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波 賴永峰 劉志奇 劉興



在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作戰圖”上,江西贛州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說贛州“特別”,首先在于贛州的貧困“量大、面廣、程度深”。全市20個縣(市、區),有11個貧困縣(市、區),932個貧困村;實施精準扶貧之初,贛州接近千萬的人口構成中,有115.0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說贛州“特別”,還在于近年來贛州脫貧的速度和質量。2018年底,贛州貧困人口已減至18.86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45%;在之前瑞金、會昌、尋烏、安遠、上猶、石城、南康等7個貧困縣(市、區)摘帽的基礎上,剩下的興國、于都、寧都、贛縣4個貧困縣,也將于近期實現“出列”。贛州脫貧攻堅不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更是構筑起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實現了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隨著產業支撐能力、自我發展能力的進一步增強,贛州正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全國革命老區的高質量脫貧作出示范。
把精準扶貧做深做實
說起贛州市近年來的脫貧工作,贛州市扶貧辦副主任鐘小春口里不時會蹦出“長效機制”四個字。在他看來,這是贛州高質量脫貧的最大特點,也是最大亮點之一。
于都上歐紡織產業園內,機杼聲此起彼伏。安踏專屬工廠興雪萊(贛州)服裝有限公司車衣工劉小英來自偏遠的仙下鄉山段村,經過近一年的培訓和實操,她現在每個月工資已接近4000元。雖然和同一生產線上月薪上萬元的熟練工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但有了一技之長的劉小英現己開始憧憬更加美好的未來,“不用再待在深山溝了,工廠食宿全管,等孩子再大些,我合計著把家搬到縣城,方便上學”。
相比于進城成為“產業工人”的劉小英,依舊在地里“淘金”的梓山鎮潭頭村貧困戶李金祿,現在則貼上了“現代農民”的標簽。隨著于都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開建,一直沒有穩定收入的李金祿兩年前在產業園承包了20畝地種富硒西瓜,成功脫貧后他擴大種植規模,今年又嘗試著種植絲瓜。“絲瓜一季畝產超過5000公斤,每公斤能賣到差不多10元。產業園帶著合作社、貧困戶一起干,我們不用愁資金、技術和市場。”李金祿說。
“高質量的脫貧一定是可持續的,所以我們特別注重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找準致貧原因,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扶持就業,讓更多的農民成為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民。對于愿意進城務工的,則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于都縣委書記藍捷介紹,擁有120萬人口的于都,勞動力資源富集。近年來,于都一方面重點發展富硒蔬菜產業,在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帶領下,讓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就地轉化;另一方面圍繞紡織服裝產業發力,充分發揮當地外出務工人員之前“抱團”沿海紡織服裝行業的專業技能優勢,引進資金與人才,從無到有發展起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鏈條,不僅把產業做成了涵蓋全供應鏈柔性定制的朝陽產業,還吸納了大量貧困人口就業,“現在于都紡織服裝產業有品牌、有市場,年銷售收入超過400億元,產業園工人月平均務工收入近5000元,已經和在長三角、珠三角的務工收入基本持平”。
“最重要還是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選準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創新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培育一套服務體系。”鐘小春介紹,近年來贛州先后探索出包括產業扶貧、金融扶貧、電商扶貧、就業扶貧、社會扶貧、消費扶貧、健康扶貧在內的多種可復制可推廣扶貧模式,推動精準扶貧走深走實。通過直接發展產業和建立新型農業主體聯結方式,已累計覆蓋帶動26.95萬戶貧困戶增收,占全市貧困人口的91.48%。贛州不僅建立起穩定可持續的產業脫貧機制,在防止返貧方面也已“先行一步”,早在2012年,贛州就開始建立覆蓋所有貧困戶和貧困邊緣戶的信息網絡,跟蹤監測,動態預警,“大量貧困戶和邊緣戶最主要的致貧、返貧原因還是疾病和意外事故,為此我們構建起基本醫保、大病保險、疾病醫療補充保險、醫療救助‘四道防線,城鄉貧困人口住院個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內。同時我們還積極實施教育扶貧工程,阻斷代際傳導。找準‘病因,對癥下藥,事情辦起來就有信心了”。
