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闖 陳小永 劉粉霞 馬秋玲 周云潔 李永偉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 河南 鄭州450000
《診斷學》作為一門西醫臨床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是中醫院校學生必須掌握的西醫理論和實踐知識體系的一部分。課程安排時需理論課和實踐課相結合,西醫院校總學時約200學時(理論120學時,實踐80學時),分兩學期完成,但因中醫院校課程體系的特殊性,該課程需在一個學期內完成,課時明顯縮減,共約90學時(其中理論70學時、實驗20學時)。為完成教學任務,以往大都采用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法,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只能是被動的接受,至于學生能不能學會、學會了多少被明顯的忽略,教師只為了完成教,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學。而且傳統教學法相對應的形成性評價比較單一,僅通過考勤和課堂提問實現。顯然,這有悖于當今社會的知識-能力-素養綜合發展人才培養目標[1]。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探索出適合新時代醫學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21世紀的醫學生人才培養目標已從以往單純的知識目標轉變為知識、能力、素養綜合性目標,不僅要求其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高尚的職業道德,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為適應新世紀醫學生人才培養目標,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2]是指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自主創新能力。“以學生為本”這一教育理念是與新世紀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的,近年來該教育理念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在教學工作中逐漸推廣。我們學科教師認真查閱文獻和相關資料,充分認識了“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實質,并借鑒其他學校推廣應用經驗,提出教師教學應“以學定教”,教學活動的展開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習過程應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學習的規律性[3],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從怎么能讓學生學會、怎么能提高學生學習和創新能力出發,來確定教師教的思路、過程和方法。教師不應再像以往一樣是教學的主體,而應該以一名組織者、參與者以及評價者的身份在教學活動中起導向作用,學生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
作為新時代高校教師,理應充分認識并深刻理解“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定教,積極踐行,在教學中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1.學情分析,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信息化的時代,網絡、信息化工具已是他們生活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學生很容易接受甚至是比較喜歡利用網絡學習知識,因為他們覺得新穎、信息量大。所以近年來各種線上教學[5]應運而生,線上教學是以網絡為介質的教學方式,可以借助于移動學習平臺上傳授課視頻,學生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移動學習平臺是一種在網絡環境下借助于移動設備(電腦、手機等)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和溝通的平臺,例如微信群、qq群、慕課、網絡課程等。但是這些線上教學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對學生是否學了、有無學會、學習效果如何不能做出明確的判斷[6]。
基于此我們學科提出了基于微信平臺構建《診斷學》線上線下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建立班級微信群,課前在微信群內上傳教學課件、案例或者視頻等資料并提出需解決的問題,組織學生收看并提出解決方案,把線下課堂變成老師與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了解學生在線學習時有無疑惑、對于該疑惑做了哪些工作,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互通有無,老師在適當的時候給出點播和引導,把線下課堂交給學生,實現翻轉課堂。并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學習成效給予即時評價,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也與21世紀醫學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
2.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現高效課堂。本研究借助網絡、利用移動學習平臺學習地點和學習時間自由、靈活的特點,嘗試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線上主要是借助于微信群以微課、典型案例展示、檢體操作視頻的形式授課,線下以小組展示、相互提出問題、分組討論、查閱資料、解決問題的形式,把課堂教學交給學習的主體--學生,老師起到引導、評價作用,真正的翻轉課堂。通過該模式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知識目標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協作和創新能力。而且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線上教學不占用教學課時,增加了隱性學時,同時還可以通過移動平臺及線下翻轉課堂對學生進行考核,改革形成性考核評價體系,以考促學,最終提高教學效果,實現高效課堂。
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選定2016級中醫本科班為研究實踐對象;
(2)了解班級學情,根據學習能力、方便性等因素進行分組(每組8-10人),建立組別和班級微信群;
(3)上課前3天在班級微信群發布線下課堂內容相應的微課、教學案例、檢體操作視頻,提出需解決的問題;
(4)同學們預先組織組員進行觀看線上教學內容,針對提出的問題查閱資料、討論、發現、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需練習操作的相互進行情景模擬練習;
(5)課堂教學時隨機選取1-2組展示學習過程和成果,并提出線上學習及課下討論、操作練習發現的疑惑或者不能解決的問題,不同組別間先進行交流,仍不能解決或存疑的問題當面反饋給老師,老師與學生通過交流,指導學生查閱教材和相應的學習網站,最終由學生們分析總結,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6)根據觀察線下課堂中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參與度與貢獻性、團結協作能力、學習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等制定評價表(見表一),作為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

表一 《診斷學》理論課形成性評價表
(6)在檢體操作實踐課這一部分的學習中要求學生相互錄制彼此的檢體操作視頻并上傳班級微信群,教師根據操作的準確性和熟練性制作評價表(見表二),作為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

表二 《診斷學》體格檢查實踐形成性評價表
本研究嘗試借助移動學習平臺-微信開展《診斷學》線上線下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并根據相應的評價體系進行形成性考核,以考促學,構建高校課堂,教學效果甚好。通過教學和評價模式的改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與21世紀知識-能力-素養綜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是相符的。通過該研究探索出了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醫學生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但是中間的細節和具體實施細則需進一步優化,同時還需及時收集同學們的反饋信息進行整改,這將是我們今后工作的方向和內容,力爭經過兩個年級的實施、整改和優化,構建出完善的《診斷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