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鈺 紀卓婭 杜倩茹
摘要:
為響應《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改革團干部配備考核管理制度,國內多所高校均已建立各具特色的學生干部掛職鍛煉機制。本文基于河海大學“i青工程”,并與多所高校的掛職機制進行橫向比較,為其機制完善提出具體建議,推動學生地方掛職成果的轉換,促進人才培養機制創新。
關鍵詞:高校掛職鍛煉;學生干部;機制完善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青年必須不斷通過實踐和鍛煉,促進自身的成長成才。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了要打造專職、掛職、兼職相結合的高校共青團干部隊伍。目前,針對與學生干部掛職鍛煉相關的各項方案政策的出臺,國內高校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學生干部掛職鍛煉機制。
1. 高校掛職鍛煉概況
“i青工程”是常州市新北區團委聯合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常州工學院開展的品牌工作。活動以加強地方與轄區學校的互動合作、探索學校地方青年人才培養新模式為目的,每年從兩所學校通過競爭性選拔產生一定數量的優秀團員干部到鎮、街道和直屬單位團組織掛職鍛煉。自2013年第一批“i青工程”起,至今已有七批優秀青年投入到了地方掛職鍛煉中去。
經過筆者調查研究,各地多所高校都存在不同形式的掛職項目,在此我們選取寧波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作為觀測點,將他們的掛職項目與我校的i青工程進行橫向比較。
以寧波大學為例,該校將日常掛職與暑期集中掛職結合,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政府工作;設置了單獨的依托機構:鎮海掛職鍛煉工作指導中心,掛職學生、掛職單位、指導中心簽訂三方協議書,明確各方權利與義務;此外,開展崗前系列培訓也是寧波大學掛職項目的一大特色,培訓包括地區經濟社會概況學習、公文寫作、公務禮儀、寧波方言聽說等。
2007年5月15日,團中央在北京啟動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旨在通過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使青年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實踐鍛煉是青馬工程學員不可或缺的一項學習內容,武漢大學以校青馬班為媒介,將掛職活動作為青馬班的一項實踐課程,鼓勵青馬工程班積極參與到掛職鍛煉中。
廈門大學的掛職考核體系則獨具特色,掛職研究生的考核工作由學生工作處、研究生院會同掛職單位共同負責。掛職工作結束一周內,每位研究生應向學生工作處提交掛職鍛煉總結或調研報告,進行考核,報組織部備案,掛職工作材料歸入研究生本人檔案,并且研究生掛職工作作為一門選修課(課程名稱為《社會調查與科技服務》)列入研究生培養方案。
2. “i青工程”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現階段,以“i青工程”為代表的高校學生地方掛職機制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阻礙著學生地方掛職鍛煉進一步發揮作用。筆者以“i青工程”為基礎,跟蹤調研近7年56名掛職學生干部,結合他們赴地方基層團組織掛職的經歷和認識,對地方團委、高校和學生在掛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
2.1. 地方團委與掛職單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定崗與實際工作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定崗多為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如檢察院和法院支部書記的工作需要學生具有基礎法律知識、明確法律案件處理流程;此外,掛職單位對學生的能力期望感較低,分配給學生的工作多為部門工作人員不愿意從事的繁瑣的雜事。根據調查,多數學生認為實際工作過程無法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掛職工作機制不完善。地方團委在牽頭各掛職單位時沒有建立統一的掛職工作機制,各單位對于學生的薪酬補貼的數量、形式各不相同,學生的工作多為部門人員臨時按需安排。此外,前期建立的“導師制”無法實質履行,一方面由于基層工作人員工作較忙,沒有較多時間與掛職學生進行分享交流,另一方面則是對導師和學生均沒有明確的考核標準和制度約束。
缺乏對掛職學生專業性的培訓。通過調查發現地方團委與多數掛職單位并未對學生進行培訓,而是根據學生自身能力安排工作或直接安排一些務虛性工作,如整理材料、歸納等,使得學生有時在面臨專業性工作時“無從下手”,從而導致惡性循環: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部門人員不放心將重要工作交由學生負責-學生只能從事基礎性工作-學生收獲較少。
2.2. 學生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學生無法快速融入工作環境。掛職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實踐基礎較差,在掛職初期對于掛職單位的工作氛圍、人際關系、工作節奏、工作內容等較難適應。通過采訪調查,部分學生表示初期難以適應掛職單位的工作節奏,并且不知道如何與部門工作人員相處。
學生掛職時間存在不確定性。多位掛職單位負責人反映學生的課程安排時間與掛職單位工作時間會產生沖突,能夠投入掛職的時間較少,存在學生有時間時掛職單位沒有工作任務予以安排、掛職單位需要學生幫忙時學生有課程安排的現象;此外,由于學生的考試等安排較難調整,多數情況下只能承擔一次性完成的工作。
