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放
立春,四季之首,是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民諺:“立春陽氣生,草木發新根。”在這一陽氣上升、生命勃發的季節,人們以“薦羔祭韭”的方式,感謝神靈的佑護,慶賀越歷寒冬的新生。同時,人們品味具有象征意味的時令佳肴,以應節氣。古代立春有春盤,也叫“五辛盤”,因為盤盛五種辛辣生菜得名,民間的五辛盤一般盛蔥、姜、蒜、韭菜、蘿卜等,“取迎新之義”。五辛盤興起于仙道信仰流行下重視養生護生的六朝時期,人們以五種辛辣之物,發五臟之氣。唐代詩人杜甫在《立春》詩中曾寫下“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的佳句,至今仍伴隨著春餅、春卷令人回味。舊時北京人還有生食蘿卜“咬春”的習俗。
清明是春季的重要節氣,同時是重要的民俗節日,人們掃墓、踏青,品嘗清明團與烏飯,以祛除時疾,強身健體。香椿芽拌面筋,嫩柳葉拌豆腐,是北京清明時令佳品。帶露的明前茶,則是茶中珍品。清明時節,天地澄明,人們用鉆取的新火煮新采摘的明前茶,“新火試新茶”曾是古代最流行的時尚。
立夏,昭示著炎炎夏日的到來。為了安全度過濕熱的夏季,各地有各種養生保健習俗。江南立夏飲“七家茶”,茶葉是跟左右鄰里討要的;女性喝用李子浸泡的“駐顏酒”,以在苦夏時節依然保有美麗的容顏;立夏還是健壯身心的時日,食用鮮筍、蔥頭、雞蛋,養護心臟,增強腳力,江南俗諺:“立夏吃蛋,石頭踩爛。”古代北京,朝廷要在立夏時打開冰窖,賜文武大臣冰食。芒種時節,江南進入梅雨季節,江南人在梅雨時備辦水缸、甕罐,收蓄雨水,“以供烹茶之需”,稱為“梅水”。前人《吳中竹枝詞》云:“陰晴不定是黃梅,暑氣熏蒸潤綠苔。瓷甕競裝天雨水,烹茶時候客初來。”據說梅水水味經年不變,甘滑勝山泉,為嗜茶者所珍愛。
立秋,人們有“咬秋”的習俗,吃秋瓜、秋桃,以保健避疫。此為《詩經》“七月食瓜”的遺意。清代北京人在立秋日闔家同食西瓜、茄脯,飲香薷(r%)(草本植物,可入藥)汁,說這樣秋后可免暑熱痢疾之害。四川一些地區,在立秋交節時全家同飲一杯水,傳說這樣就能保證將積暑消除,不發生秋季腹瀉。吞服赤小豆,也是過去立秋節日保健習俗。范成大《立秋二絕》其二云:“折枝秋葉起園瓜,赤小如珠咽井花。洗濯煩襟酬節物,安排笑口問生涯。”
立冬,是萬物收藏的時節。釀酒、腌菜、舂米,人們為冬貯而忙。值得一說的是腌菜,據說其起源周代。普通人家戶戶都有大菜缸,菘菜腌制一月即可食用,“脆美絕倫”,據唐人小說稱:金陵士大夫家嚼齏菜,“響動十里人”。
冬至,是歲末的重要節氣,閉藏、齋戒,潛心靜養,“以待陰陽之所定”。餛飩是冬至食品,它是陰陽包裹的象征物,人們進食餛飩,以促進節氣的流轉。而為了紓解情志,挨過漫長的冬季,人們很早就發明了“數九九”的游戲:“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明代北京的數九歌)親情友情的溫暖中,人們從寒冬看到春日的希望。消寒圖則主要為閨閣女子、文人雅士所習用,他們以圖畫的形式標示由冬向春的時間過程:尤以染梅與填字最流行。其中,染梅是對一枝有八十一片花瓣的素梅的逐次涂染,“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
值得一說的節令的自然物象還有二十四番花信風,從大寒梅花開始,到谷雨牡丹花結束,其間有八個節氣,每節三候,一候一花。這二十四番花信是由隆冬向暖春遞進的花樣歲月,它讓時間有了斑斕的色彩。
(選自《安慶日報》2018年7月6日)
【賞析】
中國二十四節氣博大精深,不僅僅與農事有關系,它還與傳統中醫有關系,與人類的養生保健、人體健康有關系。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二十四節氣的變更隨時影響著人體健康。順應二十四節氣變化的規律和特點,調節人體、防病健身,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本文正是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給我們解讀了每個節氣的飲食與生活保健,這樣才能順應天時,健康長壽。
(張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