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構建視障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社會支持體系是高校輔導員日常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一環。目前視障大學生心理存在著自我本位、自責自罪、自卑心理等系列心理問題,本文分析當前視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面臨的挑戰,運用融合教育教學理念闡釋了視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關鍵詞:融合教育;視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究
1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WHO,2001)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心理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精神疾病,更可視為一種幸福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認識到自己的潛力,可以應對正常的生活壓力,有效地從事工作,并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結合心理健康定義,觀察學生日常行為表現出的心理認知、個人情感、個人行為是否完整,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相對穩定,日常行為做法是否具有一貫性,學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能否正確的反映現實客觀世界。由此可初步判斷大學生當下的心理健康狀態。
2 視障大學生目前心理存在的問題
2.1自我本位
視障學生在步入大學后,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開始用個人的眼光、觀點評判外部世界,開始自我價值探索,產生自我意識,處于這一時期,是價值觀探索形成的關鍵時期,而這期間家庭與社會給予視障學生過度關注,過度補償、過度照顧,使學生形成以自我為本位的思考角度;突出表現為與同學發生摩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傾聽;固執己見,反復訴說著自己觀點。將自己的視為受害者,常認為自身受到不公平對待,如下案例:視障大四男生,追求同專業女生3年,在被拒絕后,謾罵女同學,他認為他的付出一定要有收獲,這是他成長過程中將索取為常態形成的思維方式,是嚴重自我本位思想。還有部分同學接受社會資助習以為常,感恩意識淡薄,需要從思想工作著手教育引導。
2.2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指在和別人比較時,由于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嚴重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種缺陷。視障學生的自卑心理是相對而言的,他們在與視障群體內交往時并沒有產生自卑與怯懦,往往在步入大學接觸到正常群體后發掘自身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從而產生自卑感。視障學生在步入大學前在生活中被家人過度保護,過度補償。夾菜、疊被、購買生活用品等日常事務在步入大學前皆是由家人照料,不需要親歷親為,步入大學后與正常學生一同學習生活產生對比,日常事務不能獨立完成,久而久之,感覺到自己很多地方不如別人,最終將不會的東西都歸結為看不見,進而產生自卑心理。
2.3抑郁情緒
視力障礙的學生相較于正常學生更容易產生抑郁情緒,由于視力障礙,學生往往自我評價過低,有自責自罪的心理障礙,大部分有抑郁情緒的視力障礙學生是有上進心的,對自身要求較高,在進入大學后,面對戀愛、就業等問題時達不到自我要求標準導致的心理疾病。
有部分由于視力障礙而自小被拋棄,生活在單親撫養家庭、收養家庭或孤兒院的視障學生,由于從小缺乏父母無條件的愛,在生活中怕麻煩他人,極度自責,也易產生抑郁情緒。
此外,在自媒體時代,網絡傳播信息有正面的主流信息,也存在消極言論和價值觀傳輸,視障學生在看不見的情況下,無法正確做出判斷,喪失工作生活得熱情,甚至在平權化傳播中,感受偏差,不信任社會公平,失去積極心態,從而消極、迷茫、失去生活重心。
3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1家庭因素影響
原生家庭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家長得知學生患病可能會失明后,往往自身情緒受到極大刺激,一個和睦的家庭產生矛盾、爭執甚至離異。個人情緒可以由他人引起并與他人情緒相匹配的。家庭環境的巨大反差會讓學生感到自責自罪心理。
經濟水平差距往往會造成學生的自卑心理。由于貧困地區的文化水平低、醫療水平有限,孕期防范意識淡薄,農村家庭更易出現先天視障情況,另有部分是“因病致貧”的情況,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要多次接受手術治療,前往各大一線城市接受治療,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承受巨大經濟壓力。更有部分家庭因為承受不了費用而放棄治療。這些有家庭原因產生的心理問題是潛移默化的,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困擾具有持久性的特征,輔導員的單方面敢于作用甚微。
3.2學校因素影響
學校缺少融合教育理念,視障學生生活中沒有能夠充分融合,失去與正常學生交往,共同學習的機會,視障學生群體內形成了相對閉塞交際圈以及相對固化的思維方式。部分后天視力障礙的學生進入盲校以后發掘極難融入。
學校專業設置有限,視障學生目前多為針灸推拿專業,缺少更多的選擇性,視障大學生在學習上并非主動選擇,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被動接受,在學習過程中比較被動、消極情緒。
3.3社會環境影響
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對于當前市場就業形勢影響很大,視障學生在成長中,社會給予充分的照顧與關注,當步入社會面對就業壓力和獨自處理人際關系時,長期被照顧的成長環境中形成的自我本位思想,在應對強烈的競爭時,視障學生產生畏懼心理、矛盾心理、甚至敵對社會心理狀況。
4 視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4.1主動構建信任關系
在日常談心談話過程中,關注學生的顧慮,多傾聽,多陪伴,取得危機學生的信任,通過陪伴和付出更有利于換來學生的依賴,進而學生也愿意在發生意外時及時與輔導員聯絡,然后是敏銳度,學生產生輕生想法并且付諸實際行動前會有反常行為,例如發信息給家人與輔導員,對于突如其來的道歉等提升敏感度,關注學生網絡動態、與學生微信互動,保持互動,保證其生命狀況安全,這樣有利于第一時間施救,動人心者,莫過于情,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與干預工作過程中,取得學生信任是前提,珍惜學生主動尋求幫助的機會走近學生身邊。了解和掌握學生動向以后才能加以有效的干預。
4.2開展心理健康培訓
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與主題講座,促使學生樹立全面的心理健康觀,建立自我保健的意識,讓學生學會心理狀況的自我分析,引導學生學會及時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高校應該從心理健康測評、心理調適方法、大學生心理壓力管理等多個角度出發,行之有效的為視障學生開展培訓。
另一方面,輔導員是處理危機事件的第一責任人,高校也應該注重完善心理教育相關的輔導員培訓體系,不斷健全輔導員心理健康知識培訓機制,以高效且全面統籌的培訓體系,切實有效的提升高校輔導員的整體素養以及專業化能力。尤其是針對部分輔導員缺乏對學生的關注和重視,未能夠有效掌握與患有心理疾病同學生溝通交流的方式方法,高校應該以專題化教育、板塊化教育、主題培訓等模塊來全面夯實教育體系,更好的提升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以及專業能力。
4.3推進融合教育模式
長遠來看,視障學生與正常學生的融合,可以從根源上對視障學生心理和行為上產生影響,改正一些極端的思維方式,同時也有助于增加健全學生關于殘疾學生的認知。目前普校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與特殊學生處于割裂的狀態,視障大學生大多數是從封閉管理的特殊教育學校過度到開放的大學校園,面對未知的生活學習環境,陌生的交流方式、出行路線、生活方式,會存在許多問題,面對新的環境的挑戰,易產生心理問題。在這樣的關鍵過渡時期,通過共上一節課、共同組織一次迎新晚會等形式,幫助視障學生走進正常學生的課堂,展示擅長方面,拓寬交友范圍,更好的幫助殘疾學生解決心理困境。
參考文獻:
[1]費俊峰.大學生心理健康十六講[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12—13頁
[2]張奇勇.盧家楣.情緒感染的概念與發生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3.9
(長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