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萌萌
摘 要:本文試對包頭剪紙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價值進行探究。從對包頭剪紙的緣起與發展的探究開始,分析包頭剪紙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使剪紙藝術從內蒙古細化到包頭,挖掘這一民間藝術的奧秘,了解它的過去與現在,以供進一步探究與發現。
關鍵詞:包頭;剪紙;價值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12-0086-02
包頭由村到鎮再到縣、市的建置,大約經歷了三百多年。這間接說明了作為蒙漢文化交融之后產生的包頭剪紙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所以包頭剪紙作為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
一、包頭剪紙的歷史價值
包頭剪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是其在幫助我們認識歷史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認識價值,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核心價值、價值標準。”[1]188包頭剪紙是在“走西口”的漢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相互交融之后所產生的,也是漢族農耕文明和蒙古族草原文明融合之后的一種傳統的手工技藝。所以說“包頭剪紙是一種傳統民間剪紙藝術。它是西口文化的延續,吸收了北方游牧和中原農耕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具有別樣的塞上風情。”[2]93
包頭剪紙融合了“走西口”中晉陜民間剪紙藝術的特色,這些特色中包含了遠離家鄉,希望可以平安、喜樂、富貴、吉祥和長壽,所以剪紙有寓意“四季平安”(花瓶插月季花)、“五福捧壽”(五只蝙蝠)等。還有反映以“走西口”為主題的剪紙,如:王紅川的《走西口愛情民歌十二首》。這些剪紙既讓我們深刻地了解和認識到晉陜人“走西口”這一段歷史史實,又可以彌補官方歷史的遺漏和缺失。另外還有蒙古族人展現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剪紙,例如:包頭市東河區張麗的《蒙古風情》《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達茂旗斯琴其木格的《游牧》《蒙古族頭飾》、劉靜蘭的《吉祥草原》等。更有表現蒙古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交融,結合之后產生的民俗剪紙,如薩拉齊的《蒙人騎駱駝》、麻池鎮的《十二圓鎖花》、各色的《云頭花》《喜花》等等。這些形態各異的剪紙將成為我們研究民族融合的重要歷史資料。
包頭剪紙以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存在,“有助于人們更真實更全面更接近本源地去認識已逝的歷史及文化”[3]71,包頭剪紙歷史悠久,世代傳承,主要集中在包頭市東河區。作為包頭的老城區,它在三百年前有著天然地理優勢,吸引了一大批晉陜人來包頭發展,帶有晉陜特色的剪紙和本地蒙古族剪紙相互借鑒、相互交融有了今天的包頭剪紙。包頭的這些民間剪紙既有蘊含著北方原始游牧民族圖騰崇拜意義的民間剪紙,如包頭各地都有的《動物十字紋》《拉手娃娃》、麻池鎮的《鷹》《回頭鹿》等,這些剪紙中所表現出來的圖案,有的可追溯到一萬年前的遠古時期;也有展現仰韶文化中生育崇拜圖案的剪紙,如麻池鎮剪紙《蛙》《碗里臥魚》等;還有展現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傳統民間剪紙,如包頭市區和麻池鎮等地流傳的《獅頂燈》《壺里藏花》、土右旗的《老鼠舔燈盞》、達茂旗的《龍吃魚》等,這些剪紙“不僅在藝術與圖樣上保持著原生態,其中還沉淀了民族民俗文化、倫理觀、歷史等方面的珍貴史料。”[1]20包頭民間剪紙被專家們形象地稱之為“一部活著的中西部草原文化發展的史書”,具有極高的藝術考古價值。
二、包頭剪紙的藝術價值
包頭剪紙作為傳統手工藝作品,給我們呈現了獨特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包頭的民間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郁,無不展現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包頭剪紙作為傳統手工藝作品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還是進行藝術研究、審美研究的寶貴資源。
包頭剪紙的藝術價值體現在它的認識價值上。包頭剪紙更是對日常生活和人類活動的藝術化記錄。“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掛紅燈,紅燈掛在大門外,單等五哥他上工來……”這首土右人耳熟能詳的民歌《五哥放羊》,被65歲的曹銀鳳老人做成了剪紙。用時半年多,曹銀鳳用14幅剪紙反映了民歌《五哥放羊》的全部故事內容,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完整的發生在土右旗毛岱村的愛情故事。曹銀鳳創作《五哥放羊》,完全憑著想象構思圖樣。她聽老一輩人講過去那個時代的生活是什么樣子,再結合民歌中的描述,專門在剪紙中加入了舊時的插鎖、牛鼻子鞋等物,并形象地加入了蜘蛛網、放羊鞭、羊鏟鏟等畫面,生動地給人們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場景。
事實上,在土右旗,將二人臺、民歌等內容搬上剪紙的還不只曹銀鳳一人。比如土右旗職教中心的美術教師賈振國,也以《五哥放羊》為題材創作了多幅剪紙。二人臺《走西口》《送情郎》《拜大年》《那是個誰》等都成為他創作剪紙的素材。還有九原區麻池鎮邢義忠的《新農村文化大院》等。這些將二人臺、民歌作為題材進行創作的剪紙,具有深厚的鄉土氣息和審美價值。