個別學生工作參與性較低。在為期一年的掛職期間,部分掛職學生由于課業繁重或者將掛職工作視為“走過場”的短期實習,無法保持掛職初期的工作熱情和認真態度,不能自覺主動地完成掛職工作,后期出勤次數和頻率無法達到標準要求,對于自己負責的工作完成度較低,甚至存在中途退出的個例。
2.3. 學校團委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i青工程”在學校的知名度較低,推廣宣傳形式較為單一,主要以學校團委下發相關文件、張貼宣傳海報為主。對日常接收大量信息的學生而言,不能引起其關注,且難以產生全面的認知和參與的興趣。
3. 完善“i青工程”掛職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3.1. 針對地方團委和掛職單位的建議
設計有針對性的崗位工作。掛職單位應根據學生的專業素養、能力水平等綜合考慮,設計適合大學生掛職的工作崗位,從而使實際工作內容與崗位工作相符,學生有明確且長期負責的具體工作,滿足掛職學生從工作中鍛煉、提高的目的。
完善掛職工作制度。地方團委牽頭各掛職單位確立統一明確的掛職工作制度,統一規定并向學生明示薪酬補貼的數量和形式;規范對學生的過程考核機制,制定明確的考核標準,加強過程監控,進行每月工作匯報與總結,對優秀學生給予獎勵、推薦評選榮譽稱號,對無故不參與的學生應與學校及時反饋溝通,對其進行批評通報,從而對學生掛職工作起到激勵和約束作用。掛職單位選擇導師時確保其有一定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分享,對導師工作建立明確的考核制度,對優秀導師給予績效獎勵,導師對自己負責的學生在掛職期間的各項工作負同等負責,有效發揮“導師制”的作用。
建立崗前培訓體系。掛職單位針對其工作范疇設計培訓課程,將短期的崗前培訓和長期的導師指導加以結合,對于專業性較強的單位如法院、檢察院等,應注重對掛職學生進行基礎性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一方面能夠讓掛職學生盡快轉變身份,更好地完成崗位工作;另一方面,學生在接受培訓后可以適當承擔部分重要工作。
3.2. 針對學生的建議
通過多方途徑提升適應能力。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應注重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積累社會經驗;同時可以向往屆掛職學生尋求經驗與建議,減輕初入職場的緊張感和不適感;懷抱謙虛的態度,在工作中主動與導師加強溝通交流,就疑難之處向導師請教學習,在其引導下盡快融入工作環境,適應工作節奏。
合理安排時間,主動與掛職單位協商。學生根據自身的課程安排及時與掛職單位進行協商溝通,針對不同時段可利用時間的多少分配不同的工作量。在時間充裕時主動承擔部門連續性較強的工作,保質保量完成;時間不足時向導師說明情況,盡可能承擔一些小任務,不以課業繁重為由不參與工作。
強化角色轉變意識,培養負責任的工作態度。正確認識和看待掛職鍛煉的目的和意義,把掛職鍛煉視為自己增強實踐能力、明確職業規劃、積累從業經驗的重要平臺。在掛職工作中轉換角色,主動承擔責任,自覺接受鍛煉,克服主觀思維和客觀環境中的困難,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真正把自己視為掛職單位的一份子。
3.3. 針對學校團委的建議
打造品牌項目,加強宣傳推廣力度。“i青工程”選拔前期由學校團委相關部門組織宣講會,邀請前一批的優秀掛職學生進行深入的介紹和分享,并針對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詳細解答;優化“i青視界”微信專欄宣傳,為掛職學生分配i青記者進行跟蹤采訪,記錄每一次的掛職經歷及體驗感悟等,定期在專欄上發布采訪資料,加強階段性掛職成果的展示,在宣傳之余起到監督和促進的作用;每一批掛職結束后由團委整合材料制作同名紀念冊,在專欄上設置“最受歡迎的‘i青工程成員”評選活動,以提高“i青工程”知名度。
4. 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基層地方掛職鍛煉,高校大學生得以親身體會基層共青團的運作模式和過程,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基層共青團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對青年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引領,把準青年學生脈搏,引領廣大青年學生堅定跟黨走。因此,掛職鍛煉模式需要不斷在實踐中完善和創新,促進對青年成長成才的關注、對高校人才培養創新領域的研究以及對基層治理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小韻,李思辰.地區經濟發展中高校掛職干部的作用及提升路徑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30):111-112.
[2]任懷藝,吳筱君.高校研究生參與地方黨政機關短期掛職的意義和路徑——以清華大學研究生骨干研修班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8(09):73-76.
[3]崔錦銘,胡錦濤,吳學科.社會角色視閥下大學生團干部到地方掛職鍛煉的冷思考[J].中國高新區,2018(07):44-45.
[4]陳國淵.廈門大學學生團支書社區掛職探析[J].高教論壇,2017(08):126-128.
[5]崔錦銘,褚衍松.職業生涯發展視角下的高校團干部基層掛職實踐研究——以江蘇省首批高校掛職團干部為例[J].職業時空,2012,8(09):38-40+49.
[6]勞俊華,沈滿洪,呂淼華.研究生掛職鍛煉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02):59-63.
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高校學生干部赴地方掛職鍛煉的實踐研究——以“i青工程”為例》(201810294089)。
(作者單位:河海大學企業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