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大數據 個人信息 民法保護
作者簡介:鄧政威,廣東大洲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
中圖分類號:D9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127
在網絡這個浩瀚的虛擬世界,太多未知的數字陷阱接踵而至,個人信息泄露以及隱私販賣等網絡安全問題是目前社會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互聯網時代對社會的影響必定有利益也有弊端,所以對網絡時代下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路徑探尋,是法律界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的立法現狀
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主要立法手段是行政法規與法律,個人信息的立法保護不斷進行探索與研究,各項立法工作也不斷完善與發展。《民法總則》第111條指出法律保護自然人的個人信息。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對他人信息獲取應依法進行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或公開他人個人信息[1]。《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于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上被通過,該法規明確指出了網絡虛擬世界中相關犯罪條例以及處決方法,這證明我國在互聯網安全領域維護個人信息安全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2000 年12 月28 日《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的通過,又對非法竊取、出售他人信息或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個人電子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以及其他網絡信息違法犯罪行為作出相關法律規定。2017 年,《網絡安全法》又進一步明確個人信息的收集明確須遵循的原則是“正當、合法、必要”。此外,我國《民法總則》正式將個人信息權這一權利法定化。
(二)我國個人信息實際保護情況
雖然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條律中對于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工作不斷發展、逐步完善,但是在實際施行過程中,就做好個人信息保護來看,專門性、系統化的個人信息保護條例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現行法律條例缺乏對個人信息的性質、概念及范圍的明確界定,導致現行法律法規處于無體系、零散化的狀態[2]。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指出,侵犯公民的隱私已不歸為名譽權,但個人隱私的保護的重視程度仍岌岌可危。盡管隱私權的法律屬性于2009 年出臺的《侵權責任法》被明確,個人信息的保護享有最直接的法律依據,但網絡世界中此起彼伏的個人信息侵權現象的發生速度遠遠超過了立法工作的完善速度,大數據背景下全面及時地個人信息保護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傳統的信息保護模式與時代發展的相悖性
傳統的個人隱私信息保護模式無非是處于自我保護模式下防止個人信息丟失泄密。但是處于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傳統的信息保護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信息化時代,各行各業各領域之間都處于資源共享狀態,個人信息在此狀態下如果僅僅限于傳統保護模式很容易被一覽無余,違法犯罪分子輕而易舉就能夠獲取我們的個人信息,也就意味著個人信息會由一種極具隱私的私人屬性變為流動的公共屬性,一旦個人信息被泄露,會對信息主體人造成嚴重損失。然而,當今個人隱私信息泄露事件正頻繁發生,大數據時代在給我們帶來資源共享便利的同時也在危及我們的個人隱私,給了一些不法分子犯罪的機會[3]。因此,對于如何提升個人數據信息數據的保護,不能僅從隱私的層面出發,更要在法律保護措施方面入手,做到有法可依,防止嚴重后果的發生。
(二)個人信息具體含義解釋的缺失與保護界限的不明確性
通過對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民事立法的整合梳理我們不難發現,雖然此類法律條文不乏少數,但是卻缺乏系統性、條理性的整合與表述。其一,現有法律條文針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而言缺乏系統性的規則與界定,更甚于沒有一部法律能夠明確界定個人信息的法律內涵;其二,對于個人信息侵權后的法律責任以及相關法律構成要件更是缺失具體表述。這就導致在現實生活中,一旦出現個人信息侵權事件,法律部門缺乏統一準確的立法進行裁決,容易導致判決不一的法律事故。故而,在立法工作中,相關法律部門應結合實際狀況,細化民法條款,使現有相關法律條例之間形成體系性,明確層級關系,使法律效力得到充分發揮[4]。
(三)已有法律中完備救濟措施的缺失性
在當代中國,受害者固有的維權方式有公力救濟和私力救濟兩種方式。原始狀態的還原、侵受損害行為的制止、危險舉動行為的消逝除卻、責任人對受害人的損失進行償還、責任人對受害人進行口頭及行為道歉、對受害人進行損失錢財的返回性補償以及對不良影響的去除等為傳統的侵權責任承擔途徑,但如果個人信息等相關權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只依靠傳統的維權手段進行個人權益的維護,個人信息權益救濟的實際效果難以盡如人意。追究其中產生的原因,是人身利益關系中存在與個人隱私相關的信息導致的利益沖突。而可傳播、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又是其特點,所以大數據時代下個人信息所包含的經濟利益是很難用固定金額來衡量的。個人信息處于這種救濟失效的原因除卻已有法律救濟不完善以外,還與受害者自身有關。根據《中國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報告》顯示,高達44% 的被調查者在個人信息被侵害時放棄維權的原因是程序復雜、成本高; 34%的被調查者無奈放棄維權因其缺少必要證據;而60% 的被調研者在解釋其未能維權時,不懂如何維權是他們選擇沉默的原因。不難看出,現如今的維權救濟措施難以真正實現對個人隱私信息的權利維護。
