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 要:本文從藝術家的成長歷程、創作背景和作品影響三個方面展開,深入剖析作品《父親》,向讀者展示偉大藝術品誕生所經歷故事,借此給正在成長中的青年藝術家一定的創作方法上的參考。
關鍵詞:羅中立;父親;農民;照相寫實
想要深入解讀一幅作品,不能只從表面的色彩和技法層面去欣賞。首先要對創作作品的藝術家有一定的了解,藝術家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求學之路、重要事件都會對藝術家的心理和創作動機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要想解讀《父親》這幅著名的油畫作品,應該先從了解創作它的藝術家羅中立開始。
羅中立,1948年生于重慶,重慶市璧山縣人,1977年-1981年就讀于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1984年晉升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1993年晉升為教授。任四川美術學院院長17年,2015年退休。中國當代藝術院院長,全國人大代表,享受國家政府津貼的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油畫協會常務理事,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這幅作品的名字雖然叫父親,但作者畫的并不真的是自己的父親,而是一位大巴山一老農民。這位老人叫鄧開選,是羅中立讀附中期間寄宿家庭里的老人。“農民是這個國家最大的主體,他們的命運實際上是這個民族和這個國家的命運。”羅中立說。在這期間,藝術家與這位老農產生了的關系十分親近,也正是在此期間,藝術家通過與農民吃住在一起,對勞動人民有了非常深厚的情感,并且以農民的形象創作了許多作品,這也為后來這幅著名的《父親》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四川美術學院大學二年級,快到農歷大年三十時,羅中立在路邊公共廁所看到一個收糞的農民,這個場面觸動了他。“看到他的時候天已經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氣陰雨綿綿,非常濕、非常冷,當時我看他還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經是大年三十這樣一個感覺,所以當時一下子很震動,然后回去馬上畫了很多關于收糞農民這樣一個場面。”他認為正是因為有這些不怕苦不怕累的農民為大家服務,其他人才能在溫暖的房間里與家人團聚,享受團圓的喜悅,是他們的無私奉獻支撐著國家的興旺,農民才是支撐國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
這時,學院收到了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的通知。羅中立準備用先前準備的老人形象創作一幅作品并取名《收糞的老人》。他對朋友說要畫一張大的大頭像,原話是“像毛主席像一樣大的畫”。說完后就整個人控制不住的為這個想法感到興奮。正式創作以前,羅中立又回了一次大巴山,他把鄧開選老人所有的照片能找的都找了出來,能畫的都畫了出來,然后把這些綜合出來構成一個老年農民的形象。期間差不多半年時間里,一稿一稿地變化著。等他從大巴山回到學校,畫的題目也從《收糞的農民》變成了《我的父親》。1980年夏天的四川美院,同學們都在為即將召開的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作準備,學校也非常支持,改變了以前過點熄燈的做法,宿舍的燈整夜不熄。
有人看了《我的父親》后說,你這個是舊社會還是新社會呢(當時的藝術創作環境對新舊社會非常敏感),光從人物形象上也看不出來,于是提議加一支圓珠筆放在耳朵上頭(只有解放以后才有圓珠筆,舊社會解放前是沒有圓珠筆)。羅中立說:“加一個圓珠筆的話,就表示他是一個新社會有文化的一個農民,就不像現在苦巴巴看到一個舊社會的老頭。我很快把這個圓珠筆畫上去。”
為了縮小這個圓珠筆視覺上的強度,所以我把透視畫得特別大,基本上是正面透視的一支用竹桿套的那種帶圓芯的筆,那個時代很常用的一個圓珠筆的形象。” 羅中立加上的這支圓珠筆如果不仔細看的話幾乎不容易發現,可是就是這小小的一筆改動就決定了父親這一具有歷史性的作品和羅中立的未來命運。農民形象的草圖幾經變化變成了一幅巨形圖像,這件作品在最后時間終于通過了當時的四川省美協的審查,同意參加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
這是中國油畫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頭像。看著眼前滿是皺紋蒼老的面孔,藝術家用照相寫實的手法在兩米多高的畫布上描繪了一副中年農民的頭像。畫面中的農民雖然是中年,但面容蒼老:皮膚黝黑,溝壑縱橫。眼窩深陷,眼神誠懇又略顯羞澀。嘴唇似是被風干許久的干裂,門牙早已脫落的嘴里飽嘗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所有的評委都被深深的的打動了。據說,這一天評委們在畫像前站了很久,細細品味著畫像的每一個細節。就在這時,評委吳冠中認為,作品表現的人物完全是我們上一代的父親形象的一個概括,表現的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最辛勞、最樸實、承受了最多苦難的,中國社會的一塊奠基石。這一年是1980年,當時的中國正直改革開放初期,整個社會還沒有從10年動蕩和3年饑荒的陰霾中徹底走出來。屆時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極其低下,尤其是農村中的大部分家庭更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他不是一個人的父親,而是整個社會的父親。用“我的”太小了,應該把“我的”拿掉,就留“父親”,就代表父親那一代。早前我有幸曾在一次展覽上觀摩原作,站在作品前我體會到一股悲劇性的震撼力撲面而來,不由得鼻子一酸,熱淚盈眶。
該作品是上世紀80年代照相寫實油畫的代表作品。藝術季用創作領袖肖像的方法來表現一個普通人無疑也是富有膽量和人文情懷的,因為這幅畫的尺寸非常大,在美術館展出時的視覺沖擊力是非常強烈的,這種尺幅的作品以前只有畫毛主席,孫中山等偉人時才可以用,用在普通人身上是不可思議的,也有可能是要犯錯誤的,但是羅中立先生懷著一顆人文精神十足的心,頂著很大的壓力推出了這幅作品,他的成功改變了中國美術界的創作環境。從藝術語言角度來說,這種表現手法使得寫實油畫方向走到了盡頭,迫使此后的藝術家們開始在其他表現方式上開辟道路,使得中國油畫從古典走向現代,是“藝術的天國向現實的復歸”。在此之后,中國畫壇進入了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藝術理論,藝術形式同時出現,傳統的,現代的,寫實的,抽象的都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藝術的春天真正的到來了。
從歷史價值角度來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特征,是“中國社會和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它不僅具有美學價值,還具有社會學和倫理學價值。《父親》不僅是一副藝術作品,它更像是一座豐碑,屹立在那個年代人們的心中!
參考文獻
[1]《羅中立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