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彬潔
【摘要】目的:針對婦科腹腔鏡手術病人,研究改良頭低足高截石位對并發癥發生率和舒適度的影響。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婦科腹腔鏡手術病人120例,按照數字法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參照組。實驗組采取改良頭低足高截石位,參照組采取傳統頭低足高截石位,對比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和舒適度情況。結果: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實驗組的舒適度高于參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婦科腹腔鏡手術病人采取改良頭低足高截石位,減少了并發癥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效果顯著。
【關鍵詞】改良頭低足高截石位;婦科;腹腔鏡手術;并發癥;舒適度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157-02
截石位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需在會陰部操作的手術,比如各種肛門手術、腹腔鏡下婦科手術、膀胱鏡手術等。但是,傳統的頭低足高截石位在長時間的手術過程中,容易出現壓瘡、神經損傷、下肢靜脈血栓及術中低血壓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術后的康復。因此,本院對頭低足高截石位做了改良,針對婦科腹腔鏡手術病人,研究了體位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對患者舒適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樣本選取時間:2017年1月~2017年12月;研究對象:120例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將所有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分成2組。實驗組60例,年齡24~59歲,平均年齡(41.5±3.7)歲;手術時間30~180分鐘;參照組60例,年齡26~63歲,平均年齡(44.5±2.4)歲;手術時間35~190分鐘。從年齡、手術時間等基本信息上比較,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沒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參照組采取傳統的頭低足高截石位。先對患者進行麻醉,麻醉起作用后,將托腿架支托患者大腿,以胭窩作為支點,曲膝和曲髖均保持約90~100°。用肩托將雙肩固定,頭低30°。
實驗組采取改良頭低足高截石位。首先,讓患者仰臥,移動病人臀部至手術床下折部,約多出床沿5~10厘米。然后用放有硅膠墊的托腿架支托小腿,兩腿高度以患者胭窩的自然彎曲下垂為準,兩腿寬度為生理跨度45度;將托腿板調整到與手術床呈30°,曲膝和曲髖均保持約120°;在骶部墊上厚度約10厘米厚的軟墊,使手術部位暴露。腰部懸空處墊上軟墊;將雙側手臂置于身旁,用中單固定,保持靜脈輸液通暢;頭低15~20°。護理人員與患者確認是否有不舒適,如沒有,進行全身麻醉。
1.3評價標準
觀察并記錄每組并發癥情況,包括神經損傷、下肢靜脈血栓、壓瘡等。舒適度評判標準為,Ⅰ級為患者無不適;Ⅱ級為下肢有輕度麻木,疼痛感可以忍受;Ⅲ為下肢麻木和疼痛感較重;Ⅳ為嚴重不適,下肢麻木,疼痛感無法忍受。
1.4統計學方法
以SPSS20.0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表現形式為(n/%),檢驗方法用x2檢驗。統計值有統計學差異的判定標準參照P<0.05。
2.1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參照組為33.33%。實驗組并發癥情況好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對比兩組舒適度
實驗組Ⅰ級為80%,參照組Ⅰ級為30%,實驗組患者的舒適度優于參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在手術過程中,手術小組會根據病人的手術部位擺放合適的手術體位,使手術野暴露清楚。因此,手術體位是病人為適應醫療需求所采取的一種強迫姿勢。手術體位的擺放,既需要滿足手術視野的開闊,也需要保證病人安全舒適,確保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呼吸通暢,外周神經不被壓迫以及肌肉骨骼不被過度牽拉。因此,合理的手術體位是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內容。
對于婦科腹腔鏡手術,最常用的手術體位是頭低足高截石位。在傳統的頭低足高截石位基礎上進行改良,針對容易出現并發癥的環節予以改善對策。比如,在托腿架上加上U型軟墊,擺正膝關節,使腓總神經免遭壓迫,同時可防止皮膚壓瘡;將托腿架支撐小腿代替傳統的支撐大腿方式,有利于下肢靜脈血液流通,避免了手術時間過長導致下肢靜脈血栓;將上肢固定,避免了在術中過度外展,減少了過度牽拉對臂叢神經的損傷;在患者的骶部墊上軟墊,避免在長時間手術過程中皮膚受壓,導致壓瘡,同時也防止了骶部滑動超出床沿,影響手術視野,增加手術操作難度;曲膝和曲髖均保持約120°以及兩腿寬度保持在45°,可以有效避免肌肉過度拉扯帶來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在本研究中,實驗組并發癥情況和舒適度均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婦科腹腔鏡手術病人,采用改良頭低足高截石位,有利于手術的操作,降低了體位并發癥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