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斌 唐禮林 柏鈺鈴/江蘇省寶應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十三五”以來,寶應縣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目標,大力推進現代高效農業,全面落實各項惠農和幫扶政策,全縣農業生產、農民收入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農民增收的基本思路是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良機,以深化市場化改革為前提基礎,以有效發揮政府作用為重要保障,大幅強化政府對農民增收的傾斜性支持力度。
重塑農村的吸引力和活力。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農村留住人才的基本條件。寶應縣通過“一事一議”獎補項目,共計鋪設道路267.18公里,惠及全縣14個鎮(區),將原有的土路鋪設成水泥路,改變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狀況,并通過美麗鄉村、田園鄉村、康居鄉村、優美鄉村以及公共維護服務等建設,將破損的道路重新修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完善,原本雜亂無序的狀況得到改善。二是吸引能人志士返鄉回流。寶應縣正在積極嘗試以激勵約束機制鼓勵更多公務人員回到農村老家掛職任職,積極打造服務平臺,依托安宜鎮、開發區等發展集聚區和優勢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督促人社部門組建農村就業服務平臺,打造一批標準高、服務優、作用強的公共服務平臺,培養引進專業服務管理人才,鼓勵更多有為青年加入農村黨組織建設中,吸引更多能人回鄉發展,從而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目前,寶應縣計劃在全縣256個村(居)掛牌設立“創業指導站”和“職業指導工作室”。
強化農民自我創業增收功能。針對存在的文化素質低、科技素質和觀念落后、職業技能差、產業結構不合理、經營方式和勞動力結構單一的問題,因地制宜,制定相關法規和制度,努力做好農民增收工作,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一是創新培訓模式。采取“以需定培和以培供需相結合”的做法,做到農村勞動力需要學會哪些技能和知識 ,或者什么樣的職業和技術需要哪些方面的農村勞動力,就設置什么樣的專業,就發什么樣的專業技能證書。二是加大培訓經費投入。縣級財政可安排專門用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資金。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求, 組織利用好各種職業學校、就業培訓中心、中介服務培訓機構、用人單位開展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 并由農民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和培訓時間, 以提高培訓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訓效果, 改變目前農村勞務人才培訓不足的狀況, 為農民運用科技增收提供較高素質的技術人才支持。

寶應縣射陽湖鎮荷園 姜 華/攝
突出“志智雙扶”精準扶貧。一是做好扶貧宣傳。利用電視臺、報紙、微信等公共媒體,開展典型宣傳活動,引導和激勵低收入農戶重拾信心、激發斗志、提升能力,變“政府要我脫貧、要我奔小康”到“我要脫貧、我要奔小康”。二是做好教育扶貧。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寶應縣財政計劃安排扶持資金400萬元,對有創業意愿、有創業項目的低收入農戶提供貸款、貼息,鼓勵支持低收入農戶發展高效農業、農產品加工流通、農村淘寶及其他服務產業項目,同時寶應縣委農工辦積極與相關部門、企業聯系,采集一批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特殊對象戶勞動力就近穩定就業,開展針對性培訓,幫助勞動能力弱的對象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充分依靠農民的內生動力,調動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寶應縣扶貧辦與縣教育局共同擬定低收入農戶學雜費減免實施細則,全額免除低收入農戶子女學前至高中階段學雜等費用,對因學致貧的農戶,加大教育扶持力度,阻斷貧困家庭代際相傳。三是全面推行“三保五助”。寶應縣進一步加強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因戶施策,制定出臺以“三保五助”為核心內容的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實施方案,圍繞“保基本生活、保危房改造、保基本醫療、助貧困勞動力就業、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助創業意愿實現、助鞏固脫貧成果、助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等重點領域、重要環節,有力、有序組織開展扶貧開發工作。
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一是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堅持依靠市場主體、圍繞市場需求發展生產,立足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不斷發揮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實現差別化、品牌化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二是堅持以特色產業為基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要夯實產業基礎,拓展農業多重功能,充分挖掘農業農村資源的價值優勢,確定適宜的發展模式,發揮寶應縣“四水”特色、培育特色產業群,結合寶應縣有利環境,依托較成熟的產業帶動周邊企業、農莊、生態園等同步發展,圍繞“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的現代農業理念,聯合財政局、人社局、農機局等部門聯動從人財物各方面給予支持,加強探索,大力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使其更加成熟和完善。三是堅持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增強數字化思維,用好信息化手段。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推進信息技術與生產、加工、流通、管理、服務和消費各環節融合與應用,發展農產品網上銷售、訂單農業等業務,完善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奠定堅實的信息化基礎。
著力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一是健全完善土地流轉制度。解決農村二輪土地承包全面到位、村組織出面負責和解決土地流轉和土地流轉不規范問題,明確農民土地財產權利,嚴禁行政違法調整。貫徹好農村土地二輪承包到期后再延長的實質,確認生的不增、死的不減原則,不再搞重新分配。二是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盡快研究制定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改革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重點環節等。加強對改革后建立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支持,實行“多予少取”,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更大的支持。股權設置后,采取“量化到人,固化到戶”的管理模式,以戶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出具股權證書,作為其占有集體資產股份、參與決策管理、享有收益的有效憑證。三是規范農村產權交易行為。根據土地流轉必須規范化、程序化要求, 制定相關法規,做到有法可依。管理工作堅持公開、公正、透明、依法監管原則。土地轉讓收益,不論農民選擇何種發展道路,產權都應明確落實到人,切實保障農民的財產權益,以利農民增收。四是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政府在繼續穩定增加支農信貸資金扶持農村金融機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把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經營組織性質,定位于向農村社區服務的地方性金融企業發展,繼續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在農民土地產權明晰的基礎上實行農民房產抵押,探索動產抵押、權益質押等多種擔保形式,進一步提供寬松、優惠的貸款條件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拓寬信貸資金支農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