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艷
追問,是指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進一步提問,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識及概念。通過追問,能夠培養學生思維深度、拓展學生思維廣度。數學是一門動態綜合性學科,具有抽象性和復雜性。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回答問題情況,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追問,對學生疑問及時進行解答及疏導。通過“追問”,讓學生進一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深更廣地了解問題、掌握知識,逐漸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深入分析了解,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提高思維能力,增強求知欲望。
針對性追問,提升教學有效性
在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讓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還必須知道為什么會這樣。這就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過針對性追問,教師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完整、準確地理解知識,并能通過課堂追問,培養學生建立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更加系統地掌握知識,有效提高課堂利用率,促進學生發展。
例如,在“角的度量”一課中,教師通過量角器和三角板,讓學生通過常規辦法用量角器量出課本上角的度數。為了加深學生印象,教師繼續追問學生:“如果不能使用量角器量,而是利用三角板、紙張、筆等,你怎么能量出45度角呢?”學生們經過討論,慢慢找到方法:用一張A4紙,沿著一條邊可以折成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個底角是45度。教師繼續追問:“如果將線段延長,角的度數會發生變化嗎?”學生們立刻動手,發現不管線段長短,角的度數是不變的……學生在老師的不斷追問下,開動腦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提高了課堂效率。
上述案例,教師有針對性追問,讓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同時達到手腦有機結合,更深、更廣、更系統地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也有效地提升了教學效益。
層次性追問,拓展思維高效性
簡單的數學教學不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通過有層次性的追問,認清學生現有水平及可能達到的知識水平,并根據學生課堂知識掌握情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采用多種多樣的提問形式,以課本為基礎分層次擴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本知識,拓寬思維空間,促進思維發展,加深知識認知,達到深刻記憶、熟練掌握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拿出課前收集的帶有包裝紙的圓柱體包裝盒,并引導說:“如果只允許剪一刀,圓柱側面的包裝紙展開圖會是什么圖形呢?”學生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有的說是長方形,有的說是正方形,還有的學生說是平行四邊形……很多學生的觀點各不相同,甚至開始爭執,但筆者沒有急于告訴學生答案,而是繼續引導學生向深層次思考,讓學生拿出剪刀按要求動手操作。裁剪結束,學生發現不同圓柱體得到的圓柱側面展開圖不一樣,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筆者繼續追問學生:“你是如何裁剪的?”并讓學生到講臺前展示。通過演示發現,如果任意剪一刀,得到的是側面圖形是平行四邊形,而沿著圓柱的高剪開就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教師繼續深層次追問:“還會有其他圖形嗎?”通過層次性追問,為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奠定了基礎。
上述案例,學生在接觸新知識面時,教師要巧妙引導,分層次追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有效拓展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啟發性追問,促進學生求知欲
小學生受年齡限制,抽象思維能力還不發達,仍以形象、直觀的思維為主。數學對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小學生在理解上有短板。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面對復雜的數學知識時,教師不能采取簡單化、程序化的教學模式,而應當通過啟發性追問,由簡入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讓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比較分數大小》一課中,筆者以蘋果為教具并提問學生:“如果把一個蘋果分成若干份,你們想吃多的還是少的蘋果?”學生回答想吃多的。筆者繼續追問:“你想吃蘋果的 還是 ?”一半學生回答 ,一半學生回答 。筆者繼續引導:“蘋果切成兩半,其中一半叫 ,再把切完 的蘋果繼續切開兩半是多少?”讓學生討論,告訴學生其中一半就是 ,繼續追:“怎么分成 、 ……”這樣學生知道 和 是相等的, 和 也是相等的, > ,在此基礎上,讓他們觀察分子和分母有什么變化,他們的變化規律是什么?通過蘋果實驗,學生們深刻地理解了分數大小。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啟發性追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探索、發現,讓知識更加具體形象、更加系統連貫,找到知識的內在聯系,啟發學生求知欲。
結束語
數學課堂具有抽象性,根據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追問,既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技巧,也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教師在課堂中通過追問引導,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拓展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求知欲,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實現學習進步。
參考文獻
[1]路寶云.淺析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學周刊,2018(7):61-62.
[2]韓璐.新課改下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9):107.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西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