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摘 要:在貝多芬逝世接近200年的時光里,音樂學界已經對其研究達成了諸多的共識,比如貝多芬的作品和對應的生平以及歷史地位,音樂本身的風格以及創作觀念等等。這就保證了貝多芬不像是巴赫一樣可能在各種史實資料尚存有爭議而導致眾說紛紜,也不會導致像是莫扎特那種因為研究的層出不窮而造成的花樣繁多琳瑯滿目的結論,以及瓦格納那種因為創作風格過于鮮明而直接導致的歷史研究者褒貶不一的情況出現。因此對貝多芬這樣的作曲家進行音樂歷史的書寫,可以把握當下的音樂歷史研究的關鍵要點,彰顯對應的歷史特征。
關鍵詞:通史;斷代史;貝多芬;音樂史;研究
1 通史當中的貝多芬
針對音樂通史的貝多芬描述,我們這里選取格勞特的《西方音樂史》作為案例進行點評。由唐納德·杰·格勞特擔任主要作者的《西方音樂史》在目前被人認為是最為主流的音樂史編寫模式,也就是通史編寫模式。自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這本書第一版出版開始,已經經過了很多次的修訂,更新材料與時俱進并且吸收了更多的材料以及更新的觀點,同時本書的內容也經得住時間的推敲,文風質樸但是內容非常詳實。在本段中我們將使用這本書的三個版本進行對比。
在《西方音樂史》的第五版和第六版當中,貝多芬本身作為一個獨立的章節被設置在了古典以及浪漫之間的位置,這就充分表明作者把貝多芬本人看作是整個音樂史當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但是到了第八版,貝多芬又被直接放置在了浪漫主義這一部分的篇首位置,這就說明了作者對于貝多芬本人歷史地位的看法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在上述的布局之中,第五版和第六版本身并沒有什么差別,僅僅是在一些細節上存在著對應的格局差異。但是到了第八版,整體布局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在每一章節的內容當中都出現了更加細化的處理,然后對一些核心的重點內容的比重進行了大幅度的強化,很多的社會情況被加入了正文之中,這里還包括貝多芬本身生平的每一個歷史時期分段,以及對應的社會環境構建等等。
在《西方音樂史》當中,對于作品本身的介紹以及對應的描述和分析占據了極大的比重,比如關于貝多芬自身的生平內容,在第六版當中基于時代劃分角度進行了穿插于每一個時代作品之間的介紹處理,但是到了第八版的時候就直接放置在了章節首頁,通過加框和標記的方式進行和正文的區分。
在第六版當中,對于貝多芬本人的九部交響曲都進行了針對性的介紹,但是在這其中對于第三和第九這兩部交響曲本身進行了濃重筆墨的描寫,不過到了第八版本的時候,對于二、四、七、八四部交響曲的簡介則被取消了,和第六版相比,第三以及第九交響曲本身的寫作力度再一次增加。和第六版相比,對于作品本身的歷史情況以及對應的意義進行了更大篇幅的描述,同時在手稿分析構建下對作曲家進行針對性的創作意圖推測,以及對應的樂章主題形式構建的分析和交響曲本身的結構,還有同時代其余的作品進行的對比等等。我們可以看到,在第八版寫作框架構建下,作者有意把貝多芬本人的生平給獨立出來,并且針對性的減少了早年創作的描寫篇幅,對于當前的晚期風格的根源評述進行了對應的增加以及對應的細化,這就說明作者對于貝多芬的晚期風格進行了更加強調和關注。貝多芬晚期的風格體系和當前的古典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差別,這種差別就直接代表了貝多芬的創作生涯的結束,更是貝多芬本人對德國和奧地利的音樂影響的核心因素之一。
2 斷代史中的貝多芬
音樂斷代史大師列昂·普蘭廷加的著作《浪漫音樂——十九世紀歐洲音樂風格史》在進行貝多芬的描述的時候,直接把焦點放在了貝多芬本人的大量音樂作品之上,讓生平記述本身給作品描述進行讓位,以作品為主要的基點呈現出當前的作曲家本人的創作風格構建。
