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
目前,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正在加速形成。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特色小鎮建設作出重要批示,強調抓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大有可為,對經濟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10月8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特色小(城)鎮包括特色小鎮、小城鎮兩種形態。特色小鎮主要指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特色小城鎮是指以傳統行政區劃為單元,特色產業鮮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建制鎮。2017年12月4日,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嚴防政府債務風險、嚴控房地產化傾向、嚴格節約集約用地、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四個“嚴”要求,通過堅持創新探索、堅持因地制宜、堅持產業建鎮、堅持以人為本和堅持市場主導五大原則,扎實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
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關于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本市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若干意見》,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條件。金山區作為上海首個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的綜合試點區,一直把楓涇特色小鎮建設作為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抓手和加快打造“三區”(經濟轉型發展示范區、城鄉一體發展試點區、區域聯動發展實踐區)“五地”(新興產業的成長地、創新創業的匯聚地、宜居宜游的優選地、城市生態的滋養地、聯動發展的共贏地),全面建設“三個金山”(創業金山、宜居金山、和諧金山)的重要陣地。
楓涇特色小城鎮建設起始于2010年。金山區第五次黨代會明確,進一步優化“一城一帶一圈”城鎮體系建設布局,制定了《關于加快亭楓城鎮發展帶建設的意見》,率先啟動了全面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制定了《關于金山區加快特色小鎮建設的實施意見》,并設立了楓涇特色小鎮建設專項資金,支持楓涇特色小鎮建設。
楓涇特色小鎮建設定位于探索國際化大都市周邊的小城鎮特色發展之路;定位于探索以行政區劃為單位,具有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以建制鎮為基礎的特色小城鎮發展之路。近年來,先后創建成為“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全國百強鎮”“全國環境優美鎮”。我們擁有積淀千年的發展基礎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
一是特色文化愈發彰顯,文化品牌效益顯現
楓涇有著1500多年的歷史,是上海市首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人文底蘊深厚,歷代名人輩出,自唐代以來有歷史記載的名人達639人,其中狀元3人、進士56人、舉人122人。楓涇是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還有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顧水如的圍棋,并稱“三畫一棋”,是楓涇獨特的區域性文化現象。金山農民畫與黃酒釀造、丁蹄制作、斂痔散等民間傳統技藝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楓涇鎮被評為長三角十大古鎮,2014年入選中國最具價值文化(遺產)旅游目的地。
二是綜合經濟實力較強,產業體系特色鮮明
楓涇鎮經濟社會持續保持健康快速發展態勢,經濟總量和發展質量連續多年處于金山區領頭羊位置。“十二五”期間,楓涇鎮成為金山區首個年稅收總量突破20億元的街鎮。特色產業體系逐步形成,楓涇工業區集聚企業近500家,形成了以漢鐘精機為龍頭的關鍵基礎部件產業、以金楓酒業為龍頭的生命健康產業、以普睿瑪3D金屬打印為龍頭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以康迪電動車為龍頭的新能源與智聯網汽車產業等四大主導產業。
三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城鄉面貌持續改善
