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龍 劉春霞
東營市東凱投資促進有限公司 山東 東營257091
渤海是內海,水體流動交互作用差,人們也不注意開發方式,導致了海洋環境越來越差。因此,渤海海洋環境污染治理是必要形勢,雖然國家有對渤海海洋污染規劃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變,但是仍然存在問題。基于此,需要采用多中心理論進行分析,從多角度進行。這意味著政府以及企業、社會群眾要共同參與其中,多中心理論分析需要權衡各個主體的利益關系,以相互協調共同完成渤海海洋環境污染治理。
首先,陸源污染量較大。由于渤海沿岸建設大量工業,長此以往積累下來的排放物比較多,工業排放的廢水以及生活的污水都排放到了渤海中,導致了渤海灣、萊州灣的水質污染嚴重。其次,渤海的經濟不斷增強,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不斷擴大,氮廢水排放量增加導致了水體富營養化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渤海經濟發達,養殖業也在不斷加強,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科學化理論指導,導致污水沒有經過嚴格的標準處理,渤海往來的運輸船只也比較頻繁,從而形成了赤潮的發生。例如圖1 2015—2017年渤海地區海洋水質污染狀況,這些現象都影響了渤海海洋水質,水質缺乏含氧量,大量的海洋生物種類不斷減少,因此生態平衡也遭到了破壞。

圖1 2015—2017年渤海地區海洋水質污染狀況
(一)政府權責分配不合理。渤海海洋環境污染治理主要是靠政府進行統一協調規劃,地方政府需要做到權責分配明確[1]。但是,往往在地方政府的管理下,會出現權責不清楚的狀況,在治理的過程中具體行動會受到限制。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從當地經濟利益因素考量,也導致了治理效果不是很好。渤海的管理部門較多,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職責重疊的問題。另一方面,渤海各地政府也會出現溝通不當,各自為政的現象,矛盾爭端也比較多,管理容易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
(二)海洋環境污染治理主體缺乏聯系。主體包括了政府、企業、群眾,環境污染治理問題需要三大主體的參與度。在治理的過程中,往往都是企業與群眾參與的較少,主要是由當地政府執行,政府都是以命令式進行管理,忽略了企業與群眾的參與度,缺乏一定的科學決策性,因為公眾參與度不高,治理難以達到共同性。
(一)合理劃分政府職責,建立監督機制。渤海海洋環境污染治理主體必須要依靠政府進行,具體需要政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合理劃分各部分的職責,并且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2]。政府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合理化的措施,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要將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結合,達到社會協調發展。當地政府還要配合中央政府,確定海洋環境污染的治理目標,建立統一化的機制,協調利益關系,共同解決矛盾。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對治理過程進行監測,通過資源共享可以達到簡化工作流程,提高治理效率,有效的提升各部門之間的溝通。
(二)推動海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堅持陸海統籌,渤海海洋環境污染表現在海上,根子在陸地,治理海洋污染首先要解決陸源污染,必須嚴格落實企業的環境治理主體責任,所以需要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污染企業的責任,并制定嚴格的懲處措施。另一方面,需要公開信息制度,讓企業治污的信息透明化,這樣能夠有效的監督企業治污過程。還有政府應該在保證環境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市場準入標準,為了避免市場出現混亂以及利益競爭的問題,需要合理化對市場企業進行監管,進一步的與第三方共同治理海洋環境污染。
(三)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宣傳,提升社會責任感。部分企業會為了經濟效益,忘記了社會責任感,忽略了環境治理。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必須要培訓員工的環境治理理念,提升員工的環保意識。企業需要做的是在提升利潤的前提下,打造環保企業形象,建立綠色品牌擴大市場,企業應積極的配合政府參與到海洋環境污染治理的過程中。環境污染的治理也需要公眾的參與,社會群體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政府可以通過宣傳激發公民的社會責任心,提升群眾的參與度,還可以對公民進行環保知識教育,集中群眾力量,結合三大主體共同治理渤海海洋環境污染。
總之,隨著渤海的經濟圈發展,多中心理論下海洋環境污染治理是必行的趨勢。想要真正的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制定技術路線,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技術與規劃制度的支持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分析渤海的環境區域可承載力,還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有效提出規劃海洋治理的方案。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支持,加強法律制度完善有助于科學化進行開展規劃工作,從而有效增強大眾環保法律意識。社會與經濟、環境是三者融為一體的,想要保持渤海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合理治理海洋環境污染,做到統籌兼顧注重生態環保理念,從而推進城市化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