在進行作品的研究的時候,作者本人更加善于通過對貝多芬的音樂風格進行橫向比對,通過貝多芬的自己作品間的比較,進行針對性的創作手法一致性對比,通過和其他作曲家以及作品進行比較來體現出當前貝多芬的創作所受到的影響,還有貝多芬本人對于同一時代的音樂特征的吸收和引進,然后通過貝多芬的作品構建以及對應的曲式范式進行比較,得出貝多芬作品構建下的新穎的地方。
在這部作品本身的行文之中,生平以及音樂風格本身并不呈現出一種割裂的趨勢。作者認為,貝多芬本人的創作風格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貝多芬耳部疾病的不斷惡化,而不是因為心境的影響所導致的創作理念的和變化。因為耳部疾病的不斷惡化,直接導致的創作習慣的被迫改變,早期在鋼琴上的流暢飄逸的風格嘗試不得不被更加嚴謹公正的傳統對位創作思路所取代,這就是直接導致類貝多芬晚期風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他沉浸在對位技法創作的時候,也不意味著他的創作手法倒退回了巴洛克時代。因為貝多芬讓這些規則以及慣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不過從本質上來說,當他本人創作出晚期風格構建下的高度凝練的音樂語言的時候,他仍遵守這兩類音樂本身的約束。這段話透露出了幾層核心含義:首先,晚年的貝多芬本人把賦格以及變奏進行了高度統一之后成為了凝練的晚期音樂語言,然后就是貝多芬本人繼承了傳統的音樂思維構架,同時貝多芬的晚年音樂語言體現出了當前的音樂思維的重要影響。
3 兩種音樂史寫作手法帶來的反思
通過上文我們看到的是,無論是格勞特的音樂史還是普蘭廷加的浪漫音樂本身,都對當前的音樂風格占據主導地位的這一特點持有肯定態度,這種肯定態度的主要體現就是對于當前的貝多芬當前作品形式進行了針對性的分析和歸納,并且對生平作用進行了針對性的弱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類音樂是本身都對英雄交響曲投入了大量的筆墨進行描述,并且對于晚期的風格進行格外的關注。因為英雄交響曲本身是貝多芬在歷史上具有極其重大意義的作品,他的晚期風格本身對后世的音樂創作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對于貝多芬作品的論述源于形式,止于風格,這些對應的音樂著作,無論是通史還是斷代史,都是以貝多芬本身的創作三大時期進行規劃和創作的。在這其中說明,音樂的歷史本身,其實就是音樂的風格史。音樂風格是本身就聚焦于當前的音樂風格,關注當前的時代和分期,這樣就可以幫助在當前的清晰時間框架構建下,對于當前的音樂發展脈絡進行針對性的梳理。但是,以時間為線索的構建可能會出現給予體裁發展的進化論錯誤,而基于風格的斷代史本身則可能出現關門上鎖,看似截取了合理的時間段,但是對于整個音樂歷史來說都切斷了本來不可以切斷的核心脈絡的情況出現。對于音樂文化史來說,需要把一個時代的精神融會到其中,在音樂本身的形成文化立場角度進行針對性的反思。但是音樂文化是本身就常常跳出音樂的作品本體,超然其中,成為了當前不是音樂史的音樂史。從中探索音樂史的研究以及對應的寫作構架,則是我們研究者的責任以及使命。
參考文獻
[1]任麗娜.淺談激動斗爭旋律的彈奏技巧——以貝多芬第五首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為例[J].黃河之聲,2013(04).
[2]趙桂珍.貝多芬與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03).
[3]Burkholder,J.Peter,Grout,Donald Jay,Palisca,Claude V.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2010.
[4]The New Oxford History of Music,Vol 8.The Age of Beethoven 1790-1830. 1982.
[5]Monelle,Raymond.”What is a Musical Text?”. Musical Semiotics in Growth,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