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婷婷 杜德明/江蘇省農業農村廳

近年來,江蘇省把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銜接水平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以促進小農戶分化轉型為主線,大力引導小農戶差異化發展,在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方面挖掘潛力,并在集體權益不弱化的前提下,推動社會化服務供給、惠農政策向小農戶傾斜,積極構建支持小農戶對接現代農業的體制機制,著力提高小農戶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參與度、分享度、滿意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共同分享農村改革發展成果。
小農經營作為江蘇比較普遍的農耕方式,并沒有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而發生變化,現階段廣大農村一家一戶的生產生活習慣沒有根本改變,戶均10畝以下的分散經營比重大,戶均經營面積不足4畝。隨著青壯年外出就學、轉移就業,小農戶家庭勞動力配置維系了“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模式,從事農業生產以沒有市場機會的農村留守老人和婦女構成的“3860部隊”為主。據統計,目前江蘇農業勞動力平均年齡57歲,其中60歲以上占比57.6%,兼業農民總數超過60%,普遍進行小規模分散經營。在資本下鄉、土地流轉的趨勢下,缺乏組織性、缺乏要素供給的小農戶的生產空間被擠壓,不少地區出現“既當地主又當長工”的小農戶。不是所有小農戶都通過農業生產來致富,但農業生產是其收入的基本保障,也是其就業的基本補充。
避免農村內部貧富差距拉大。隨著各項惠農政策的有效實施,城鄉收入比在逐年縮小,但因為工商資本的市場化逐利本性和運行邏輯,以及政策扶持受益對象多為大戶,有些地區農村內部的發展不平衡有逐漸擴大趨勢。對小農戶的再造升級不僅為他們提供價值實現的載體,還能減少貧富差距,這也是農業領域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應盡之責。
有助于農村穩定和諧。小農戶自給自足的模式為長久以來的農村穩定作出了貢獻,但發展的局限性使大多數小農戶經不起生產風險。引導小農戶分化轉型,提升小農家庭經營競爭力和生命力,支持他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改善自己的生活,對農村經濟與社會穩定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減少阻礙綠色農業發展的因素。部分小農戶生態環境意識淡薄,在生產上更多考慮收入的增加、生產的便捷。農業綠色發展所需要的技術、資金、人才等,對小農戶來說依然門檻較高。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讓農業綠色發展融入農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可以帶動小農戶進入綠色農業大循環圈。
差異化培育發展。江蘇根據各地小農的發展情況,主要有三種轉型方式:一是由“小”漸“強”型。對有一定的原始積累和農業經營意愿的小農戶,引導其通過土地流轉、開展創新創業等形式,創辦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轉入現代高效種養業。二是抱團發展型。培育發展一批彼此間合作或聯合的農戶,引導小農戶參加和領辦農民合作社,支持農民合作社通過開展統一服務促進小農戶應用先進品種技術,通過代儲代銷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抱團轉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三是產業帶動型。培育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帶動下的農戶,支持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引導推動農業龍頭企業與小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關系,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方式,帶動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這三種形式可以獨立運行也可并駕齊驅。
產業鏈功能拓展。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排擠了進行多樣化經營的小農戶,這使多功能的小規模經營所具有的多樣化優勢逐漸喪失。種植兼養殖的小農戶,不僅能滿足自家需求,還可為區域農產品市場提供豐富的農產品。在區域農產品多樣化方面挖掘小農生產經營空間,構建小型區域農產品市場,在滿足市場上農產品多樣性同時,讓小農戶直接獲得銷售環節收益。立足小農戶生產的特點和需要,統籌兼顧制定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為小農戶參與一二三產業融合和拓展農業功能留出空間。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富民,強化農業產業對脫貧攻堅的基礎作用,帶動更多低收入農戶分享產業發展成果。
適度規模經營主導。針對小農戶生產經營面臨的土地細碎化、科技應用水平低、務農效益低等問題,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小農戶生產經營適度規模水平。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規范土地流轉、經營權入股、互換并地等行為,提升農村土地等資源要素的供給水平,為小農戶擴大生產規模、發展土地集中型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社會化服務供給擴面提質。耕種細碎化土地的小農很難在市場上獲得農業機械服務,社會服務體系的主要服務對象轉向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農業科技體系,把小農戶納入到農業鄉土人才特長挖掘計劃,鼓勵農技人員深入小農戶開展服務,指導科技示范戶結對幫扶小農戶,引導小農戶采用安全、綠色、高效的種養技術。以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試點、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健全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水平,為小農戶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環節的社會化服務。
集體權益不弱化。完善農村產權體系,嚴格保護小農戶對承包土地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深化農村社區股份合作改革,賦予小農戶“股東”身份,確保小農戶的各類資產具備保值增值功能。提高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覆蓋程度,賦予小農戶交易主體資格。認真執行并大力宣傳《江蘇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加快提升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化、民主化、信息化水平,確保小農戶的集體權益不被弱化。
惠農政策補短板。把小農戶作為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重點服務群體,加快提高小農戶農業生產經營能力。依托縣級農廣校,采取送教下鄉、半農半讀形式,開展農民中等學歷教育。積極鼓勵、推廣定向委托培養進行全日制大中專農科學歷教育。在農業生產環節鼓勵普惠制政策,推動財政、金融、信貸、保險等支農政策更多惠及有志于從事農業生產、具有農業情懷的小農戶。同時,將帶動一定數量小農戶作為新型經營主體申報各級財政支農項目必要條件,補齊小農戶在人才、技術、資金、設備等方面的短板,實現節本增效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