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鳳
(高郵市人民醫院 江蘇 高郵 225600)
微創手術在臨床治療中屬于新型治療方式,該手術方式主要在患者胸壁操作1 ~3 個1 ~3 厘米左右的小洞,將患者胸腔內情況通過微型醫用攝像機投影到顯示屏上,為醫生開展手術提供詳細及清晰的視野。為了保證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圍手術期系統護理對胸腔鏡肺腫瘤切除術患者具有護理價值,為患者實施系統性、全面化及科學性護理服務理念[1],本文通過研究圍手術期系統護理干預患者術后康復效果,臨床價值較高,具體內容如下。
將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間60 例胸腔鏡肺腫瘤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60 例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0 例,實驗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50~62 歲,平均年齡(51.2±4.6)歲;對照組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54 ~75 歲,平均年齡(52.3±6.1)歲,對比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納入標準:(1)患者經臨床診斷為患有肺腫瘤疾病[2];(2)患者意識正常;(3)患者自愿參與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精神疾病及語言障礙患者;(2)患者心臟、腎臟及肝臟功能受損;(3)患者不遵醫囑,并中途退出實驗。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
實驗組患者采用圍手術期系統護理,以三個月治療周期為節點,具體內容如下:
(1)由護士、醫生組成系統護理小組,了解患者肺部狀況,從而制定相應護理干預,根據患者文化水平、健康意識向患者介紹疾病健康宣教方式,同時告知患者治療期間應戒煙戒酒重要性[3],醫務人員應該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溝通,根據患者飲食習慣制定相應營養指導理念,保證患者積極配合手術。為疼痛患者提供社會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術后疼痛和癌痛患者。護士應告知患者及家屬對疼痛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這對疼痛的評估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護理人員應提供情感支持病人和他們的家屬,引導患者講述術后感受,并告知患者術后注意事項及術后疼痛感屬于正常現象,滿足患者合理需求,減少患者對疾病痛苦治療的自信心,前提護理人員應保證患者對疼痛有一定的了解,通過緩解疼痛技巧實現臨床改善患者疼痛感情況,發揮其重要意義。
(2)在患者手術前、術中及術后三個時間段進行肺功能訓練,為患者指導腹式呼吸及咳嗽方式,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加倍患者鍛煉量[4]。時刻監測患者血氧飽和度,若水平變化異常,應及時告知醫生給予針對性治療。根據胸腔式引流判斷胸腔出血量,觀察引流液量、色、性狀等變化,當出現無水柱波動時說明引流管出現阻塞情況,將會影響肺擴張,因此應重視引流管通暢性[5]。根據患者疼痛癥狀,以常規用藥知識向患者講述用藥方式,一般根據患者疼痛感采取階梯式鎮痛療法[6]。
(3)手術后,患者撤掉枕頭后保持仰臥姿勢,以低流速速度進行吸氧,并及時清除口中的痰或分泌物。將患者頭部向一邊傾斜后避免舌頭后仰或吸入嘔吐物造成氣道阻塞[5]。向患者及患者家屬指導深呼吸的重要性和易出現的并發癥情況,以獲得患者信任,并積極配合后期護理,首先讓患者進行咳嗽,咯血,深呼吸等訓練,患者呼吸時應反復練習并屏氣,在向患者胸部和腹部施加壓力,保證順利排除氣體或痰。
(4)重視患者飲食護理,應在患者麻醉結束后,給予患者少量流質性食物,可給予患者富含高蛋白、維生素的食物,應遵循少量多餐的用餐方式,保證患者身體營養均衡,補充手術治療期間丟失的營養,從而提高患者抵抗力。在患者出院后,進行相應健康知識指導,比如防止受涼、避免密集人群中、保證其充分睡眠時間,制定護理計劃等方面的護理。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治療效果、康復效果及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三個結果進行評估,顯效說明患者肺功能恢復,術后無并發癥情況發生;有效說明患者肺功能可正常使用,并發癥情況并不嚴重,無效說明患者臨床癥狀未改善,并出現多種并發癥情況;患者康復效果以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四個方面對比康復效果;生活質量評分以百分制形式進行評分,患者生活質量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狀態改善情況良好。
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對比[n(%)]
實驗組患者康復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結果對比(±s),[n(%)]

表2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結果對比(±s),[n(%)]
組別 例數 肛門排氣時間 排便時間 住院時間 不良反應發生率實驗組 30 2.61±1.03 5.14±1.12 11.36±0.26 3(10.0)對照組 30 3.26±2.14 6.89±2.34 14.15±0.78 11(36.66)t[χ2] 3.154 5.021 6.417 [8.425] P<0.05 <0.05 <0.05 <0.05
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30 56.23±10.24 85.49±1.26對照組 30 59.14±8.41 68.47±1.15 t 1.203 18.459 P>0.05 <0.05
肺腫瘤疾病屬于發病率、死亡率高的疾病,屬于腫瘤疾病之首[7],臨床診斷患者多因吸煙習慣引發其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咳嗽、痰中帶血等典型癥狀[8],患者受手術、放化療治療過程中,出現免疫力下降、感染等情況,影響患者預后效果,因此應對肺腫瘤患者實施相應臨床護理,通過對胸腔鏡肺腫瘤切除術患者實施圍手術期系統護理,實現綜合康復及舒適性的臨床護理模式,本研究結果中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康復效果優于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住院時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說明通過對胸腔鏡肺腫瘤切除術患者實施圍手術期系統護理后,將患者臨床狀況改善后,提高患者治療預后效果,同時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實現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本次實踐中主要通過心理護理、呼吸訓練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在術前、術中及術后三個時間段進行針對性肺功能訓練,保證了患者預后護理質量,同時改善患者肺功能。針對性心理護理有效緩解患者負面情緒,為患者提供舒適的護理模式,從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