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崢

記得初中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課文叫《敬畏自然》。文中說“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作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它們看作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它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p>
敬畏,即敬重又害怕。大自然不僅賦予人類最初的生命,值得敬重,而且是世間萬物規則的制定者,需要人類存戒懼守底線。人類本身就是大自然的杰作,但人類總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者。貪婪心一起,戒懼底線全扔一邊,甚至去吃各種野生動物,謂之“吃野味”,讓封印已久的病毒開始肆虐……
吃野生動物,我認為理由有三:太有錢、好奇、所謂“大補”。
太有錢?有錢沒處花,野味來當家,這我管不著。天下美事千千萬,何必自冒口中險。若真錢多燒得慌,親朋好友莫相勸,保命要緊快跑遠。
至于好奇,許多資料都表明野生動物并不好吃。天下美食不在乎野生與否,八大菜系都吃不完呢,放過野生動物吧!蝙蝠都已經盡力讓自己長得不像一道菜了,怎么還是逃不出你的嘴呢?先人經過幾百年的努力把豬、牛、羊、雞、鴨等馴化成今天可口的味道,就不要閑著沒事干去探究原味是多么地不適合食用了。

大補?有營養?先來看看野生動物生存的環境,在當下水源、土壤被嚴重污染的環境中,野生動物沒有識別農藥、工業三廢和生活污水等污染的能力,各種毒素在野生動物體內聚集,最終會富集到食物鏈頂端者的嘴里。
就拿蛇來說,它的主要食物是青蛙和老鼠。青蛙和老鼠都生活在被農藥污染的田野中,體內富集了大量的毒素,蛇又把它們當作美味,人類再把蛇吃進肚子里。已有許多資料表明,蛇體內含大量寄生蟲,有多個案例是人在食用了蛇之后導致體內寄宿了寄生蟲。
再說,野生動物的習性也各不相同。號稱大補的穿山甲,大多生活在陰冷潮濕的地帶,還有一些生活在墳地亂崗中,最喜歡食用腐爛滋生的蚊類和蟻類……反正我是不敢再想下去了。
至于野生動物的滋補作用,目前并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表明野生動物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若真要強調在礦物質、蛋白質等方面含量略高幾毫克,日常飲食的食物足以補充。而所謂的“虎骨走路生風、虎鞭虎虎生威”等,很多都是人們的臆想,根本沒有科學依據。最重要的是,大部分野生動物都沒有經過衛生檢疫,很可能導致食客染上疾病。
如今,蔓延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導致“過年宅”。以前人類把野生動物關籠子里,現在輪到野生動物把人類“關籠子”里了。
當然,錯不在野生動物,錯的是那幾張貪婪的嘴!
我倡議,從現在開始,拒絕任何野味,譴責吃野味之人!
愿疫情早日過去,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包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列入有關國際公約的野生動物。目前,我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虎、穿山甲、熊等420 種,列入有關國際公約的野生動物有象、非洲獅等超過5 600 種。至于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上海為例,上海市重點保護動物有46 種(類),包括上海分布的蛙類、蛇類及白頭鵯等鳥類。
此外,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還包括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又稱“三有” 動物。我國2000 年8 月頒布了相關“三有”動物名錄,其中包括哺乳動物88 種、鳥類707 種、爬行動物395 種、兩棲動物291 種,合計1 481 種,還包括昆蟲120 屬的所有種和另外110 種。
食用野生動物菜肴不一定違法,比如根據國家有關規定,來源合法、人工繁育的梅花鹿、馬鹿、鴕鳥、美洲鴕、尼羅鱷、暹羅鱷、灣鱷、大東方龜、虎紋蛙等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是可以食用的,但是根據《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國家公務人員食用野生保護動物菜肴是違反“八項規定”的。
食用非法來源的野生動物及其產品,其實還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危險”:
食用非法來源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多是未經衛生防疫和檢疫的,可能會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 等人畜共患疾病。此外,根據上海市林業局和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聯合開展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蛙、蛇等野生動物體內寄生著線蟲、吸蟲、絳蟲、棘頭蟲等各種寄生蟲,其中有相當比例的寄生蟲是人畜共患寄生蟲。
據了解,上海仍然存在那么一小撮犯罪分子不時頂風作案,在濱海灘涂濕地地區通過投撒“呋喃丹” 等烈性毒藥毒殺野鴨等野生動物。這些被毒殺的野生動物往往被出售給部分無良黑心小飯店,未經去毒處理,直接加工成“老鴨煲”等野生動物菜肴出售給各路具有獵奇心理的消費者。這些毒藥殘留在野生動物體內,如果達到一定量級將會影響食客的生命安全,即使不影響生命安全也會給食客的肝、胃、腸、腎等器官帶來損害。
根據我國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刑法》相關規定,出售、收購、利用、食用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前文提到的來源合法、人工繁育的9 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除外)及其制品的,將可能面臨刑事處罰而鋃鐺入獄。
(來源: “上海發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