楓涇鎮地處滬浙五區(縣)十鎮(鄉)交界,是上海的“西南門戶”,鎮域面積91.66平方公里,常住居民8.7萬人。中南部有S36、G60高速公路連接浙江省東部和南方沿海城市;中部有滬杭鐵路和滬杭鐵路客運專線;北部有S32高速公路連接蘇南和安徽地區,使其門戶交通樞紐的地位和優勢得到強化和凸顯。道路建設、園林綠化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不斷健全,初步形成三所幼兒園、三所小學、三所初中、兩所高中,一家二級甲等醫院、三家敬老院和一家老年高端護理院的公共服務體系。中洪村被評為“中國農民畫村”,新義村被評為“中國故事村”。
四是宜居新鎮形態初顯,生態質量明顯提升
城鄉生態環境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楓涇鎮建成區綠化面積124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0.2%,成功創建“國家生態鎮”。二、三級污水管網建設改造全面完成,順利通過國家衛生鎮第二次復審及金山區創建上海市第二輪文明城區工作。優美的生態環境、美麗的田園風貌、如畫的江南水鄉,楓涇具備創建特色宜居小城鎮的良好條件。
“十二五”期間,楓涇鎮吸引各類投資超過80億元,完成30多項基礎類、功能類和產業類項目,為楓涇特色小城鎮新一輪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2016年10月,國家住建部、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評選出全國首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楓涇鎮是上海三個名列其中的特色小鎮之一。楓涇特色小城鎮發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站在新的歷史發展起點,在推進上海大都市郊區特色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楓涇鎮將致力于打造長三角城市群中的“旅游休閑目的地”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的“特色眾創目的地”,必將發展成為上海對接和服務長三角的新平臺,成為上海戰略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新高地。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徹鄉村振興和城鎮協調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城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布局,加快楓涇美麗特色新型小城鎮建設。以“古鎮、產業、社區、鄉村”等“四大更新”為實施路徑,努力把楓涇建設成為“經濟發展、產城融合,功能完備、服務便捷,生態宜人、和諧宜居,規模適度、城鄉一體,人文傳承、特色顯著”的江南“美麗小鎮”,承載起人們幸福的生活和工作,打造令人向往的特色小鎮。
基于楓涇特色小城鎮建設的總體目標,以及楓涇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上海國際大都市郊區的特色小鎮,我們提出了小鎮更新和眾創匯聚的發展思路。
小鎮更新是發展理念。楓涇特色小城鎮建設不搞大拆大建、不建高樓大廈,不貪大求全、不另起爐灶、不搞互相山寨,主要以現有資源稟賦為基礎,以“古鎮更新、產業更新、社區更新、鄉村更新”為內涵,推動實現存量資源的改造改善、轉型升級、功能完善和環境優化,從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眾創匯聚是發展特色。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號角下,在上海建設令人向往的卓越全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背景下,我們提出“眾創+小鎮”的特色發展之路,充分利用上海大都市科創資源的集聚和輻射效應,融合“科創、文創、農創”眾創于一體,為創業者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楓涇特色小城鎮在“眾創匯聚”上,著力打造“產、學、研、創、孵、投”大平臺,不斷激發小鎮創新創業活力,把楓涇打造成上海創意的后花園,融合長三角發展的新天地。
楓涇特色小城鎮建設既是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區位環境、人文歷史、產業集聚等要素以實現自我發展的過程,也是匯聚各方發展資源、導入各類要素資源的過程。所以,楓涇特色小城鎮建設在尊重現有的鄉村歷史風貌和鄉村肌理、不盲目拆老街區,保持宜居尺度和宜人空間、不盲目蓋高樓,傳承傳統文化和小鎮精神、不盲目搬襲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以量身定制和聯動發展為基本原則,全面實施“三個三”的發展布局,實現“三大提升”目標。
一是實施“三創融合”,提升發展能級。即以平臺建設為抓手,實施“科創、文創、農創”三創融合發展
