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 條
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第三次審議后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修正案重點圍繞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土地二輪承包到期后繼續延長,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維護進城務工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益,保護婦女土地權益等重大問題作了修改,已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把被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及實踐中的成功經驗轉化為國家法律規范,是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法律制度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穩定和完善適合國情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是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法律制度的基本出發點。
新修改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增加了一條:“承包方承包土地后,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自己經營,也可以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其承包地的土地經營權,由他人經營。”這一條款將經營權從承包經營權中分置出來,原有的所有權、承包經營權“兩權”變為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確立了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制度。“三權分置”使承包的農戶承包土地以后,不僅可以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轉讓承包地,還可以向外部受讓人流轉承包地,而且流轉以后,要使受讓人獲得權利保障。
關于承包期的延長,新修改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提出,前款規定的耕地承包期屆滿后再延長三十年。同時,考慮到土地承包關系除了耕地還包括草地和林地,新法明確,草地、林地承包期屆滿后依照前款規定相應延長。
農村土地承包法修改后新增加的土地經營權,是“三權分置”中的第三個權利。也就是說,新設了一個土地經營權制度。新法對于土地經營權的概念、流轉方式、融資擔保等均作出了規定。新法明確,經承包方同意,受讓方可以依法投資改良土壤,建設農業生產附屬、配套設施,并按照合同約定對其投資部分獲得合理補償。經承包方書面同意,并向本集體經濟組織備案,受讓方可以再流轉土地經營權。承包方可以用承包地的土地經營權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并向發包方備案。受讓方通過流轉取得的土地經營權,經承包方書面同意并向發包方備案,可以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工商企業下鄉租地也是事關經營權的重點內容。新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防范制度。
新法明確,國家保護進城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農戶進城落戶的條件。承包期內,承包農戶進城落戶的,引導支持其按照自愿有償原則依法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將承包地交回發包方,也可以鼓勵其流轉土地經營權。對比之前的規定,新法刪除了“特定情況下要求進城農戶交回承包地、不交回就收回”的規定。
盡管原有法律已對農村婦女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予以保障,但現實中仍然存在著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現象,尤其表現在部分外嫁女難以獲得承包地的問題。對于外嫁女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新修改的農村土地承包法作了充分保障。婦女結婚,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能收回其原承包地,婦女離婚、喪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也不能收回承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