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蕾 范天露(英國南安普頓大學 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題為《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的重要講話。1949年以來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繼承與發展的70年,是與中國道路相結合的70年,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行理論創新的70年。這70年的實踐歷史表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是我們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
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寄托。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及其重要性,一是要從《資本論》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馬克思的《資本論》作為整體的基本理論學說。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能把馬克思的“兩大科學發現”交融在一起的唯有《資本論》。二是從科學價值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式和揭示的本質都是獨特的。馬克思在其政治經濟學中所揭示的是生產關系的本質規律,采用的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的抽象法為研究方法。這一點與現代西方經濟學有著本質區別。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下,我們共產黨人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情相結合起來進行四個偉大建設。美國學者施拉姆曾說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化特征實質上是一種“內部問題”。不是“外部問題”,它和中國化是一種普適性價值觀和特殊原則。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化的內在關系看,這是一種理論在中國的內部化,它的理論融合如水乳交融,是客觀必然的結果。
十月革命的勝利是第一次無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革命。革命勝利后,列寧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的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探索從此開始。在1918-1921年間所實行的經濟政策,主要體現在企業的國有化、實行余糧征集制、禁止私人貿易行為等。戰時企業產供銷計劃幾乎全部由國家制定,實行管理局制。
與列寧不同的是,在蘇聯十八大以后,鞏固了斯大林模式下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斯大林模式取消了列寧時期的一些政策。一是強調一大二公,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形式。優先發展蘇聯的重工業,犧牲農業、輕工業的發展。雖然當時并不是最好模式,但它一度使蘇聯成為當時世界第二大國。
新中國的建立,開始了社會主義探索,并不完全和前蘇聯模式相吻合。首先,在實踐的時間上不一樣,我國初期并非一觸而成,即使是前蘇聯也采取了過渡形式,但時間上卻非常短暫。第二是中國并沒有完全消滅資本主義,比如和平贖買、沒收官僚資本、改造個體私營等,可以看出中國模式下的特點。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創造性地應用了毛澤在1940年提出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提出了統籌兼顧、綜合平衡、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農輕重協調發展等重要觀點。
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曾做過設想,認為公有制經濟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實行單一的全民所有制。但由于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小農經濟大量存在,如果直接實踐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從單一性特點看,我們效仿了前蘇聯。單一公有制是經濟主體的所有制形式,就是經濟活動參與主體也就是企業歸誰所有,這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都是這一模式。1981年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改革開放后第一次讓非公經濟有了合法的地位。
195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同志強調,我們過去走了一些彎路,蘇聯也暴露了出來,現在不能再走了,他提出了著名的《論十大關系》。
而 “十個結合”是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是對《論十大關系》的實踐總結,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改革開放結合所產生的最新理論成果。
馬克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在中國的實踐經歷了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后40年的“新時代”。這段光輝的歷史,有許多值得我們總結的地方。1992年“南方談話”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經濟增長迅速調整發展,其間由過去的供給約束型轉化成為需求約束型。國家為了實現擴大內需以及凈出口貿易,從積極的財政政策到穩健的貨幣政策,一時間還出現了“投資熱”等現象。GDP增長率年年上升。以上變化概括起來可稱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從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提新常態以來,我們對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的認識也進入了“新常態”。以往我國經濟發展尤其是GDP增速穩居世界前列,但現在要引入一個全新的認識心態,“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不斷探索和完善,其實踐經歷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性,無論從哲學層面還是現實情況都符合我們走的社會主義道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結合中國的實際。從建國初期的單一經濟體制看,它符合了當時歷史情況。但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必然要進行變革,于是我們突破了單一公有制為主體的體制,進入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體制。
建國初期,由于照抄照搬蘇聯模式,我們在實踐中出現了不少問題,《論十大關系》準確指出了這些問題,科學判斷了主要矛盾,并鮮明提出“反保”、“反冒”,要“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但在經濟工作中,五十年代我們優先發展起重工業,可其中出現的全民大煉鋼鐵等大躍進式的冒進現象,則反映出經濟工作左的思想傾向。總結那段歷史經驗教訓,對我們今天的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十個結合”作為改革開放中提出的重要理論,是寶貴的經驗和創新理論精華,無疑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總結。
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原理,社會生產的兩大類按產品的最終用途劃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供給和需求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就會嚴重影響經濟發展。按照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看,在供給側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如何協調好國民經濟中供給和需求的關系,顯然尤為重要。
筆者以為,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改革就要協調好經濟中的各種關系,使其具備新一輪發展的潛力。從70年來的實踐可以得出結論:我們將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進程。而且我們的改革最終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