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德惠
鼠年春節前夕,上海一位退休工程師在越洋電話告訴僑居海外的兒子:“你在異國他鄉工作忙,不要為我過生日請假回國了……”話音未落,他的好朋友肖華等人手捧大蛋糕和鮮花、禮品,敲響了他的家門。他的老伴喊道:“你的讀書會的朋友來啦,特地來祝賀你八十大壽啦……”歡聲笑語,和諧互動。
上世紀末,幾位喜歡讀書看報的退休職工在上海一家社區圖書館邂逅,有人談起子女僑居海外,退休在家獨居,備感寂寞,如果大家時常相聚交流讀書體會,聊聊家常,就能讓生活豐富多彩。此議得到了甘泉路街道人士大力支持,他們免費提供場地,正式成立一個“僑友”讀書會。
讀書會,以旅居海外炎黃子孫在滬的僑胞僑眷為對象,以讀書活動為主線,采取“讀與用結合”方式,走出家門、走出上海、走出國門,去領略神州風貌和異邦風情,立足本土相聚休閑,領悟人生真諦。
上海市延長西路的子長小區1986年建成,在1993年上海市首批命名的10個文明小區之一。如今,生活在此的工農兵學商各界人士都有。鄰里之間有些退休職工的子女旅居國外,留守的僑友們涌動讀書熱潮,時常聚會。2004年,子長小區“十八相送”讀書會正式成立。主題:“十八相送,溫暖大家”。會員表示:“越劇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臺,送的是同窗情和愛情;現在讀書會送的是好書情、僑友情和親人情。”
每一個月的十八日,是僑友讀書會活動之日,風雨無阻,寒暑無間,至今已十幾載春秋了。
肖華是上海市普陀區甘泉社區僑聯分會副主席,也是讀書會的積極分子。她和老伴是轉業軍人,定居申城48載春秋,已從“新上海人”成了“老上海人”。記得當初女兒出國惜別之時,坦言:“海外梁園雖好,非久戀之家……我們游子的心,始終同母親和祖國父老鄉親在一起。”退休之初,肖華同幾位居民在小區邂逅相遇,談起孩子出國打拼事業有成,僑居海外,老人獨自在家,備感寂寞,如果大家時常相聚,交流讀書體會,聊聊家常,就能讓日常生活豐富多彩。此議又得到了居委會人士大力支持,免費提供場地。讀書會以旅居海外炎黃子孫在滬的僑胞僑眷為對象,相送相約相聚相助,采取“讀書結合實用”方式,走出上海、走出國門去領略異邦風情,立足本土休閑互動,領悟人生真諦,自有一番情趣。
讀書會不少會員文史知識豐富,有人談說《論語》《三國志》《紅樓夢》等舊籍和古今史料來如數家珍。會員運用自身專業優勢,結合社會現狀,踴躍投入社區助老法律維權等公益活動,主持配合形勢和社會熱點的低碳生活、國際形勢、房改政策解讀、醫療食療促康樂、建言獻策談發展等講座,就連一些統戰人士和其他書友聞訊也常來聆聽演講。
攝影愛好者一位僑友取出《西藏高原風光美》攝影集,笑道:“這是非賣品,卻是自費請正規出版社代印的。”肖華閱后大加贊賞:“印刷之佳,堪與標價出售之書相媲美。”一位退休大學教授爭分奪秒記錄異國風光觀感,他表白:“讀過古代名作《徐霞客游記》,試圖自費出《今日徐霞客海內外游記》。古人文言水平高;然而彩照和白話文卻是現代人長處。阿拉出書自娛自樂,贈予親朋好友加深情誼。”肖華湊趣道:“百姓凡人自費出書,躬逢盛世夢想成真。也許再過幾年,阿拉是不是也能將熟悉的僑友圖文之書匯編成‘十八相約作品合集?”
書友們常來常往,開展時事講座、文學藝術欣賞漫談、與回國探親的僑胞聯歡、本地居民出國探親歸來暢敘見聞、美容服飾操作當場展示、參與社區公益活動。
“十八相送”讀書會名聲漸隆。普陀區委統戰部和甘泉街道聯手,子長小區“十八相送”讀書會僑友們載歌載舞,參加了居民、僑眷和來滬探親的海外華僑以及外國藝術家進甘泉社區表演活動。

在2014年,子長小區率先試點“綠色賬戶”垃圾分類項目。沒有先例,沒有經驗,肖華主動站了出來,她的女兒已在日本定居30余年,在多次探親中,肖華深切經歷過垃圾分類的考驗。她帶領小區內的僑眷同胞積極投身小區“綠色賬戶”自治活動。她們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分發操作指南、定時定點、專人積分,一步步推進小區垃圾分類工作。
“一開始不少居民不理解,覺得我們是沒事找事,說我們是撿垃圾的。”面對居民的冷嘲熱諷,肖華依然面帶微笑地耐心勸說,科普垃圾分類知識,甚至面對亂扔垃圾的居民還耐心地幫他們進行分類。有時在炎熱的夏天,面對發臭令人作嘔的垃圾,肖華也堅持幫居民進行處理。反對的居民慢慢接受了垃圾分類的理念,也開始自覺踐行垃圾分類。“日本也花了40多年的時間將垃圾分類的方法逐步細化,并滲透到每個家庭、每個人。”在肖華看來,在垃圾分類這件事上,必須保持定力、穩扎穩打,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才能離目標越來越近。
有一位獨居老人被查出患有絕癥,其女兒一家僑居南亞一地。老人看病、開刀、化療期間,讀書會僑友傾力奉獻愛心。休養療理之初,老人情緒低落。肖華就同老人談起書報雜志上“絕癥不絕望,藥療、食療、理療結合心療而成功延續生命”的真人真事,甚至敘談一例:有人確診患絕癥,醫生斷定“去日無多”,其人乘坐輪船環球旅行,過了預測的絕命“期限”依然好好活著,心情大大好轉,回歸出發地點,由該醫生復診,驚奇地發現此人絕癥癥狀俱已消除,居然康復了……老人聽了,不再煩躁,開始進食,閱覽書報,與僑友交談讀后感,身體狀況漸趨好轉。其女兒事后得知此事,感動得熱淚盈眶。現在,肖華請這位老太坐輪椅車出門,僑友們會輪流扶助她在小區綠化園地透透清新空氣。她特別喜歡讀書會活動,傾訴肺腑之言:“阿拉離勿開大家啊!”肖華等僑友答以由衷之言:“阿拉也時時牽掛著你呀!”
