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濤
近來,企業可能發現,以前賴以生存、行之有效的一些營銷方式,甚至是一些商業模式,在疫情面前突然失效了。這個時候,企業是否要尋找一些新的出路?到底什么樣的出路,能夠讓中小企業在特殊時刻實現突圍,并快速完成轉型升級?下面就直播視頻、社群的主題,給大家做三個方面的分享。
1. 銷售和生存的問題。
對大多數企業特別是傳統實體企業來講,疫情給予的沖擊是非常大的,沒有銷售、沒有市場、沒有進賬,但是該花的錢還得花,保險、房租、工資……就是存貨,也是巨大的成本,這對實體企業的壓力是非常大的。現在的企業都呈V字形發展,先直線下降,然后可能觸底反彈。但問題是具體什么時候觸底反彈,以及企業能否撐到那個時候。
2.客戶流失問題。
撐過去的企業會發現,生意特別難做。因為在這期間,你沒有開門營業,沒有和你的顧客溝通和聯絡,你們基本是失聯的狀態。而且,客戶的消費習慣在特殊情況下也會發生變化,比如由線下轉為線上。
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呢?
首先,開辟或放大線上市場。現在不是企業考慮要不要做線上的問題,而是要怎么做,怎么比別人做得更快、更好的問題,這樣才能活得久一些。只有用實體和網絡兩條腿走路,才能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才能獲得渠道收入,才能夠在突發事件、天災人禍的情況下存活下去。
其次,重視客戶關系運營。有個女裝品牌—茵曼,不僅線上做得好,線下還有600多家門店,但是面對疫情,其門店同樣無法開業。于是,茵曼提出一個新方案—以實體店為輔,以社群銷售為主策略。做法大家一聽都懂:每天早上600多家門店的店主和營業員通過朋友圈、微信群、微信一對一的方式,和以前的老顧客、粉絲溝通,然后每天推出特色產品,加上秒殺、拼單、打折的方式,每半小時推一次產品,引導顧客到自己的小程序里下單購買。當天茵曼就完成了日常140%的銷量,幾天時間小程序的日活用戶就突破了6.5萬,已經超過了2019年“雙11”當天的活躍人數。這也是我想跟大家說的第二點,在特殊時刻,一定要重視客戶關系的運營和維護,重視社群營銷。
再深入考慮,如果你是茵曼的老板,你也有600多家門店,是不是也能用這樣的方式來做?我告訴你,你可能會用這樣的方式,但是你不一定會取得這樣的效果。為什么?如果你的產品不過硬,如果你的店鋪平時根本就沒有留存用戶的數據,如果你平時與用戶之間就沒有建立連接和互動,如果用戶對你怨聲載道,對不起,你根本就不要想著用這種方式,沒有人理你,也沒有人買你的東西。所以說,一定要重視客戶關系的運營,而這個運營是平時就要做的,不是臨時抱佛腳。
基于以上認知,我認為,現在中小企業包括大企業要想快速地突圍,直播社群新零售應該是個適合的模式,它解決的就是流量的問題,既能解決公域引流和線上銷售的問題,又能夠解決用戶關系的問題。這是一套完善的體系、一個新的商業模式。
首先,新零售是馬云最早提出來的。馬云說未來的10年、20年沒有電子商務一說,只有新零售,而且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起來才會產生新零售,這是馬云對新零售的定義。他提出來之后,也做了很多新的嘗試,比如無人售貨架、無人便利店,還有社交電商、社區團購,但是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再說社區團購,這是一個主流方式。社區團購的核心人物就是團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十分關鍵,也由此引發了平臺搶奪團長的惡性競爭。社區團長存在的問題,無非三個方面:一是本身利潤就低,二是社區團長不專業,三是流動性太強。因此,社區團購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發展快的能拿到投資,也有的資金鏈已經斷裂。
從底層邏輯上來看,這些模式實質上都是兩個字:賣貨。為了賣出產品,企業就要不停地刷廣告、刷朋友圈、發鏈接,可能發給1000個人最后有10個人購買就是賺了,但是他沒有考慮的是,其他990個人把他拉黑了,這也是最大的問題,叫割韭菜不可持續。
想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做模式的升級并入維度的升級。維度的升級有三個并行。一是產品和社群并行,不能單純地賣產品,一定要做社群,要維護客戶關系;二是銷售和教育并行,不能單獨地賣產品,還要做用戶的教育;三是線上和線下并行,社交電商是線上,單純的線上沒有場景。一定要線上線下并行,特別是核心場景,一定要基于用戶來構建自己的新型商業模式和銷售模式,這就是我們說的社群新零售。
社群新零售,就是基于社群關系,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需求為驅動,通過供應鏈重構和線上線下融合,實現按需定制的新型零售模式。簡單說就是,如果你的產品不能滿足用戶需求,那就是垃圾,自己臆想出來的產品不是用戶需要的,最后只能成為庫存。
社群新零售到底長什么樣?我把它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產品銷售。
