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爽 趙艷紅
(1 河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2 河北農業大學園林與旅游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按照國家雄安新區建設規劃,雄安三縣原住農民將進入城市就業。農民的工作方式由務農變成務工,開始向市民轉變[1]。目前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當前就業培訓應重視素質教育,開展素質培訓,從根本上解決雄安新區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和身份轉換問題。
1.1 雄安新區基本情況。雄安新區位于中國河北省境內,范圍包括雄縣、容城、安新等3 個縣及周邊部分區域,下轄29 個鄉鎮。新區常住人口104.71 萬人,農業人口約60 萬人[2]。在雄安新區成立之前,容城、安新、雄縣三縣原有大量污染企業,新區未來的工業開展要點包括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工業、高端現代服務產業和綠色生態農業等產業。對于高污染企業必將采取關停的措施。如此會導致城鄉大量居民失去工作,此情況下對原住農民進行就業培訓必不可少。
1.2 雄安新區農民培訓現狀。雄安新區自建立以來,便開始按照《雄安新區農民就業創業實施方案》 開展培訓工作。農民就業創業培訓自2017 年至今,體系逐漸成熟。隨著培訓的深入,課題組發現雄安原住農民培訓中仍存在一定問題。當前雄安新區農民就業培訓多以綠化師、建筑師、理療師、面點師、茶藝師等職位的技能培訓為主[3],就業培訓內容偏重技能,涉及素質培訓內容較少。技能能讓農民較快獲得一份工作,但要使農民真正轉為市民,素質培訓必不可少。
1.3 素質培訓。農民素質指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者的基本性質、基本素養。對雄安新區原住農民進行素質培訓,概括起來就是身體素質、教育素質、科技素質、經營管理素質、現代意識等方面的培訓[4]。
2.1 有利于雄安新區的長遠發展。雄安未來將是國際級城市,人力素質是決定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今后會有各種高素質人才進入雄安新區,但當地原住農民素質也是使新區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新區原住農民生活質量非但沒有提升,反而劃入最底層,則會引起當地農民的不滿,進而影響新區發展,所以對原住農民進行素質培訓意義重大。
2.2 有利于雄安原住農民的長遠發展。雄安原住農民失去土地,進入城市工作已經是大勢所趨。對當地原住農民進行就業培訓,一是讓失去土地的農民再次就業,讓其融入城市生活;二是提升農民自身素質,促進其生活質量提高,加速身份轉變;三是對原住農民進行素質培訓提升其自身素質,同時也能提升其家庭整體素質,利于原住農民的長遠發展。
3.1 素質培訓有效供給不足。當前的培訓當中,雖規定培訓機構應當設有新市民教育的課程,但短短幾節課不足以提升雄安農民的整體素質。課題組對雄安新區參與培訓的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其參與培訓前后的知識掌握情況結果如圖1。
此次調查對象涉及電工、綠化工、建筑工等偏技能的工種和茶藝師、旅游服務等偏服務的工種。分析發現,培訓后得分70 分以下的48 位農民中,45 位是技能型培訓的農民,71 分以上252 位農民中178 位是服務型培訓的農民。由此得知,技能型工種的整體素質雖有提升,但提升幅度略顯偏低,而偏重服務類型的培訓,其學員的素質提升較快。當前就業培訓當中,培訓機構更重視就業快、見效快等技能工種的培訓,技能型培訓雖對雄安新區當前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但雄安同樣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技能能夠讓雄安原住農民得到一份穩定的收入,但原住農民今后融入城市發展,還需綜合素質方面的提升。
3.2 培訓機構對素質培訓不夠重視。雄安新區當前所進行的就業培訓,主要是優秀的企業為進行招工,委托培訓機構對雄安新區原住農民進行培訓。當前的培訓機構中,素質和技能是占比較大的兩方面,為了解培訓機構是否重視學員的素質培訓,課題組對問卷進行了分析,結果如圖2。
