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衛東
現代畜牧業是都市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環節。上海畜牧獸醫工作要適應新形勢、適應新情況,緊緊圍繞“優供給、強安全、保生態、促發展”的總體目標,堅持問題導向,通過重點突出兩個重點、抓住兩個源頭、提升兩個終端、管好兩種動物和暢通兩個結癥來補短板、破瓶頸、上水平,堅持高質量發展畜牧業。
一是堅持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原則和統籌布局融合聯動的思路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在本市域內構建起種養業相互依存的生態農業循環模式。對新建養殖場,可打破行業界限,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以產業聯合體甚至田園綜合體的形式申報建設項目,實現畜牧業向種植業乃至文旅產業的跨界發展、融合發展。二是根據《上海市養殖業布局規劃》和本市農業“三區”劃定情況,以種養結合、畜田匹配為原則,在六個涉牧區合理布局畜禽規模養殖場。首先選強經營主體,要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遴選出那些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經驗豐富、理念超前、規劃長遠的企業作為建設主體,有意向、有實力打造旗艦標桿,興旺畜牧產業。其次選好規模門檻,規模化是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要注重發揮規模效益,把“三個5”作為主要畜禽品種規模養殖的起步線,即蛋雞存欄50萬羽,生豬出欄5萬頭,奶牛存欄5千頭。還要選高建設標準,以防疫制度化、裝備設施化、管理智能化、糞尿資源化、環境園林化為指標、信息管理系統等軟硬件設施,建設領先國內、接軌國際的美麗生態牧場,高標準提升畜牧產業能級。
非洲豬瘟防控既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攻堅戰,又是一場需要常抓不懈的持久戰。一是要守住三道防線,即海關、市境、場界,防止外疫傳入,保一方凈土。二是要保住三種豬場,即種豬場、地方豬種保種場、規模化養豬場,是我們嚴防死守的重點保護對象。三是要看住三個環節,即養殖環節、屠宰環節、流通環節,確保環環相扣,不掉鏈子。四是要落實三項措施,即消毒、檢疫、排查,把病毒消滅于無形,把疫情消滅于萌芽。五是要管住三大傳播載體,即人流、車流、物流,有效切斷疫病傳播途徑。六是要嚴查三大隱患,即飼喂泔水、私屠濫宰、違規引種,避免“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同時要防止生豬散戶回潮,生豬散養戶的生物安全意識和生物防護條件相對較差,容易成為非洲豬瘟病毒的“擴增器”、疫情擴散的“接力棒”、襲擊規模化豬場的“跳板”。另外探索開展非洲豬瘟區域凈化。上海生豬養殖密度小,養殖規模化程度高,動物疫病防控和監管體系比較完善,并且在崇明基本實現了奶牛結核病和布氏桿菌病的區域凈化,有可參照的凈化模式,綜合借鑒非洲豬瘟成功凈化國家的經驗,嘗試從非洲豬瘟凈化場創建開始,以點帶面,在全市實現非洲豬瘟區域凈化。
此次非洲豬瘟疫情之嚴峻前所未見,對生豬及相關產業的沖擊前所未有,要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1.規范執行禁養政策。2019年,上海生豬出欄量117萬頭,比2015年的269萬頭下降56.5%,比上海市養殖業布局規劃目標190萬頭低了約38%。要嚴格執行國務院有關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的總體部署,以及生態環境部和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規范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和管理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的通知》的要求,防止借環保之名搞一禁了之。對確需關停搬遷的生豬養殖場,要給予必要的過渡期,并幫助安排養殖用地,支持異地重建。對符合環保和規劃要求的生豬養殖建設項目,要加快審批。
2.完善用地政策。依據自然資源部的最新規定,對生豬養殖用地使用一般耕地作為養殖用途無需耕地占補平衡,取消附屬設施用地15畝上限規定。考慮到生產生態相容共贏,我們建議將生豬養殖必須的糞便、污水等廢棄物收集、存儲、處理等環保設施用地,由附屬設施用地調整為生產設施用地,或者將生豬養殖附屬設施用地規模控制,由占項目用地規模7%以內提高到10%以內,以提高糞污處理和利用能力。據了解,廣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多個省份在用地政策上均有突破創新,紛紛支持樓房養豬并取得成功。考慮到上海寸土寸金,以及生豬產業提檔升級的需要,可借鑒兄弟省市經驗,加快研究制定樓房養豬用地政策,在符合環保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
3.持續保持財政支持力度。要繼續統籌都市現代農業發展項目、農業生態和農產品安全等涉農專項資金用于畜牧產業,妥善解決畜牧業轉型升級中遇到生產、生態難題,持續改善畜牧業基礎設施條件。要進一步完善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補助政策和病死生豬無害化處理補貼政策,確保財政資金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必要投入。研究制定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豬價大幅下落對養殖戶帶來的損失。