通過S2B2C的方式,可以快速地把產品銷售出去,打造利益共同體。簡單講就是,企業要想做銷售,就不要從頭開始做廣告,花那么多廣告費去尋找新客戶,實在是太難了,成本也太高,一般的企業是做不起的。你需要做的是,知道你的用戶掌握在哪些人、哪些節點的手里面,找到他們,和他們形成合作關系,然后再通過他們,把產品傳達給終端用戶,產生購買。S端供應鏈可以簡單理解是工廠、企業,B端即節點,就是掌握用戶資源的人,包括線上、線下,線上就是網紅主播、大V,線下就是商協會、俱樂部、老鄉會、同學會等,也包括C端店。
第二層次是社群運營。
單純的利益共同體不可持續,就如蓋在沙灘上的一座高樓,它的地基是不穩固、不持續的,要想持續,就必須把沙灘變成鋼筋混凝土。鋼筋混凝土就是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和情感。信任和情感怎么來建立?是靠互動。我們要做各種各樣的互動,也就是通過社群的運營。
第三層次是平臺化發展。
當人和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建立起來后,平臺化發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通過眾籌找資金,通過眾包找人員,通過眾創做創意。通過這種方式,企業在平臺上陸續啟動一個又一個好玩有趣的項目,而且是用大家的力量來做起來的。好的平臺化發展,就是一個事業共同體。
社群新零售模式中,社群運營是核心。沒有社群運營,產品銷售就不可持續,沒有社群運營,平臺發展就沒有基礎。
落地流程展開為四個步驟,打造產品,設定模式,社群運營和平臺化發展,每一個步驟又有一些具體的環節。
打造產品。打造產品分為四步。第一步是用戶需求,首先企業要知道用戶是誰,他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即核心用戶的核心需求和核心痛點。第二步是做競爭分析,競爭分析就是找到一個細分市場,分析競爭對手是什么情況,看有沒有自己進攻的空間。接下來就是打造產品,打造超級產品。超級產品具備兩個基因,一個是爆品基因,一個是社群基因,這也是打造產品的最后兩步。爆品基因包含五個要素,高頻、痛點、剛需、市場大、競爭小。用這幾個標準去評估企業自己的項目、產品,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產品就是垃圾,產品賣不出去也是正常的事情。社群基因有三個要素,內容、場景、互動,這就是社群基因。
舉個例子,這里重點說明一下康養旅居的項目,只需3600元,老人就可以到與他們合作的24個優質景點,一個人住30天,或者夫妻結伴去住15天,管吃管住。各位小伙伴可以想想,在這些風景特別優美的地方,到達之后有金牌管家安排行程、住宿等,全部算下來一天120元。如果我們看到這樣的項目,很可能就會想為父母買下。用爆品基因的五個要素去比照,你就會明白為什么有的項目能做成,而有的項目怎么都做不起來。
設定模式。產品有了,武器也就有了,接下來我們要去打仗。打仗的話,如果你是一個小孩兒,手里拿把倚天屠龍刀,你能不能把對手給打敗?不可能的,因為你不會招式,這里叫模式。所以,第二步我們要設定好模式,就是你要學好武功,才能去打仗。
這個模式分三塊。第一個是商業模式,就是人貨場,你是誰?你在干什么?你的產品在什么場景下賣給什么人?這些都是首先要考慮清楚的問題。第二個是營銷模式,就是你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去賣,實際上就是S2B2C的模式。第三個是分錢模式,B端的渠道為什么愿意跟你做分享,愿意幫你去干,愿意幫你去做推廣,這里一定要有一個分錢的機制,實際上就是一個分銷的模式。
社群運營。下面就要開始打仗了,也就是社群運營。社群運營解決的是什么?招募B端渠道或節點,然后為他們賦能,從而產生產品的銷售。所以,社群運營做的事情實際上就是解決流量的問題。
這里涉及兩個名詞: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百度、淘寶、美團、今日頭條、抖音、快手上的流量,像這些都是公域流量。公域流量就像水流,它一會兒流到你家里,一會兒流到別人家里,它既不屬于你也屬于你,但是到底屬不屬于你,就看你能不能把它給吸引住。私域流量是能夠直接觸達、直接互動并且能夠直接影響到的流量,個人微信號加上微信群就是最好的私域流量。公域流量比較大,但轉化率低得可憐。反觀微信群,它的轉化率可以達到30%以上,甚至50%以上,這在公域里面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完全做不到的。公域和私域是完全不同的屬性,只做公域很難獲取流量,只做私域又很難把量做起來,所以公域和私域一定要形成無縫連接、公域引流、私域變現。原則上,公域和私域并行,公域引流,私域變現,公域靠搶,私域靠養。公域流量很多,但是你要用各種各樣的辦法把它搶到手里,不然跟你沒關系,私域流量就要慢慢地去養,通過互動、鏈接,建立信任和情感。
這里簡單總結一下,第一步打造產品是做超級產品;第二步設定模式是設計超級模式;第三步社群運營是解決流量問題,我們稱之為超級流量;第四步是平臺化發展,前文已有涉及,這里不再贅述。所以直播社群新零售實際上就是完成你的超級產品、超級模式加超級流量,你就可以獲得超級的勝利,這是直播社群新零售的落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