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 葉欣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意義世界 困境
作者簡介:姚敏,四川旅游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女性教育;葉欣,四川旅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203
(一)現代人的生存困境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踏上了改革開放的步伐,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地滿足,整個國家的面貌、社會的面貌、人民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急速發展使得現代人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的同時,對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追求卻變得迷茫,比如人們變得功利化,呈現浮躁化,甚至覺得自己缺乏信仰,懷疑活著的意義和價值。現在社會生產提高了,物質需要滿足了,文化需要卻沒能同步得到滿足,使得現代人依賴著物而存在,找不到也沒能構建起自己的意義世界,導致意義世界的缺失,這就是現代人的生存困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化步伐的不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化這個新的時代背景面臨著難題。突出表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出現利益至上的觀念,導致功利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的形成,而追求利益,使自己物化的存在著,也會導致人們意義世界的缺失,找尋不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所在,這是現代化的困境。但思想政治教育充滿理想色彩的教育、強調集體利益至上的教育以及側重理論說教的方式并沒有給當代人意義世界的探尋以堅實的支撐,發揮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作用,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時效性不強的困境,這就是社會轉型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陣痛。
(三)兩大困境的關聯
思想政治教育如今的困境是沒有適應現代化的步伐,充滿理想色彩的教育和傳統的方式方法無法滿足人們對意義世界建構以及探尋人生價值的需要,而現代人的生存困境就是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意義世界的缺失,人們物化的存在著,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基本功能就是促進人們思想解放,如今現代人存在意義世界缺失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時效性不強的困境,而思想政治教育本來就具有建構意義世界的作用,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沖破自身時效性不強的困境、解決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發揮其自身所具有的意義世界建構的作用,從而證明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一)特殊的研究對象
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是一門科學,之所以是一門科學是因為它有其自身特殊的研究對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又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雙重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研究人的社會屬性,但人的社會屬性又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方面由不同的學科進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研究人的社會屬性的一方面,即人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與道德規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啟發人的思想意識、促進人的思想解放、解決人的思想困惑、緩解人的思想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是隨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而產生,是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它都能通過做人的思想工作、激發人的積極性。
(二)特殊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具有特殊性,是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表明,人們有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墨子也曾曰:“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也就是說當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滿足,就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開始追求意義世界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決的一個矛盾就是受教育者內在精神世界發展的需要與滿足需要的方式之間的矛盾,即使社會發展出現了這樣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采取行動去滿足人們追求意義世界的需要。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種方式,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人從自己的內在的精神世界反思自己與外部世界的各種聯系,使個人在這種反思中更好的認識自己、發展自己,使個人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滿足,建構起自己的意義世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也滿足了主體的需要。
(三)特殊的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也具有其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相互作用、共同參與的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育主體在地位上處于主導地位,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傳授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育客體是活動過程的參與者,處于被動的地位,但是兩者的關系并非是一高一低、主動與被動,而是相互平等的關系和共同分享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僅要求教育主體先學習,在學習領會之后再向教育客體進行傳授,同時也需要教育客體發揮主體性和能動性,對教育客體傳授的知識等內容加以判斷、分析和吸收,再內化于心從而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在一種平等、自由、輕松的氛圍中進行的,是教育主體引導教育客體去探尋、發現、追逐真理的過程,從而共同解決思想的問題、共同促進思想的解放、共同分享思想的成長,從而建構和豐富意義世界。