科創的布局。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四智科創(智造產業、智創平臺、智能農業、智慧城市)發展路徑,以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強化功能性平臺建設,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化運營”的要求,推動“產學研創孵投”科技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營造良好科技創新氛圍,推動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2015年6月,打造上海臨港·楓涇科創小鎮,搭建創新創業要素集聚的功能性平臺,被科技部評定為“國家級眾創空間”,又入選科技部首批星創天地備案名單,并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交流孵化器管理體系,目前已建有6個創客村。同時,楓涇擁有12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產業基礎較為完善,能為創業者提供一條龍服務。
農創的布局。搭建“長三角農創路演中心”平臺,創新農業科技推廣的方式方法,通過市場化機制、企業化運作,以路演為粘合劑,打通農業科研院所的技術供給側與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需求側兩端。至今陸續舉行了30場路演活動,農創路演模式得到中國政府網國務院APP、《農民日報》、《解放日報》等主流媒體報道。2017年5月,作為代表全國鄉鎮的兩家交流單位之一,在“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大會”上作了題為《以路演為平臺,釋放農業科技新動能》的發言。
文創的布局。楓涇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我們注重深耕于楓涇的本土文化,文創基礎扎實穩固。農民畫文化以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為表現形式,金山農民畫蜚聲海內外,被譽為“東方畢加索”,我們將通過中國農民畫村建設,匯聚全國農民畫家在此創作,傳承并弘揚中國傳統民間繪畫藝術。非遺文化小鎮立足非遺文化傳承和發揚,匯聚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非遺文化展示、保護、傳承、交易和體驗平臺。工匠精神提倡精雕細琢、精益求精,通過推選楓涇鎮“十大小鎮大師”,弘揚工匠文化,著力打造楓涇的能工巧匠,培育了6名上海市工匠(程美華手工絲毯藝術、李林根手工修復字畫、曹秀文農民畫藝術、馮忠耀差別化新材料、毛嚴根黃酒釀造技術、俞劍燊(shēn)釀酒技術革新)。吳越文化演藝是指正在建設中長三角路演中心的“演藝中心”。
二是實現“三區聯動”,提升發展規模。即實現“核心區、拓展區、延展區”聯動發展
根據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的原則,楓涇特色小鎮建設立足于產業轉型、功能升級、文化傳承,確定了“核心區(含古鎮區1平方公里、新鎮區2平方公里、產業功能區2平方公里)、拓展區(產業轉型區10平方公里)、延展區(鄉村更新區47平方公里)”的梯次開發路徑。
特色小鎮是承載產業發展背景下的小鎮建設。這類特色小鎮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是指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要素,是以“單個主導產業+小鎮”的“+小鎮”模式,是建制鎮下單個“點”上的發展模式,以點來帶動建制鎮的發展。特色小城鎮是完善城鎮發展背景下的小城鎮建設。這類特色小鎮是指以傳統行政區劃為單元,特色產業鮮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建制鎮。這類特色小鎮可以在建制范圍內由若干個塊狀經濟區域組成。比如,楓涇鎮是擁有91.66平方公里的建制鎮,我們正在努力打造分布于三大區域的若干個基于產業為核心的非建制鎮的塊狀功能區,是以若干個“小鎮+特色功能區”所組成的“小鎮+”模式。
三是實行“三大合作”,提升發展質效。即楓涇鎮特色小城鎮建設內容涵蓋領域廣、專業性強,必須依托綜合能力強、專業程度高的大企業、大集團合作開發
在創新創業、產業轉型發展上,我們與上海臨港集團合作,成立“上海臨港金山新興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億元,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能級。進一步加大臨港金山參與楓涇產業開發和功能性平臺運營建設力度,探索實施存量廠房二次開發。
在古鎮保護與開發上,聯手上海建工集團,合作成立了注冊資本為1億元的上海建工金山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圍繞打造沿G60科技創新走廊項目,合作首發項目長三角路演中心將于2019年正式啟動運營。同時,以“眾創+小鎮”為核心,實現人文與科技的融合、古代與現代的交匯,凸顯古鎮管理社區化、古鎮環境園林化,進一步彰顯人文空間、融入眾創空間,促進休閑旅游、全域旅游發展,著力把楓涇古鎮建設成為江南人文特色古鎮。
在長三角聯動發展上,我們與上海張江管委會合作,加快推進張江長三角科技城項目,扎實推動金山楓涇、平湖新埭兩地產業規劃融合發展。同時,通過明確產業定位和功能布局,進一步用足用好張江高新區的品牌、政策、信息、服務等多重優勢,推動長三角科技城實現重大項目落地,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第一,注重傳承人文,推進古鎮更新,著力打造宜居宜游的優選地