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走進會昌縣站塘鄉羅坊村的蔬菜大棚,藤蔓上的小南瓜長勢喜人,這里種植的南瓜即將進入又一個收獲季。羅坊村原先也戴著貧困村的帽子,和其他貧困村不一樣的是,羅坊村在脫貧攻堅路上除了強調“特”,還特別強調一個“穩”和一個“美”,就連種植的南瓜也是“貝貝南瓜”這么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站塘鄉黨委書記邱華說:“村里最后商議著發展貝貝南瓜種植。別看這個品種是個‘冷門,但是行情看漲。最重要的是常溫下可以儲存3個月左右,規避了一般蔬菜不易存儲帶來的市場風險。”近年來,通過發展“一村一品”,羅坊村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贛州是革命老區,抓好脫貧攻堅具有重要政治意義;加快老區發展,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富裕生活,同樣具有重要政治意義。”贛州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陳相飛說。贛州在構建穩步脫貧長效機制的過程中,特別注重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
安遠是贛州市最后一個通高速的縣城,也是供粵港用水的東江水源源頭地。嚴苛的生態環保等各種前置條件,讓安遠在富民產業的選擇和布局上必須堅持更高標準。近年來,從禁漁到退出水產、畜禽養殖,再到對礦產資源、河道砂石全面禁采,產業空間的收窄并沒有放慢當地脫貧的腳步。
在東江源頭三百山下的符山村,村民唐秀成開發的生態觀光果園已小有名氣,來自粵港等地的游客在飽覽三百山風光之余,紛紛前來采摘、垂釣,感受農家風情。山野上,農民種植的臍橙、油桃等經濟林木,正成為一個個“綠色銀行”。
從南康的家居產業,于都的紡織服裝、富硒蔬菜產業,到石城的制鞋產業、全域旅游產業,再到龍南、安遠的河長制、林長制以及在最嚴格環保條件下的生態富民產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圖景正在贛州廣大農村徐徐展開。
“幫扶干部帶我們去過很多地方學習,從一開始就規劃著把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和鄉村的生態、宜居、文明新風結合起來。”在興國縣杰村鄉和平村,村黨支部書記范貞秀為了帶領鄉親們脫貧,已經把自家產業的大部分事務都交由家人代為操勞。隨著稻蝦共作、奶牛場等項目的推進,村里現在貧困戶基本全部脫貧。“這幾年村里拆除了4萬平方米的空心房,道路、學校、村委會辦公地全部修葺一新。現在大家口袋鼓了,還要把‘腦袋也富起來。”范貞秀說。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01個貧困村脫貧退出。”陳相飛介紹,按照整潔美麗、和諧宜居的要求,贛州市大力推進村莊整治,統籌推進貧困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加大對危舊房、空心房改造力度,推進農戶家庭環境衛生整治,整體改變貧困面貌,“缺什么,補什么,努力實現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互融互促”。
讓內生動力奔涌起來
自打2016年羅坑特色體育小鎮打造以來,章貢區沙河鎮羅坑村村民邱有生和他開辦的“庚生客棧”一刻也沒閑著。村里每個月都舉辦的山地自行車比賽,給他帶來了穩定的客源。“我們村雖然距離中心城區只有十幾公里,但過去這里是個交通死角,經濟發展困難重重,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邱有生指著門前的山地賽道說:“如今這可是市民運動休閑的天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聚寶盆。”
現在,沙河鎮黨委書記劉曉偉打起了新算盤:“昌贛高鐵開通后,贛南老區迎來高鐵時代,我們要把業態再豐富起來,讓發展動力再強起來。”
隨著昌贛高鐵、贛深客專,廣吉、興贛高速,城市“四橫六縱一環”快速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贛南老區的區位困局正在加速破解,目前,覆蓋全省主要市縣區的“2小時交通圈”和通往珠三角和海西經濟區的“4小時高速經濟圈”正在加速構建,內陸腹地“變身”為開放前沿。
對于贛州銘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向江來說,距離早已不是問題。這位來自山東壽光的“蔬菜大王”,不僅帶動7000多戶貧困戶種植蔬菜,更是早在兩年前就借助贛州港,把基地60%的蔬菜賣到了俄羅斯、匈牙利。誰能料想到,一個不靠海、不沿邊的贛州港,兩年來開行中歐班列360列、鐵海聯運“三同”班列1000列,19條中歐班列線路通往28個國家,帶動木材、家具和蔬菜等老區特色產品低成本“賣全球”。
“摒棄等靠要思想,增強造血能力,自我發展能力”一一這已成為贛南老區干部群眾的共識。近年來,贛州以突出打好主攻工業、精準扶貧、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六大攻堅戰”為主戰場,奮力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聚焦優勢產業,贛州市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科技城、現代家居城、“中國稀金谷”、“青峰藥谷”、贛粵電子信息產業帶、贛閩紡織服裝產業帶等“兩城兩谷兩帶”,著力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稀土產業集群、國內知名的現代家居研發生產基地、臍橙產業基地、贛南富硒農產品供應基地、全國一流的紅色旅游目的地。聚焦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贛州推動瑞興于經濟振興試驗區、“三南”一體化、會尋安生態經濟區建設,區域發展新平臺、新格局正在加速構建。
“打開深山門,擁抱全世界”一一這是當下贛南老區的真實狀態。“脫貧攻堅幾年下來,贛州收獲很多。難能可貴的是,一大批干部在脫貧攻堅戰中得到錘煉,發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前所未有。”贛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楊有谷說,為激發干部創業熱情,贛州成體系、分批次選派干部到沿海掛職交流,讓“思想提速”帶動發展提速。
“我們不僅要鞏固好脫貧成果,更要擼起袖子加油干,奮力創造新時代屬于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江西省委副書記、贛州市委書記李炳軍說。
作者簡介:鄭波、賴永峰、劉志奇、劉興,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