從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特殊性,特殊的研究對象、特殊的目的、特殊的過程來看,其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幫助人們解決思想的問題,建構和豐富意義世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時效性不強的困境。面對這一困境,中央在黨的十六大中就提出“三個貼近”來回應,即思想政治教育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以來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因社會的快速發展而脫離實際導致的時效性不強的困境。
(一)貼近生活
就像斯賓塞所說:“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指導人們如何生活,教育的一項功能就是為人們生活得更好提供基礎、前提和準備。” 從教育的過程看,教育是通過教授一些有益于人們生活的知識,使人們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以幫助人們更好的適應社會,從而生活得更好。比如語文,通過教育人們識字、認字、寫字,以使人們不至于成為文盲;通過學習閱讀理解,以使人們能夠更好的理解語言文字表達的意思;通過學習寫作,學會用文字表達情感,以使人們能夠更好的與他人交流和溝通,這些都使人們能夠通過語言文字從而更好的在社會中生存。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為了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得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貼近生活,要從人們的物質生活為出發點,才能發現人們的思想問題、調查問題的根源、分析問題的原因、找到問題的主要矛盾,從而制定能通過生活實際解決人們思想問題的方案,因為問題來源于生活,自然需要回歸于生活才能有效地解決。
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現代人的生存困境,就需要更新教育內容,使其實實在在的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之中,與人們的生活為伍,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被人們所接受、所認可、所認同,使人們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是能真正幫助他們解決思想問題、實現更好的生活的。依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讓人們重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作用。
(二)貼近實際
貼近實際則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把握情況的狀態下通過實際的體驗活動去加深人們的情感體驗。只有通過實際的情感體驗,人們才會更進一步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部“沖破禁區”的話劇——《于無聲處》推動了“四五事件”的平反,這部話劇在《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叫《驚雷》,在電視劇中,這部話劇幾經波折最終得到了公演,也贏得廣大觀眾掌聲和喝彩,那是因為這部話劇表達了人們當時的心情,鼓舞了人們,滿足了人們精神世界的要求。這就是透過情感的體驗使人們從心里加以認可。
當代人的生存困境是因為自己物化的存在著找不到人生的意義,需要構建意義世界,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告訴我們,人活著必須有理想、有追求,而共產主義的理想追求是馬克思主義人生觀的核心,當下,加強精神力量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在人民心中,在馬克思主義人生觀的指導下,構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遠大的道德信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內容就是人生觀的教育,但在這個現代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和社會下,人們在人生觀上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比如酗酒、吸毒、輕生,面對當代人出現的人生觀扭曲現狀,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透過實際的體驗活動,比如志愿者活動、訪問抗戰老兵活動,使人們在活動中體驗人生、感悟人生、感知人生,從而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幫助當代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進而建構意義世界。
(三)貼近群眾
廣大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有能力構建意義世界的,只不過是需要一定的引導,而教育的真正意義也就在于指引人們自主的建構更合理的生活方式,不僅僅是教授一些簡單的知識和生活的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強調教育者知識的傳授過程,同時也重視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過程,將知識內化于心并通過外在的行為表現出來。生存哲學里有這樣的觀點:“人是具體的存在者,生存作為每個人生命的表現和體驗活動,只能由他們自己選擇和擔當。” 教育是雙向互動的過程,不僅需要教育者的引導,更需要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接收,重點在于學習者能夠認同、認可、選擇和接收相關的知識并且承擔自己的歷史使命。意義世界的建構也是如此,教育者的教導是一方面,人們在教育者的引導下通過自己自主的學習,經過感覺、直覺、記憶、想象、思維,形成相關認知,自覺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地位和作用,從而形成堅定的信念,積極地建構意義世界。
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的個性化要求突出,也是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大難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工作,但無法細致到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要求,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緊緊貼近群眾,解決人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難題。意義世界的建構必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改變傳統的方式方法,以適應現代化的浪潮,同時也需要人們群眾加強自我教育,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促進意義世界的建構,這并不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就能退出、責任減輕,反而思想政治教育任務更重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貼近群眾、營造良好的氛圍、創造有利的條件,促使人們自我教育,解決人們的生存困境,積極地架構意義世界,探尋到人生的意義和真諦。
注釋:
斯賓塞著.斯賓塞教育論著選[M].胡毅,王承旭,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3-1124.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3]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6.
[4]伯姆戴著.李·尼科編.論對話[M].王松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0.
[5]斯賓塞.斯賓塞教育論著選[M].胡毅,王承旭,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朱傳棨.面向新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M].武漢:湖北出版社,2006: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