一次,鄰居老太突發“腦梗”,而她的兒子遠在海外,老太又怕老伴擔驚受怕,所以默不作聲。僑友們得知消息后,自發輪流到病房陪伴她,百般照料,主動幫她清洗床單被褥……料理了9個月。期間,他們從沒讓老太的老伴去探病一次,避免了不測后果和隱憂,僑友負責轉告老太療理狀態及其老伴居家情況,直至老太出院回家。老太的兒子千里迢迢歸國探親,獲悉僑友勝似親人的關愛之心,緊握肖華的雙手連聲道謝。肖華笑道:“這些小事,都是同胞應該做的。”
僑友的第三代人也有在上海讀書的初中生和小學生,大家稱之為“小僑友”。暑假或寒假期間,老小僑友一起參加“大手牽小手”活動,攜手進行“創衛”清潔環境、綠化家園、“遵守交通規則,市民文明出行”等公益宣傳以及童年游戲、讀書、演講、征文、歌詠比賽活動。三五成群結伴參觀家居附近的“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市中心的“上海博物館”、自然博物館;浦東的科技館、中華藝術館和松江佘山的天文博物館以及上海動物園、上海迪斯尼樂園等場所,開闊眼界,寓教于樂。
肖華常對孩子講述“擇所好,好所擇”道理,希望“小僑友”在校讀書選擇好“德、智、體”全面發展正確之路;課外,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愛好選擇技能學習,要勇往直前走好人生之路。
“小僑友”有幾個小伙伴極不情愿地參加了家長硬性指定的所謂興趣班等課余培訓,雖然多多少少學到了一些技能,效果卻差強人意。肖華的小孫女喜歡畫圖、看書和作文,肖華支持“小僑友”自主選擇了一家兒童刊物舉辦的“小記者培訓班”,認真聽講,循序漸進。2016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和全國政協會議在北京舉行。事前,經過層層選拔,肖華的小孫女脫穎而出,有幸被團中央“未來網”選中,代表上海市的小朋友到北京去采訪“兩會”的代表。活動中,成人記者對“小記者”進行專業培訓,還模擬了不少采訪情景讓孩子們預習體驗。接到通知,子長小區的“小僑友”就和同行“小記者”興沖沖進入直播室,先后采訪了好多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一次,小記者采訪了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的一位焦點訪談人物向平華——他是連續兩屆全國人大代表,八年中提交了68份“接地氣”的提案,曾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和贊揚。返回申城,小孫女告訴肖華:“采訪時,我提了‘孩子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可是許多家長給孩子報了很多培訓班的問題,批評了那些‘拔苗助長的家長,直抒己見,建議家長應該從孩子的興趣出發,有針對性地給孩子報名,不要讓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肖華在子長小區“十八相約”讀書會上轉述此事,僑友們一致認同“家長應該讓孩子享受童趣”的真知灼見。
“全民禁毒宣傳月”。社區舉辦家長和孩子攜同參加的“同心繪禁毒”創意彩繪、宣傳禁毒知識、“小手牽大手,禁毒我承諾”——簽注儀式等環節活動;傾聽了“合成毒品與精神健康”專題講座……口號落實行動,也讓孩子們純潔的頭腦更清醒,認識了毒品種類及其危害,強化了群體和個體對毒品的預防力度。
肖華又攜帶小僑友,屢屢參加“上海書展”現場活動,大人和孩子選購紙質類以及視頻音頻形式播放的電子類圖書出版物,感受濃濃書香氛圍熏陶,與時俱進,其樂無窮。
德國近年來興起了一種名為“老年之家”的互助養老方式。德國政府從加強咨詢、資助無障礙房屋改造、鼓勵鄰里間互助、支持老人合租房屋享受居家護理、注重護理人員培訓等多方面著手,幫助老年人安享晚年。在“老年之家”中,成員共同分擔家務,互相幫助,一起參加社會活動。
在英國,倡議社會福利改革的社會企業Participle于2007年開始,在倫敦南華克倫敦自治市建立一項名為“朋友圈”的互助計劃,支持50歲以上的居民建立屬地化的社交網絡。朋友圈采取獨立的社會企業模式運作,每位會員在入會時必須要先支付30英鎊(約人民幣266元)的年費。他們會得到一個0800開頭的免費電話,撥打這支電話可以咨詢各種疑難雜癥,以及申請平時的生活支援。生活支援服務可能由其他會員提供,或是經由朋友圈審核過、相對平價的付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