推動古鎮更新,打造人文空間和眾創空間。充分挖掘楓涇古鎮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推動“兩個轉變”,即融合古鎮人文特色,推動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融合古鎮游和鄉村游,推動古鎮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不斷激發楓涇古鎮活力,不斷增強楓涇古鎮魅力。
實施重點:一是提升古鎮人文內涵,推進丁聰美術館建館、漫創+古街文創區域建設、黃酒文化古街建設、沉浸式演出《吳越春秋》、名街古巷八大望族重現、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十大名人雕像群等項目。二是優化古鎮整體環境,推進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古鎮保護區水質凈化工程、古鎮核心區穿衣戴帽工程建設等項目。三是加強古鎮功能配套,推進楓溪花街項目建設、“楓涇一號”文化創意園開發建設,以及把古鎮核心區企事業單位進行整體搬遷、騰出空間發展民宿等項目。
第二,注重轉型升級,推進產業更新,著力打造新興產業的成長地
推動產業更新,注重平臺建設與融合發展。集聚創業創新“雙創”要素,堅持“兩個驅動”,即驅動盤活閑置存量資源,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大低效用地管理力度;驅動創新創業要素集聚,推動打造新型招商與服務企業功能性平臺。
實施重點:一是繼續打造創新創業要素完備的功能性平臺,推進長三角路演中心建設、資訊中心建設、市郊存量資產交易公共服務平臺搭建等項目。二是繼續激發與張江、臨港的合作潛能,推進星星聯合眾創園建設、智能制造園開發建設等項目。三是繼續加大重點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
第三,注重功能改善,推進社區更新,著力打造聯動發展的共贏地
推動社區更新,改善環境面貌和“鄰里”關系。完善基礎性、功能性項目建設,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能級。圍繞城市建設重心和資源配置向郊區傾斜,承接好中心區域功能疏解。立足和服務長三角,打開“兩個扇面”,即在楓涇自身區域,繼續完善基礎性、功能性項目建設,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能級;在楓涇周邊區域,倡導基礎共建、功能共享,加強與毗鄰地區聯動發展。
實施重點:一是持續提升公共服務能級,推動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金山分院建設、桃源幼兒園建設、眾仁護理院二期工程建設、新鎮區商業綜合體引進、上海國際應用科技大學籌建等項目。二是繼續打造滬浙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示范點,推動產業發展、旅游開發、交通網絡、社會治理、生態保護“五個一體化”發展,從“雞犬不相聞”轉變為“睦鄰友好”,打造“睦鄰社區”。三是不斷聚焦車站小鎮建設,促進區域發展轉型、環境優化和形象提升,以國際主題樂園落戶為契機,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新“引擎”。
第四,注重環境優化,推進鄉村更新,著力打造城市生態的承載地
推動鄉村更新,促進鄉村振興和產業融合。以“十個一”美麗鄉村示范點工程(“十個一”即:一條路、一條河、一個門頭、一個宅基示范點、一個模范家庭、一支文化活動隊伍、一部村規民約、一個公共活動場所、一套環境整潔機制、一個鄉村旅游點)為抓手,打造一批基礎建設和環境治理示范點和綜合示范村,構建“兩個平臺”,即構建農創路演平臺,形成農業科技供需對接互動;構建眾創入鄉平臺,探索建設“眾創”田園綜合體,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完善以楓涇農業農村生態為基礎的“美麗小鎮、美麗田園、美麗家園”體系。
實施重點:一是以建設新義村田園綜合體為核心,擴大以點帶面的美麗鄉村建設效應,打造東北部韓塢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歷史文化游、東南部下坊村“下坊渡”茶園生態休閑游、西南部團新村“潮泥灘”集市游、西北部中洪村“中國農民畫村”觀光游。二是做好做深“農業+”的概念,努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索聯合社會資本一起打造以“故事水鄉”“眾創入鄉”為主線的新義村田園綜合體。三是充分挖掘良好自然資源和深厚文化內涵,開展韓家塢歷史文化村核心保護區風貌整治。四是促進旅游與農業的優勢互補,形成以旅助農、以農助游的共同發展格局,逐步完善阿林果蔬、新義農莊、舒頤農莊、開太魚垂釣園、荷風嬉魚等5個農業旅游項目建設。
古人曰:“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楓涇特色小鎮建設的大幕已經拉開,我們將繼續乘勢而上、順勢而為,為努力打造“上海版”的特色小鎮,振奮精神、求真務實、迎難而進,將藍圖化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