包頭剪紙是珍貴文化遺產、巨大的精神財富。通過包頭剪紙這一藝術作品,我們可以形象地看到當時走西口的漢民族與包頭的游牧民族融合的歷史事件、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包頭人民的生活習俗,以及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藝術創作方式、藝術特點和藝術成就。
三、包頭剪紙的科學價值
包頭剪紙中包含了豐富的文化資源,表現了包頭各個民族融合后的生產習俗、生活風貌、倫理觀念等,具有無可替代的科學研究價值。
包頭市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土右旗剪紙更顯質樸。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從事剪紙的大多為農民,他們自畫、自剪,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郁,很多剪紙藝人甚至把二人臺、民歌等題材也搬到了剪紙中,樸拙之中盡顯鄉土風情。事實上,土右旗剪紙分布區域很廣,幾乎在每一個村莊里都有會剪紙的婦女。每逢春節、二月二、端午節等重要的節日,人們都會用大紅紙剪出花鳥魚蟲、福字、喜字、傳統人物、民俗故事情節等各種內容的窗花,貼在窗戶、墻壁、家門和車上,以烘托喜慶熱鬧的氣氛。還有“東河區的民間剪紙藝術作品屬黃河流域民間原生態剪紙,作品以系列主題剪紙、炕圍花、窗花、團花、枕花、喜花、壽花、生肖、彩貼剪紙為主,這些剪紙都保留了濃郁的鄉土氣息,以民俗民風、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神話傳說為主要表現內容,并與草原文化相結合,作品呈現出別樣風情。”[2]95這些剪紙為我們提供了史料豐富和學術價值極高的資料。包頭剪紙是民間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反映生活、美化生活的功能,是社會科學研究和歷史人文研究的重要資源。
四、包頭剪紙的社會價值
剪紙作為活態的非物質文化資源是我國各民族保持對祖先的記憶和歷史延續的獨特展現,形象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包頭剪紙作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工藝也是記載各民族歷史、傳承民族精神的載體,它融民族性與大眾性于一體,是各族人民智慧和文明的結晶,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包頭剪紙中體現著民族融合、族群流動、文化交融和宗教影響的各種因素,如《獅頂燈》《壺里藏花》《猴子釣魚》《老鼠舔燈盞》《龍吃魚》等。更有表現蒙古族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相互交融的原生態民俗剪紙,如《蒙人騎駱駝》《十二圓鎖花》《云頭花》《喜花》等等。這些無不體現了民族融合、民族精神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和諧社會觀。
包頭剪紙藝術成為展示文明包頭的窗口和包頭市文化藝術的集中體現。包頭的剪紙傳承藝人較有代表性的有:張素芳、張俏佳、張麗、郭愛賢、郭孝鳳、鄭蝴蝶、施躍進、劉春梅(老)、劉春梅(小)、閆秀珍、劉靜蘭、邢貴銘、曹蘭香等等。他們的剪紙藝術作品屬黃河流域民間原生態剪紙,包頭市東河區將所有剪紙人才全部納入組織,進行統一集中管理,依托區民間藝術家協會組織加大東河區民間剪紙人才和剪紙作品的挖掘和搶救力度,建立東河區剪紙人才檔案庫。對瀕臨失傳或即將流失的剪紙藝人和剪紙作品進行有效和切實的保護,對剪紙藝人給予一定的支持,幫扶剪紙藝人開辦個人工作室。對即將失傳的剪紙作品圖樣進行調查走訪,做好繪樣留檔工作。使民間剪紙藝術從群眾自發組織、自娛自樂的松散狀態向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的良好狀態發展。同時,東河區積極為剪紙藝人搭建良好的展示、交易平臺,推動藝術創作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在保護剪紙人才和剪紙作品的基礎之上,同時使剪紙作品與市場掛鉤,為了讓包頭剪紙有長足的發展,需要在包頭剪紙的傳承方面進行保護。東河區將有計劃地在各大院校、中小學校、幼兒園廣泛開設民間剪紙興趣班,并利用社區、村鎮的文化站、文化室、文化大院開辟更多的剪紙藝術陣地,積極組織剪紙藝術人才走進學校、社區、村鎮舉辦民間剪紙培訓班,將民間剪紙藝術有序傳承,使包頭剪紙在學校和社區都得到支持、保護、傳承和發展。
近年來,東河區積極開展民間剪紙藝術挖掘、弘揚、保護。自2008年開始,全面對東河區的剪紙藝術進行了挖掘和整理,先后成立了以剪紙藝術為代表的“東河區民間藝術協會”,舉辦了“東河區民間藝術論壇”,在大力扶持和培養剪紙藝術人才的同時提供場地開設剪紙活動室,圍繞“老城東河”悠久的歷史底蘊和人文資源,結合民間剪紙打造出了具有東河特色的剪紙文化品牌。2010年,“‘包頭剪紙成功申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剪紙藝術品牌。”[2]93
包頭剪紙是包頭人民表達豐富情感、獨特思維方式的重要手段,它保留包頭人民特有的心理模式和健康的生活習俗,是一種具有教育意義的活態文化遺產。在保護、傳承包頭剪紙的過程中,宣傳包頭剪紙中美好向善的道德內容,將有助于我們和諧社會的建設。
對包頭剪紙價值的研究有利于讓現代人了解、認識到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有助于充分發揮包頭剪紙的基本價值,更有助于對包頭剪紙的保護、利用和開發,讓包頭剪紙得到更為長遠的發展。同時,將展現包頭剪紙的魅力和提高包頭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郝建平.內蒙古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張秉東,郭刑斌.張云仙剪紙[M].銀川:陽光出版社,2016.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