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從周 陳煥梁 曾昊

常與青山白云作伴、吃住勞作在田間村頭的張學敏,自從被泰和縣委組織部選派到泰和縣上圯鄉北坑村擔任村第一書記以來,儼然就是北坑村一村民。當兵十八年,正營職轉業軍人出身的他,迅速轉換角色和工作方式,不僅發揮著軍人鋼鐵般的意志和信念、責任和擔當,成了優秀的駐村“第一書記”,還變身成了村民貼心而親切的“老大哥”。
北坑村為上圯鄉“十三五”貧困村,總面積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3畝,山地面積1.1萬畝。村小組7個,總戶數154戶679人。主要收入來源依靠外出務工和少部分油茶、毛竹種植。現有貧困戶18戶49人,其中:因病致貧7戶16人,因殘致貧6戶15人,因年老、純女戶缺勞力3戶11人,因缺資金致貧2戶7人。2014年已脫貧1戶3人,2016年已脫貧6戶20人,2017年已脫貧7戶20人,2019年已脫貧4戶6人,目前北坑村貧困戶己全部脫貧。
一心想著給村民辦好事、實事,日夜思考琢磨北坑村的發展規劃,反復研究如何讓全體村民過上幸福日子……張學敏已經把村里當成了家,把村民的脫貧致富,當成了自己的夢想和目標,他的認真和負責、熱心和勤奮,讓他儼然已經成了地地道道的北坑村人。而如今,村子美了,路燈亮了,道路寬了,新房蓋了,錢包鼓了,張學敏看在眼里,心里樂得卻比誰都甜。
張學敏覺得,精準扶貧,就是要找準切入點,落實好幫扶措施,根據每戶結對家庭不同致貧原因和合理訴求,幫助制定幫扶規劃,落實具體扶貧措施,吃透相關扶貧政策,積極爭取項目、技術等方面支持,實實在在為群眾辦事,幫助貧困戶早日脫貧。張學敏和村兩委干部申請了本村七組道路硬化項目,項目資金15萬元,用于硬化七組至碼頭道路;申請本村二、三組會車道建設項目,項目資金5萬元,用于二、三組建設會車道;通碼頭道路硬化和會車道建設極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申請北坑村“兩不愁三保障”9.2萬元項目,用于貧困戶改房、改廁和入戶路硬化;經過項目實施,全村貧困戶基礎設施面貌得到很大改善。
張學敏深深領悟到這一點,他針對村里貧困戶不同的情況,制定了針對性的幫扶措施,讓貧困戶一個不落、一個不留,切實把自己的力量和組織的關懷送到困難群眾的心中。
村民陳啟明,遭遇車禍后半邊麻痛,原本他和幾兄弟住在土坯房里,連墻都沒錢粉刷。為解決陳啟明的困難,張學敏和村兩委為他選了一塊地基,建起了一層新房,然后把鑰匙交到了陳啟明手中。而如今,陳啟明坐在墻壁刷白、兩間臥室、一個廳堂、一個廚房、安裝了自來水、建了衛生廁的新房里,露出了滿足的笑容。文化不高的陳啟明,親筆書寫了一幅對聯,上聯是“精準扶貧摘窮帽”;下聯是“沐浴黨恩住新房”,橫批是“出入平安”,表達了他的感激之情。
張學敏告訴記者,讓村民多一份收入、多一種選擇,不放過每個扶貧項目。貧困戶不但可以在園區務工,月收入1000-3000元,還可享受貼息貸款入股這個項目,每年得到分紅。本村蜜蜂養殖項目,項目資金4萬元;山羊養殖項目,項目資金10萬元,兩個項目已分紅兩年,剩余資金5.83萬元,用于發展生產。2019年,北坑村購買蜜蜂97箱,分發給貧困戶散養。退伍軍人李祚茂,身體較差,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他養了6箱蜜蜂,每箱每年有500多元收入。在張學敏和村干部的幫助下,李祚茂準備擴大養殖規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張學敏的為人處世和工作態度讓村民看到了希望,也贏得了口碑。
北坑村村支書熊海芹告訴記者,張學敏通過與鄉鎮干部交流、找村黨員群眾代表座談、入村入戶走訪、深入田間地頭問計于民、實地查看學校社區建設,研究制定了“北坑村建設發展規劃”、“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的意見”,為村建設規劃了發展方向、理清了發展思路。2019年,村里開發扶貧專崗7個,緩解了貧困戶的經濟壓力。村里為在省外務工6位貧困戶發放了交通補貼;為18戶貧困戶政府資助兜底購買人均260元/年的醫保和人均100元的大病補充保險;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安居工程4戶,已全部完成建設。
“我以前是一名軍人,保家衛國是我的職責所在,退伍不退志,而如今,我駐村在北坑村,扎根基層,那么北坑村就是我的堅守陣地,這里的村民我要竭盡全力去保護,這里的發展我也要竭盡全力!”談起駐村感受,張學敏“秒變”軍人的嚴肅,深情地說。
一項項計劃有條不紊推進,一個個設想變成了現實,張學敏成功地帶著北坑村一步步走出貧窮,他俯下身子,走田間,爬山頭,尋窮根,找出路,北坑村群眾看到的是“第一書記”的鄉村堅守,是一位黨員干部的恪守盡職和無私奉獻!
作者簡介:黃從周,泰和縣電視臺;陳煥梁,泰和縣上圮鄉人民政府;曾昊,泰和縣電視臺。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