據圖2 可知,147 個人選擇一般重視,37 個人選擇不重視,結果說明當前培訓機構對素質培訓重視不夠。培訓機構最終目的是讓農民培訓后立即就業,當前的就業更看重的是技能,但從長遠來看,讓農民實現就業,素質與技能并重。
3.3 素質培訓的內容、時間、課程設置不合理。在當前的就業培訓當中,素質培訓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各個培訓機構的素質教育大多只是停留在書面的知識上,并沒有進行深入學習。

表1 素質培訓中存在問題
根據表1 顯示,雄安新區原住農民在培訓遇到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培訓內容、時間、課程設置三個方面。當前培訓內容簡單,新區原住農民文化水平低,難以通過幾節課程提高,素質教育應在長期熏陶中不斷提升。文件規定素質培訓課時不能少于8 課時,當前關于素質培訓時間多是集中在一天或者兩天里,時間安排不甚合理。課程設置上素質教育與技能教育相比所占比重較輕,不能引起培訓機構與受培訓者的重視,難以產生預期影響。
4.1 增加有效供給,去除低端無效供給。增加培訓的有效供給,培訓機構須明確雄安發展需要素質人才,原住農民若要長久生存,在重視技能培訓的同時,自身的素質培訓同等重要。前期素質培訓未能及時跟進,造成有效供給不足,故后期應增加重視程度。首先,增加素質培訓的課時,使參訓學員對此有明確的理解。其次,增強師資力量,高素質的老師才能教出高素質的學生。去除低端無效供給,要求政府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當某一類型的培訓供給過多時,會造成勞動力過剩,以致很多人無法成功就業[5]。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要進行調控。
4.2 調查農民需求,進行合理規劃。雄安新區當前主要進行的培訓是對原住農民就業培訓,農民知識水平和就業能力參差不齊,根據課題組為期八個月的實踐發現,大多培訓機構對農民需求不了解。培訓前的調查至關重要,在了解學員情況之后按照學員不同水平和培訓需求開展針對性培訓工作[6]。對于綜合素質較高且具有強烈欲望參訓的學員,應進行深入培訓。針對綜合素質較低的學員應作為重點對象,增加素質培訓的課時。針對培訓欲望較弱的農民,加大培訓宣傳教育,讓他們了解國家相關政策,擴大其視野,提升其積極性[7]。
4.3 完善素質培訓方式、時間、課程。素質培訓對雄安原住農民來說尤為重要。針對當前素質培訓方式,應做調整以促進新區農民素質提升。將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當前培訓短期居多,調查近兩年培訓效果顯示,短期培訓能讓農民獲得工作,但并不足以支撐其在城市當中立足。適當增加長期培訓,不斷地提升其技能素質,才能保證其成功轉為市民。培訓時間上,將素質培訓的課時分散于每日之中,將素質教育潛移默化到學員生活中。課程設置當中應適當增加課時,提高素質課程所占比重。
4.4 發掘科學培訓方法。世界各國在開展就業培訓時很注重素質教育,這從不同角度為新區就業培訓方法提供了有益參考。第一,技能培訓需與素養提升相協調,注重技能培養同時也重視人文課程,在雄安新區的規劃中可看出其所需的是素質人才,提升農民技能的同時不能忽視素質培訓[8]。第二,注重實踐課程,通過實踐,有效把知識內化,從而提高素質修養[9]。新區大多培訓學校以傳統培訓方法為主,只有極少學校創新培訓方法,借用田間學校模式對學員進行素質培訓。田間學校模式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員需求為導向,是在政府推動下的多方合作、上下互動的參與式農民培訓模式[10]。這種培訓方法取得的效果極為顯著,除技能外更注重培養學員職業能力、語言能力、學習能力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種科學的培訓方法值得當前培訓學校借鑒,同時也需要不斷發掘更加科學的培訓方法。
在雄安新區農民培訓工作快速發展之際,在技能培訓獲得重視同時素質培訓也不能缺失。雄安新區現進行的培訓雖比較重視素質培訓,但當中還存有不足,針對不足,課題組提出相關建議。有些建議稍顯欠缺不夠成熟,課題組今后會更加關注雄安新區的培訓工作,力求對這一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基金項目:雄安新區鄉村雙創人才培養教育實踐研究(ZX201805-4)
通訊作者: 趙艷紅, 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為農民培訓、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