高于對專業感到不滿意的學生,差異異常顯著(P<0.001)。說明對專業的滿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5.3 大學生學習習慣各因子分在年級上的差異
如表3所示,大學生在學習習慣各因子分上,年級之間存在差異且差異異常顯著(P<0.001)。經過多重比較分析發現,大一學生在各因子分上得分均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學生(P<0.001),大二和大三學生在各因子分上沒有差異,大二、大三學生在各因子分上得分顯著高于大四學生(P<0.001)。
5.4 大學生學習習慣各因子分在學科性質上的差異
不同學科性質的大學生在課外學習習慣因子分上差異異常顯著(P<0.001),在課堂學習習慣、元學習習慣因子上存在差異(P<0.05),經過進一步統計分析,文科類學生在各個因子分上得分高于理工類和藝術體育類學生,其它組內無差異。
5.5 大學生學習習慣各因子分在是否留守兒童上的差異
大學生中非留守兒童在課外學習習慣、課堂學習習慣、協作研討學習習慣、元學習習慣得分上遠遠高于留守兒童,存在差異,且差異異常顯著(P<0.001),在實踐實作學習習慣方面沒有差異。
5.6 大學生學習習慣各因子分在家庭經濟情況上的差異
大學生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分為特殊困難、一般困難和不困難,由表6所示,公辦本科大學生這三類學生在課外學習習慣、課堂學習習慣、協作研討學習習慣、元學習習慣等因子分上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差異異常顯著(P<0.001)。進一步數據分析發現,不困難學生在所有因子分得分上都遠遠高于于一般困難和不困難的學生,一般困難和特殊困難學生在各因子分的得分上沒有差異。
5.7 大學生學習習慣各因子分在家庭氛圍上的差異
由表7所示,大學生不同家庭氛圍間存在顯著差異。家庭氛圍很和諧的學生學習習慣各個因子分得分遠遠高于家庭氛圍和諧、家庭氛圍一般和家庭氛圍不和諧的學生,家庭氛圍和諧的學生在各個因子得分上遠遠高于家庭氛圍不和諧的學生,家庭氛圍不和諧的學生在各個因子分上都遠遠低于家庭氛圍很和諧、和諧、一般和很不和諧的學生。但是家庭很和諧的學生和家庭很不和諧的學生得分之間無差異,家庭氛圍和諧與家庭氛圍一般的學生得分之間無差異。
5.8 大學生學習習慣各因子分在家庭教養方式上的差異
由表8發現,民主型、過分保護(溺愛型)、嚴厲懲罰(粗暴型)和冷淡放任型等四類教養方式的大學生在課外學習習慣、課堂學習習慣、實踐實作學習習慣、協作研討學習習慣、元學習習慣等5個因子上得分存在差異,差異極其顯著(P<0.001)。經過兩兩比較分析發現,民主型大學生在全部因子分上遠遠高于過分保護(溺愛型)和冷淡放任型學生,民主型和嚴厲懲罰(粗暴型)組間無差異。過分保護(溺愛型)、嚴厲懲罰(粗暴型)和冷淡放任型三組之間無差異。
6 對策與建議
大學生整體上學習習慣良好,但是在不同類型的大學生身上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在以下方面需要進一步改善和加強。
6.1 加強男大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性別角色一直是影響大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在認知風格上,男生在思想和感覺維度占優勢,女生在感情和直覺維度以及語言表達方面占優勢;在成就動機水平、學習適應性上女大學生顯著地高于男生;在自控力水平上,男大學生的學習自我控制能力總體水平低于女生。在本次研究中女大學生在課外學習習慣、課堂學習習慣、協作研討學習習慣、元學習習慣等因子分上得分遠遠高于男生。綜合以往研究和此次研究結果,女大學生的學習習慣普遍好于男生。
進入大學階段,男生出現學業問題的普遍高于女生,掛科、退學等問題基本上是男生,一方面是由于性格差異,和男生相比,女生更為沉穩踏實、考慮長遠,男生自律性稍差、貪玩,得過且過。另一方面,大學學習生活方式的改變,脫離了父母的監管,一部分男生失去了目標,沉迷游戲,荒廢學習。
因此,一方面對于男生學習習慣的監督培養依然不能放松,要加強學習管理的同時,強化家校合作;另一方面,指導男生做好學業規劃、明確學習目標、提升學習興趣是十分必要的。
6.2 增強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大學生對本專業的滿意度
在本研究中發現對專業滿意的學生學習習慣遠遠好于一般和不滿意的學生。一些研究者在實際工作中也發現出現學業問題的學生基本上是對專業不了解、不感興趣產生的。對專業興趣的喪失會引發學習困難、學業問題等,容易進一步導致學生自卑、失去學習動力,一步步墮落下去;反觀對專業滿意的學生,在各方面都保持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積極參加課外競賽、課外活動等,在校期間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更加積極向上、樂觀進取,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入學教育中的專業認同教育環節,讓學生在充分了解本專業的歷史、發展趨勢、就業前景的基礎上產生濃厚的專業認同。與此同時,專業認同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是分階段進行的。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進行連貫的專業認同教育。通過專業認同教育開啟學生學習動力的馬達,助力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6.3 大學生父母要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環境作為孩子成長的土壤,家庭氛圍對孩子來說是最為接近、聯系最為緊密、具有感性的生活環境。因此,父母應注重營造學習氛圍濃厚、情感聯結密切的家庭氛圍,在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推動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6.4 高校要增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支持力度
在本研究中發現,經濟上特殊困難學生學習習慣要遠遠比不困難學生差。在日常工作中,通過和學生的接觸,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習習慣普遍上要比不困難學生差,在日常學業表現和學習習慣上都有很明顯的差別。一方面這是長期家庭環境影響的,另一方面也是經濟上的壓力造成的精力不夠、壓力沉重等原因導致的,家庭困難的學生成長、學習過程普遍要比不困難學生更為艱難。因此,高校要通過多種途徑幫助貧困生們解決經濟問題的情況下,將就業創業指導、學業幫扶、誠信感恩等融入資助工作中,讓受資助學生因感恩而更努力學習。通過做到扶貧又扶志,最終達到資助育人與立德樹人的目的。
6.5 高校要加大實作實習在整個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比重和力度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公辦本科大學生在課堂學習習慣、課外學習習慣、協作研討學習習慣和元學習習慣等方面得分較高,但是在實作實習學習習慣上得分最低,一定程度上說明公辦本科大學生的實踐學習有待加強,需要高校在培養人才時更加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大學生提高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郭莉.大學生習慣現狀及培養研究——以天津市大學為例[D].天津工業大學,2013.
[2]楊志新,劉金榮,楊銳英.高校大學生學習習慣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黑河學刊,2015,0(4).
[3]謝慧玉.印尼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大學生學習習慣差異研究[D].天津大學,2015.
[4]謝勇.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習慣的學科差異[J].大理大學學報,2016,1(11):79-81.
[5]甘露.高職大學生學習習慣及其與學習動機的關系[D].西南大學,2012.
作者簡介
陳越(1985-),女,四川成都,助教,心理健康中心專業教師,碩士研究生,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史林溪(1987-),女,河南焦作,助教,思想政治輔導員,碩士研究生,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