(四)現有個人信息民法保護與大數據有效對接的缺失性
信息時代,大數據的普及應用使信息數據得以共享,信息傳播與信息處理的速度與效率相比于傳統紙質時代得到飛速提升。然而,大數據背景下相應的司法理念、司法舉措卻明顯沒有與現代化有效接軌。現有的法律法規以及網絡管理條例沒有考慮到大數據時代的特點,固守傳統,使個人信息的保護與侵權后的維權變得復雜而滯后。在信息時代開啟之前,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為紙質信息,然而紙質信息的傳播速度較慢,傳播途徑有一定局限性。網絡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雖然使傳統傳播方式的不足得以彌補,但信息泄露卻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傳統的傳播方式使得司法觀念固守,現如今的個人信息侵權問題難以用傳統的司法方式得以恰當處理。就我國現有立法情況來看,個人信息的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是亟待解決的重中之重。
(一)完善大數據背景下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模式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民法通則》主要將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集中在人格權保護上,現有法律條例具有相當的限制性,所以,筆者認為應從完善民法體系入手,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模式,以使個人信息在大數據時代得以有效保護。首先,必須在確立個人信息權的立法實施、切實保護個人信息權,包括公民對個人信息的決定權、保密權、查詢權、報酬請求權、更正權以及當個人信息出現泄露危害自身利益時的刪除權與封鎖權。通過六個方面的法律權益,對個人信息進行全面保障,保障公民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的合法權益。其次,民法典中不僅要有原則性規定更需要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作出明確的統一的規定。結合民法體系的原有框架,著眼于個人信息的雙重屬性,在民法法典中應對人格權與財產權進行明確。總之,民法對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應具有高效率、低成本、靈活方便等特點。
(二)明確個人信息侵權后的救濟措施
立法不僅是為了減少犯罪,更是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的保護手段,而法律救濟便是公民合法權利維護的保護傘。維權程序復雜、維權證據缺乏、維權期過長、維權知識缺失等維權問題使得法律救濟的實際效果難以實現。因此,完善全面的個人信息侵權救濟體系的建立是維權過程中的重中之重。首先,司法各領域包括程序法、實體法以及立法之間應當相互銜接、互為補充,因為個人信息民法救助體系是一個集合行政、民事、刑事于一體的全面救助體系;其次,大數據時代下,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必定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在維權過程中應當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網絡時代采取網絡手段去維護公民的合法權利與個人正當利益是最有效、最便捷、最直接的方式;最后,個人信息的侵權后果應對應恰當的民法救濟措施。大數據時代的個人信息侵權行為與傳統侵權行為相比較具有不可控、不可逆等特點,出臺專門的、相對應的救濟方式是徹底斷絕和彌補個人信息侵權所造成不利影響的有效途徑。
(三)建立集個人信息保護與利用于一體的全方位信息保護體系
數據化時代個人信息保護與利用不再作為兩個對立行為存在,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在信息時代,如果打著保護的名義將個人信息一味的蓋上“封印”,那信息將失去在這個時代的巨大價值,給數字化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違背信息時代的發展規律。因此,打造較為完備的、貼合生活實際的個人信息保護與利用于一體的全方位信息保護利用體系是當前對于個人信息侵權行為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功效。并且能夠實現國家管理社會的公共利益、信息業者對個人信息利用的利益以及個人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利益三者之間的均衡。所以,筆者建議,保護個人信息,不僅要注意保護信息提供者的信息權,更應注意保護信息處理者在信息利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知識產權,這樣才可以達到信息保護與合理利用有機結合的目的。
(四)明確法律上侵權的歸權原則與賠償范圍
一般侵權主體與特殊侵權主體是兩大個人信息侵權主體,法律規定以外的民事主體是一般侵權主體,由于其涉及方面較廣,所以具體一般侵權主體是誰需要在具體實踐中根據不同情況來確立;而有一定規模的法人或非法人或國家機關組織等法律規定的特殊民事主體即特殊侵權主體。一旦發生個人信息侵權案件,需要根據不同的侵權主體區別對待。因為不同的侵權主體所要承擔的行為是根據其主體性質來定奪的,對于特殊侵權主體而言,公務機關與法人或一定規模的非法人組織其承擔的責任不同。而對于一般侵權主體而言,作為權利人要負責舉證,一般侵權主體應適用侵權救濟的一般規則。
參考文獻:
[1]申昌昊.民法典編纂視野下的個人信息保護[J].法制博覽,2019(34):129-130.
[2]董華建.大數據時代下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J].法制博覽,2019(26):191-192.
[3]柴慧婕.數據共享中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的基礎[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8):20-21.
[4]劉鵬.大數據背景下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