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躍
(遷西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遷西 064300)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是子囊菌亞門子囊菌綱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的一種大型真菌,其富含19 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礦質元素,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和藥用菌[1]。羊肚菌的營養相當豐富,據測定,羊肚菌含粗蛋白20%、粗脂肪26%、碳水化合物38.1%,還含有多種氨基酸,特別是谷氨酸含量高達1.76%。目前,在國內、外售價很高,在西歐國家十分緊俏,需求量很大,價格更高[2]。野生羊肚菌生長最適宜條件出現稀少,售價逐年攀升,因此羊肚菌的人工栽培能給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
1.1 場地選擇。羊肚菌在自然條件下多生長在楊樹林,選擇背風向陽的既能及時通風排水,又能保持適應的濕度,利于人工調節羊肚菌生長所需的生態條件。最好是樹齡5 年以上的楊樹林,樹木整齊,株行距一致。
1.2 場地準備。8 月份,提前一個月用草甘膦除凈雜草或者深耕一次蓋草。10 月份用犁起壟作過道,道寬30 ~40 cm,道與道之間留寬100 ~120 cm 畦面作為羊肚菌生長床。
1.3 施肥。畦面均勻撒施三元素復混肥,最后輕輕用微耕機耙平或者用土覆蓋肥料。地面干燥時需要提前1 d 在播種畦內澆1 次水保墑。
把預先培育好的菌種掰碎成藥片大小的塊,加純凈水拌濕后均勻散播在畦面內,適度鎮壓,用腳踩實菇床或者用石磙碾壓,促進菌種與土壤緊密。當菌絲布滿畦面時把營養袋用10 ~12 釘的粗釘板拍打30 ~40 個釘孔,倒扣于畦面,輕按菌袋使其釘眼充分接觸畦面,一般每畝地擺放1 500 ~1 600 袋。然后將旁邊落葉稀疏撒上畦面或加撒稀疏稻草或稻草簾蓋菌畦面保溫保濕,此時遮陰網外面有落葉,可以順便將落葉稀疏撒入畦內,增加濕潤度和地表溫度。高溫時擺放營養袋容易感染霉菌,發現后需要及時撿走補上新的無菌營養袋。營養袋擺放3 ~5 d 后,菌床二次出現較濃菌霜并保持20 ~30 d。其中所扎透氣孔部位聚集菌霜較多。天氣較冷或蓋地膜,菌霜不容易在表面體現,但土壤內部生長沒有停止。
林下氣溫穩定通過15 ℃,地溫穩定5 ℃以上開始出菇管理,林下栽培一般在3 月底至5 月初開始。出菇溫度適宜時,首先高高掛起遮陰網,距離地面2.5 m 以上。然后支起小拱棚,覆蓋土工布或者毛氈。抓緊時機澆1 次滿畦大水,經過4 ~5 d 后再撤掉地膜,鋪設微噴袋,每2 m 寬鋪一條保濕補水。根據田間濕度掌握壓實土工布或毛氈減少通風吹干,保持地表濕潤,空氣相對濕度保持70%。小拱外再設一道微噴預備降溫用。溫度過低會凍死幼菇,溫度過高還容易發生病蟲害或者畸形菇。溫度濕度和通風需要綜合考慮,并根據現實氣候和田間情況靈活運用。
選地時遠離畜禽養殖場或有機肥場,在播種時就予以考慮使用低毒農藥殺滅地下害蟲,營養袋容易招致害蟲及鳥害鼠害,需要在營養袋培養基配制時加入低毒農藥,也可以用黃色粘蟲板捕殺蚊蟻類成蟲。高溫通常導致病害,致使菌蓋長白色菌落,需要防止25 ℃以上高溫。還有菌床撒樹葉和秸稈可以提高出菇數量,但不腐熟容易導致雜菌危害,需要用石灰水凈化殺菌后再用。還有風大和高溫都可能導致平頂菇或酒盅菇,需要采用微噴降溫技術和土工布或毛氈防風??醋★L就可以高產,看住高溫就能增產,可以實現羊肚菌的高產與優質。
羊肚菌子實體出土后8 ~12 d 成熟,菌蓋充分張開,由硬變軟即可采摘。采收宜早不宜晚,最好的羊肚菌柄白色有光澤,蓋黑色,棱角分明。采摘晚了菇腿容易由白變成水泡的暗黃色,菇蓋頂部開傘漏空減少重量甚至爛掉沒產量,質量迅速降低。北方低溫期出菇氣候干燥,容易調控水分,菇片肉厚營養積累足,質量好,單粒重高,香味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