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承穆 劉娜 王天
我國已經進入老年社會,高齡人口明顯增加,骨關節炎及骨質疏松癥成為骨科常見多發疾病。據調查顯示,65歲以上有50%的人,患有骨性關節病;而75歲以上的發病率高達80%,骨關節炎是75歲以上老年人疼痛和病廢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按此推算,我國有不同程度骨關節炎患者近1億人。
對于骨關節炎的病因和發病機理,眾多科研機構和臨床醫生有很多探索,但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它可能是多種因素破壞關節軟骨完整性的結果。如:年齡因素、性別因素、遺傳因素、肥胖、痛風、糖尿病、長期大量飲酒、陳舊性損傷、既往關節炎、先天性或后天性關節畸形等。另外寒冷與飲食習慣也是因素之一。
通常我們發現40歲以后,骨關節漸漸出現退行性改變,因此要預防骨關節炎的發生或減緩其進展,應從中年開始。因此,我們說預防骨性關節病要未雨綢繆。
多數中老年人不宜劇烈運動鍛煉,而應經常性開展一些輕柔的運動鍛煉,且天天進行。如到路邊、公園散步,攀登低坡山,少車多步,少乘電梯多登樓;最好在老師指導下經常練太極拳。國外許多醫學家很推崇我國的太極拳,認為可活動每個關節鍛煉各部位肌肉,特別適合于中老年人;也可經常騎自行車;或在室內做些廣播體操或健身操,廣場舞等;有條件可溫水游泳或進行球類運動等等。最好多樣結合,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及各種運動器具。
人們往往認為腿粗不好看,其實在醫生的眼里,腿粗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健康。大腿承接了腰部的運動,并且是膝關節運動的主力肌群,如果大腿的力量變弱,那么一是對腰部的支撐作用變弱,二是對膝關節的運動支配同時變弱,因此強化大腿肌肉的力量變得尤為重要。腿部可以說是全身力量最大的地方,潛力也是最大的,力量舉、舉重、壯漢、投擲,這些力量項目靠的主要都是腿力,而且不管你是做什么動作,需要大力發力的時候,你的腿部絕對是參與的,所以增加腿部力量,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你的全身力量。年輕人可以通過跑步,深蹲等方法訓練大腿肌肉。但是這種方法,不適合中老年人,因為年輕人的關節非常健康,而老年人關節本身的勞損已經很大了,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一些方法,既不磨損關節,又可以訓練肌肉。
靜蹲。背靠墻,雙腳雙膝與肩同寬,腳尖向前,下蹲至膝尖與腳尖連線垂直地,重心置于患側足部,自行掌握下蹲深度,基本控制在2分鐘左右達到充分程度,間隔不超過10秒鐘,連續5-10次每天。如果有關節軟骨損傷,并在運動中產生疼痛感,可以通過上下微調角度的方式避開損傷區間。
直抬腿練習。坐位或平臥位,腳尖朝后,讓大腿肌肉盡量收縮,鎖死膝關節后,直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厘米處,保持60秒,10次/組,3-5組/日。此項練習的關鍵在于充分伸直膝關節,稍有彎曲練習效果即大打折扣。這種方法適用于幾乎一切環境,一切膝關節損傷的患者。
中老年人主要應多吃五谷雜糧,進食種類越豐富,營養就越全面。每天喝牛奶,如果您喝牛奶之后腹脹,可以少量多次喝,或者喝酸奶。夏天宜多飲開水或淡茶,多吃豆類或豆制品。經常適量吃各種動物肉類及海鮮,每天不可少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這樣既有足夠熱量、蛋白質、維生素、鈣及各種微量元素,還有適量的纖維素等。
補充鈣質。很多中老年人注意補鈣,常吃鈣片,但是更要補充一些維生素D和鈣劑,或者經常曬太陽,維生素D能夠促進鈣質的吸收利用,否則,吃了鈣片,也起不到緩解骨質疏松的作用。
減體重護關節。要及時治療糖尿病、痛風病等,肥胖者應適當減肥。體重數過大,對腰膝關節的壓力變大,因此肥胖病人尤其要控制體重,體重減輕一點,對關節的壓力就會減少一些。另外,如果有骨關節畸形、肌力不良、陳舊性關節傷病者應及時使用手杖或助行器,不要不好意思,使用工具可以很好地利用上肢代償下肢的力量,對患病關節是非常有益的。患病的關節可更快康復,以解除痛苦,恢復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