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十月蘿卜賽人參”。在分宜縣洋江鎮車田村,沙地蘿卜遠近聞名,它比普通蘿卜水分更加飽滿,入口更加清脆甘甜。
近日,在洋江鎮車田村大學生村官李雙女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袁河的彎道沙洲旁,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油油”的景象。李雙女解釋道:“這片綠色底下藏著的便是我們洋江蘿卜,由于剛剛打完霜,此時從沙地中挖出的蘿卜嘗起來將會格外的甘甜爽口”。
作為洋江蘿卜主產地之一的車田村位于袁河邊緣的彎道沙洲旁,依托于得天獨厚的沙地土壤優勢,因地制宜,種有沙地蘿卜、近100畝,收成預計有30余萬斤,將獲利50余萬元。
“今年產出的蘿卜品種相比往年不單單只有白蘿卜了,我們還新增有‘紅皮白心、‘綠皮紅心的蘿卜,口味品相各有千秋,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早在今年的二月份,我們洋江蘿卜就己申報成功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談及洋江蘿卜,身旁的車田村書記夏兵仿佛有道不完的話,“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戶35人,以往我們幫扶貧困戶的方式大多停留在送錢送物,而今,咱村里有個這么好的產業,自然得給貧困群眾利用上,我們通過鼓勵和引導貧困戶參與到扶貧產業當中來,轉變他們的思想,改善他們的精神面貌”。
洋江蘿卜產業不僅是車田村重要的經濟支柱,更是車田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致勝法寶。那么車田村在此致勝法寶使用上又有什么訣竅呢?
選準扶貧產業是基礎。“選對了產業就成功了一半。”車田村書記夏兵不假思索地說道。車田村緊密圍繞洋江鎮黨委和政府制定的“一村一品”發展戰略,因地制宜,結合本地沙洲特有土壤的環境,同時選擇技術條件成熟、生長周期短、收益見效快的蘿卜作為該村核心種植產業。
提高貧困群眾參與度是關鍵。車田村根據貧困戶的勞動力程度和土地擁有規模,實施精準產業扶貧,引導貧困戶自主經營、流轉經營、資產收益、就業務工等4種方式參與產業項目,讓貧困群眾都能夠參與其中,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
打造多元化利益聯結模式是保障。車田村鼓勵貧困勞動力自主包片種植蘿卜,并通過產業直補、獎補的方式予以扶持發展,同時,蘿卜銷售收入也歸貧困戶自身所有;鼓勵貧困無勞力進行資金入股和土地流轉入股;充分吸納貧困勞動力在蘿卜基地務工就業,勞動期間予以每人每天70元的工資。
搭建消費扶貧平臺是創新。車田村根據上級下發的消費扶貧實施方案,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新模式,洋江鎮組織干部職工、工會會員、幫扶單位和社會愛心人士通過“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方式實現扶貧蘿卜的包銷,打消貧困戶的顧慮,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積極性。此外,車田村還以消費扶貧為紐帶,嘗試“互聯網+電商+消費扶貧”新路徑,通過線上平臺進行銷售蘿卜。
扶貧先扶志,扶志先立志。一直以來,洋江鎮黨委和政府都十分注重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致力于貧困戶的“志智雙扶”。車田村則緊緊圍繞洋江鎮提出的“一村一品”發展核心,通過扶貧產業輻射村內貧困群眾,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正在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造血”脫貧路。
作者簡介:張肯,分宜縣洋江鎮。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