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珍
摘要:
生態振興是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是鄉村“五個振興”的重要內容。要實現鄉村的生態振興需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高標準規劃、產業生態化及生態產業化、提高村民主動參與的意識和能力等四篇文章。
關鍵詞:生態振興;鄉村振興;生態宜居
當前,我國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振興是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是鄉村“五個振興”的重要內容。習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要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也強調: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所以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成色,要靠綠水青山作為底色,要靠生態宜居作為本色,否則鄉村的“顏值”注定不會美麗,“氣質”更是無從談起,因此要實現鄉村的生態振興需做好以下“四篇文章”。
一、因村施策,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關系農民生產生活的普遍性問題,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中最直觀的體現是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與城市差距比較大,比如如廁難、環境臟、村容差等問題。因此,應當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抓手。去年2月份,中辦、國辦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各省也都相繼出臺了實施方案,比如去年6月份,山東省編制完成了《山東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山東省計劃用3年時間聚焦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等突出問題,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實現“一年提標擴面、兩年初見成效、三年全面提升”的目標。
各地方政府應牢牢抓住這一契機,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一是要以高漲的熱情和干勁,扎實推進,通過村容村貌整治、農村垃圾治理和農村廁所革命等環境整治措施,讓廣大農民在環境整治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徹底解決農村“臟亂差”等問題。二是在技術路線、建設內容、建設運營模式、財政補貼等方面避免一刀切。比如在建設內容上,按照列出的人居環境整治內容清單,除必須達標的建設內容外,其余的人居環境整治內容則應根據各村經濟水平、村容村貌現狀、地理條件、農民愿望等實際情況由各村取舍,科學確定本地區的目標任務,防止生搬硬套。財政補貼的方式也應根據建設內容、建設運營模式等做出相應的調整。
二、規劃先行,讓鄉村回歸鄉村應有的模樣
無規劃不建設、先規劃后建設。規劃是龍頭,是搞好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一是要堅持“多規合一”的理念,一張藍圖繪到底。合理劃定生產、生態、生活空間,實現鄉村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等專項規劃相互銜接配套,除了村莊的整體規劃,還應該配套出臺建設用地規劃、住宅建設規劃、道路交通規劃、生態景觀規劃等,實現多規協調、相互融合。目前浙江就形成了以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為龍頭,村莊布局規劃、中心村建設規劃、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規劃為基礎的“1+4”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體系。二是規劃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堅持規劃先行,讓每一個規劃充滿創意、每一個細節體現特色,才算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貴州省發布了村莊規劃導則,以“一張圖、一張表、一說明”的形式對農村房屋建設風貌、田園風光、配套設施等合理規劃,突出“一村一韻”。各級黨委政府應結合每條村莊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產業發展、村民實際需要等,對村莊進行分類梳理,實施差異化指導,堅持個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營造田園風光與鄉土風情,決不能搞千鎮一面、千村一面,同時還要深入調研,以滿足當代農民現代化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確保規劃特色能落地、能見效。
三、綠色振興,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一是產業生態化。在第一產業方面,要立足于鄉村資源和基礎,發展特色和優勢農業,防止村落間或者鄉鎮間同質化的低端競爭。在第二產業方面,要立足于城鎮工業園區,依托鄉村資源發展特色的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工業。在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浪潮中,淘汰落后產能,支持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值得注意的是,轉型升級是結合優勢和特色的提升,而不是盲目轉行,忽視基礎的盲目轉行可能毀掉一個地方的經濟。在第三產業方面,可依托城市的休閑養生需求,加強快速化交通網絡建設,實施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在嚴格保護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老百姓能夠得到實惠的“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二是生態產業化。綠水青山的守護是需要代價的。除了生態紅線區域外,如果綠水青山變不成金山銀山,老百姓受不了益,就不了業,致不了富,照舊會毀林毀草填湖;如果企業在環境保護大潮中受不了益,照舊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浪費資源;如果地方財政受不了益,地方政府就不會真心支持環境保護工作,就會產生“中央真督察、地方假治污”的現象。為此,必須因地制宜,讓廣大鄉村的綠色資源變成城鄉都能接受的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一些地方依托城市,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鄉賢帶動群眾在美麗鄉村打造民宿經濟、旅游經濟、特色農業和特色工業,環境與發展已經進入良性循環,如浙江安吉把繁殖能力極強的竹子變成種類豐富、附加值較高的竹產品,經濟和生態效益都很好。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農村都能夠發展民宿經濟、旅游經濟。對于不適宜發展民宿經濟、旅游經濟的地區,可以結合本地氣候和自然條件發展生態農業,如江蘇盱眙縣2015年來利用稻田大力推廣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小龍蝦質量和產量得到保障,水稻品質和價格也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條“一水兩用、一田雙收、一舉多得、糧漁共贏”的發展模式。三是加快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目前,一些農村已經合村并點,土地平整和規模化已經具備初步的基礎。為了促進鄉村農業產業的生態化和美麗生態的產業化,要加快農地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三權分置”改革,鼓勵農民自愿流轉土地經營權,鼓勵有條件的農戶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資格權,發展規模型農業,在規模化經營中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四、加大宣傳,提高村民主動參與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意識和能力
鄉村振興,群眾是主體。我們在推進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組織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讓群眾主動參與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好家園的行動中來,讓他們在參與過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得到實惠和收獲。一是建立決策公開制度,積極向村民宣傳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意義與政策,建立完善生態宜居鄉村建設重要事項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程序制度,切實保障村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發揮廣大村民在生態宜居鄉村建設中的主人翁作用。二是要尊重村民的主體地位、民主權利、鄉土文化和風俗習慣,銜接社區管理辦公、服務職能,高效集聚農村社區服務基層、保障救助、民事調解、衛生服務等方面的基本管理職能。三要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利用宣傳標語和圖文并茂的宣傳畫、墻報以及現場說明會等多種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村民詳細了解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建設標準、主要做法和自己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四要加強教育培訓,以家庭為單位,建立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分層培訓制度,有針對性地對村保潔員、衛生監督員、村“兩委”、村民代表、婦女代表等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開展專業培訓,增強全民主動參與意識。五要發揮關鍵人物的帶頭作用,引導和利用好村干部、黨員、致富能手、成功人士的影響力,通過能人帶動、政策推動、宣傳發動、鄰里互動,提高村民主動參與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意識和能力。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持續改善農民生活條件,不斷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才能讓成千上萬的新時代美麗鄉村在神州大地上不斷涌現。
[參考文獻]
[1]田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協同發展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04).
[2]林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與實施[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8,(5) .
[3]李志強,張靈靈,劉亞蘭.鄉村振興中的生態困境問題解析及破解路徑[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9).
(作者單位:濟南市委黨校,山東 濟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