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振環

崇明人將苜蓿的腌制品稱為“草頭鹽齏”。苜蓿,又名“金花菜”,被崇明人叫做“草頭”。草頭鹽齏是崇明人用獨特的腌制方法制作而成,已有幾百年歷史。其外觀為青黃色,賣相并不突出,但一入口,卻是酸甜生津、開胃爽口,別有一番風味,老幼皆愛。2015 年,草頭鹽齏的制作技藝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對于“草頭鹽齏”中“齏”的使用,起碼可以追溯到宋朝,詞人朱敦儒《朝中措》中所寫“自種畦中白菜,腌成甕里黃齏”,這“黃齏”翻譯成崇明方言就是“黃腌齏”。有時,崇明人相互之間調侃,常常故意將“腌雞”與“鹽齏”混淆起來,一旦明白“真相”后全都哈哈大笑。
近日,國家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旅游協會向社會發布了2019 年全國鄉村特色產品和能工巧匠目錄,880 個鄉村特色產品和220 名鄉村能工巧匠入選。其中,崇明島的“農本”崇明草頭鹽齏入選全國鄉村特色食品。為此,我專門走訪了生產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 上海農家釀酒有限公司。
公司坐落在崇明區政府所在地城橋鎮南門港以西的利民路南側。接待我的是公司總經理、我的多年摯友俞建榮。以前我只知道他在崇明島創辦酒廠,“農本”崇明老白酒不僅在崇明島獨占鰲頭,還沖出海島走向世界,成為2010 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地方特色專用酒。前不久,當我得知該公司生產的“農本”崇明草頭鹽齏在遴選“全國鄉村特色產品 ”中金榜題名時,內心激動不已,為朋友的敬業有成點贊,更為家鄉特色農產品的揚名出彩而自豪。俞建榮也興奮不已,在介紹草頭鹽齏的歷史和特點時,他的臉上綻放著滿滿的驕傲和自信。
草頭鹽齏就腌熟了,開壇的時候,一股清香撲面而來。此時的草頭鹽齏就像收割的稻柴和麥秸那樣金燦燦。曾經鮮活的綠色經過腌制,成為了金黃的顏色。嘗一口,有幾分咸,幾分酸,幾分鮮,相當開胃。
傳統腌制草頭鹽齏的方法比較講究:一是時間選擇有講究,清明節前后,草頭花次第開放,嫩草籽也快要結了,這時候的草頭已經逐漸由嫩轉向老,是腌制的好時候;草頭太嫩水分足,腌制后容易變質;草頭太老,腌制出來不好吃;二是種植地選擇有講究,旱田(大面積的莊稼地)草頭與稻田草頭也有區別,旱田草頭不似稻田草頭那樣僵板和瘦瘠,旱田草頭葉大、糯性,稻田草頭葉小、硬性;三是腌制過程有講究,腌制草頭鹽齏的關鍵,除存放草頭的壇要潔凈和鹽適度外,就是要把草頭使勁地往壇里壓緊,緊密地腌制;放滿一壇后,壇口塞滿稻草,再覆上布或竹筍殼,最上面用竹爿繃緊;腌制草頭鹽齏的壇,通常將其倒扣在宅溝的淤泥之中,使之處于完全的密閉狀態。

三四個月過去,草頭鹽齏就腌熟了,開壇的時候,一股清香撲面而來。此時的草頭鹽齏就像收割的稻柴和麥秸那樣金燦燦。曾經鮮活的綠色經過腌制,成為了金黃的顏色。嘗一口,有幾分咸,幾分酸,幾分鮮,相當開胃。
作為崇明草頭鹽齏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俞建榮告訴我,草頭鹽齏的腌制和烹飪方法近幾年也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就腌制而言,一方面隨著工廠化生產的形成,企業的腌制規模趨向大型化;另一方面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種類的豐富,家庭腌制草頭鹽齏趨向小型化,數量也越來越少。他所經營的上海農本專業生產合作社種植了近54 萬平方米旱田草頭,年剪鮮草頭超過10 萬千克,腌制草頭鹽齏7 萬多千克。雖然有了一定的生產規模,但腌制工藝仍保留著傳統工藝。
誰曾想,草頭鹽齏——這道原本是鄉村僻野中十分普通的農家菜,到如今大俗成了大雅,銷售一路走好,以致前往崇明旅游的游客一談起草頭鹽齏就津津樂道。草頭鹽齏炒飯還成為賓館飯店里的一道特色主食,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