民以食為天,畜以料為先。健康畜禽、優質產品、生態友好首先要從源頭抓起,從投入品抓起。一是強化市場準入,依法對飼料、獸藥生產經營企業加強審批和監管。二是督導養殖企業嚴禁使用違禁藥物,倡導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并嚴格執行休藥期,減量使用無機微量元素(重金屬),鼓勵使用益生菌、酶制劑等綠色高效的投入品。三是推廣飼料科學配方(低蛋白日糧配方)和精準飼喂,提高吸收率,降低臭氣濃度,降低氨排放。
畜禽種源是畜牧產業的基礎,是畜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處將積極配合種業處做好相關工作。一是保護好、開發好8個地方畜禽品種。二是繼續支持祥欣、光明等國家級種豬場、種奶牛場的品種改良和培育。三是繼續支持申鴻山雞等新品種的繁育推廣。
以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質量、高效益為目標,不斷優化本市畜產品的結構和品質。要以“綠色、新鮮、獨特、品牌”為賣點,重點發展綠色豬肉、無抗豬肉、巴氏鮮奶、特色土種等質量高、風味好、需求旺、附加值高、可替代性低的畜產品,持續打造“愛森豬肉”“松林豬肉”“明珠湖豬肉”“光明牛奶”等知名品牌,推動畜牧業增長方式進一步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推動畜禽產品交易模式由線下向線上線下結合轉變,避免同臺同質競爭和低端低價競爭,解決好市民選購和農民增收的問題。
堅持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原則和統籌布局融合聯動的思路妥善解決畜禽養殖廢棄物。要以糞尿還田肥料化利用為主要途徑,通過協調農牧對接、建設有機肥廠、鋪設還田管網等措施,在種養業間“牽線搭橋”“舒經活血”,實現糞尿資源化、化肥減量化、產品綠色化。
通過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整合一批,引導各區合理調整生豬生產布局,適度擴大生豬生產規模,扭轉生豬產能過度下降的趨勢。同時,適當發展禽類養殖,引導肉雞、禽蛋等替代性消費。督導各區沒正當理由,不得采取停辦農用地備案、停發排污許可證等措施,迫使養殖場關場停產,對已經批復的養殖場建設項目,要協助項目建設單位辦理相關手續,爭取早開工、早竣工、早投產。強化生豬生產形勢研判分析,鼓勵和引導生豬養殖場在加強生物安全防范的前提下積極增養補欄,適時補充優質后備母豬,提高母豬繁殖率和仔豬成活率,穩定提升現有生豬產能。
針對當前本市犬只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是進一步優化增加狂犬病免疫點布局。充分考慮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對犬只狂犬病免疫的不同需求,合理利用好寵物診療機構和動物疫控機構兩種資源,靈活使用好定點常態免疫和上門集中免疫的模式,科學把握好狂犬病免疫點的準入門檻。二是進一步規范狂犬病免疫點的免疫行為。要確保免疫點設施齊備、免疫人員專業資質、免疫信息準確無誤、免疫效果達到要求。對部分幼犬在免疫時難以確認品種的,將發放有效期為6個月的臨時免疫證明。三是進一步加強對狂犬病免疫點的監管。制定好犬只狂犬病年度強制免疫和監測流調的方案,持續完善狂犬病免疫點的設置標準、考核方案和免疫操作規程。將動物診療機構的量化評級結果與狂犬病免疫點的監管有機結合起來。強化對狂犬病免疫點疫苗管理、檔案記錄、獸醫資質、免疫出證等情況的督查,加強對不具備狂犬病免疫資質的動物診療機構、寵物用品商店、寵物美容商店等的檢查和整治。四是進一步探索創新狂犬病防控機制。配合公安部門開展養犬管理條例的修訂。倡導借鑒松江模式,將農村犬狂犬病疫苗費、免疫注射費和人員防護費用等納入財政預算,提高農村犬狂犬病免疫率。推廣嘉定狂犬病免疫示范村工作模式,形成多管齊下,齊抓共管的局面。支持各狂犬病免疫點參照犬只狂犬病免疫要求,對貓開展狂犬病免疫,發放管理部門統一監制的免疫證明。
目前,本市畜牧業發展現狀是兩頭熱,中間冷,即市級部門有政策、有資金,基層單位有熱情、有技術,但區、鎮級部門仍嫌麻煩。上海到底養多少、養在哪、怎么養,是重要問題,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地方政府到底要不要養,想不想養。民以食為天,豬糧安天下。雖然畜牧業不是上海的主導產業,但保持一定的自給率,可以在重大的自然災害、動物疫情、賽事活動前,留有應對空間和選擇余地。同時,適度發展畜牧業對化肥減量、土壤改良,對保持上海地力永續、生生不息具有積極作用。而且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保供穩價是國家的要求,我們應該不折不扣地完成。職責所在,使命使然,應該孜孜不倦地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呼吁,盡早改變這種狀況。
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對畜牧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一些政策跟不上,關鍵技術拖后腿,制約了產業發展。接下來要通過政策優化和科技投入,重點解決:一是在畜禽糞尿處理利用上,繼續降投入和運行成本提效率。二是把養殖場異味濃度盡可能地降到20(無量綱)以下,并降低氨排放,同時協調環保部門優化檢測標準。三是盡快協調落實養殖用地,調整設施農用地比例,探索樓房養豬用地政策。四是研究更好地預防和控制養豬業的“頭號殺手”非洲豬瘟。五是通過制定科學的標準和規范,實現綠色產品和無抗產品批量化生產,滿足市場需求,提升企業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