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華 王耀發

食品生物技術專家、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陳有容教授, 1943 年出生于四川,中學就讀于上海,高考時填報了北京輕工業學院食品生物學專業。1964 年7 月,陳有容從北京輕工業學院輕化工一系發酵工學專業畢業,后到天津輕工業學院(今天津科技大學)任教。成為青年教師的他,因踏實肯干為中國發酵工業的先驅金培松教授所賞識,將他留在身邊做助理。
1989 年,陳有容教授到德國卡爾茲魯厄大學、德國食品營養研究院進修、工作,而后又在德國、英國國際食品信息中心(IFIS)學習、工作。在此期間,他發現國外電腦已經普及,國內電腦普及率卻還很低。為了盡快提高電腦操作水平,陳有容經常在實驗室埋頭鉆研,有一次竟然忘記了學校關門的時間,直到半夜才發現自己被鎖在了實驗室里。正是這種廢寢忘食地學習,讓他的電腦操作水平飛速提高。
除了自學計算機外,他能運用純熟的英語也是自學成才。在他讀書時代,俄語是第一外語,當他發現英語在國際交流中越來越重要時,便轉而開始學習英語,即使在“文革”期間也沒停下,依然自學。
1994 年,陳有容教授調到上海水產大學(今上海海洋大學)任教。自1997 年起,他給碩士研究生使用英文原版《發酵工藝學原理》教材進行教學。當然,計算機和英語只是基本工具,在天津輕工業學院工作的30 多年,同事們都稱陳教授是“雜家”,博學旁通,不僅在發酵生物學方面造詣頗深,什么書籍都愛看,尤其喜歡巴斯德、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和名人傳記。
陳有容教授對待教學十分認真,對學生視如己出,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培養和關心。從事教學40 多年,他始終堅持“教學相長”的理念,不僅在學習上循循善誘,給予學生啟迪,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百問不厭。
1994 年剛到上海水產大學工作的陳有容教授,就將實驗團隊帶到了光明乳業實驗室,使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他積極改革創新,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正是他早年掌握的計算機技術,使得他在全校非計算機類課程中首先全程使用電子教案進行專業課教學。他制作的《發酵工藝學》多媒體教學課件,在連續6 年的教學實踐中收到良好效果,受到學生們好評。
在上海海洋大學流傳這么一句話: “作為水產大學的學生,沒聽過陳老師的課,是一大遺憾?!比纭栋l酵工藝學》等課程,陳有容改變以往學生被動學習、死記硬背的毛病,在考核形式上采用獨立選題、寫文獻綜述、論文答辯,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學習者。他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提出新想法、新見解,通過學生間討論、爭辨及老師點評,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大大激發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他指導的本科生畢業論文被評為“上海市普通高校優秀畢業生”的比例超過80%。他指導的研究生獲得“朱元鼎”“芳草”“大北農”等各類優秀獎,其中一名研究生的論文在韓國舉辦的“第十一屆世界食品科學大會”上宣讀,該生也是獲得大會資助的來自世界各國的14 名研究生之一,這在我國高校中尚屬首次。
為了促進師生交流,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上海水產大學自2002 年5 月開始實施師生聯系制度。陳有容教授與數十名學生建立了師生聯系。這些學生的情況各不相同,有的在經濟上有一定困難,有的在學習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對經濟上有困難的學生,他想盡辦法,創造條件,為他們聯系勤工儉學機會,或是讓他們參加自己的科研項目,給予一定津貼。對家庭經濟非常困難的學生,他還和愛人取出部分工資予以資助。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惑、生活上出現難題時,陳有容教授總是義不容辭地伸出援手,熱心地為每位學生解決問題。2003 年起,陳有容多次被評為“師生聯系優秀指導教師”。

本文作者王耀發(右二)與陳有蓉合影
陳有容教授的學生遍布各地,談起與學生之間的友誼,他難抑自己內心的喜悅和欣慰。他在美國出席食品界國際會議時,居住在美國的學生紛紛邀請他去家里做客。逢年過節,不少學生都會前來拜訪這位已經退休,但仍然活躍在學科領域的學者。陳有容和學生無所不談,無話不說。學生們稱他為良師,更是難得的知己和益友。
陳有容教授在學術研究上也成就斐然,他兼任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中國兒童食品專業學會理事、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委員、上海市食品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國際食品信息中心主任、上海市食品學會理事、兒童與營養食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上海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投資咨詢公司專家人才庫專家、國際食品聯合會生物技術專家組專家、美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會員等多個學術職務。1995 年曾作為代表團團長,圓滿完成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參加美國IFT 年會的任務,參加2001 年第十一屆食品科學大會,作為中國代表首次擔任“Asian Fermented Foods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ld”分會場主席。
作為專家,陳有容教授也不忘為政府建言獻策,他1995 年撰寫的《上海要加大發展食品工業的力度》發表于《專家咨詢簡訊》,為上海市政府采納;1998 年~1999 年擔任“金點子”工程征文評選委員會委員;1999 年參與《上海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執筆撰寫了微生態制劑發展的專題報告。曾獲得“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師德標兵”、“教學名師獎”等榮譽。退休后,兩次獲“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工作者(2007 年、2011 年)”,兩次獲得“上海市高校退管系統老有所為精英獎(2006 ~ 2008、2012 ~ 2014)”等。
學生時代與老師結下的深厚情誼,不僅讓陳有容一生受益,他更將這種溫情薪火相傳,用慈愛和智慧呵護學生的成才與成長,這與當下校園愈來愈淡的師生情形成鮮明對比,也許他身上的閃光點對我們今日的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巨大意義。如今,70 多歲的陳有容教授依然活躍在學術交流會、青年學者論壇、社區科普講座專家坐席上。
仁者有德自高壽,達觀知命樂天年。在上海市老教授協會和華東師范大學老教授協會的大力支持下,由王耀發教授和孫心德教授任主編、徐敏華副教授任副主編的《名師流芳——尋訪上海教育文化界名人實錄》近日出版。
本書由王耀發教授領銜的“老中青”三代人組成的合作團隊,歷時6 年多尋訪了60 位德高望重的名師,他們大多都是八九十歲甚至百歲長者,展現了他們身上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學者精神和他們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名師風范,是他們成績斐然、波瀾壯闊的一生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