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昆

2015年1月美國的《神經科學》雜志首次量化識別了老年人腦力的差異性。研究者跟蹤調查一群在高齡記憶力超群的老年人,試圖發現恢復老人認知能力的秘密。
最近,美國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的研究者發現,有一類人的大腦在年老以后也能保持年輕和敏銳。他們的大腦狀態比同齡的普通老人要年輕30歲,皮質層更厚,明顯的混亂更少,擁有更充沛的神經元。研究者們稱這類老人為“超級老人”。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拍攝的大腦圖像顯示,“超級老人”的大腦外層,即所謂的大腦皮層,其大小與中年人的相當。80歲的“超級老人”大腦狀態可以看上去只有50歲,比真實的年齡年輕30歲。與阿爾茨海默癥相關的認知混亂狀態,他們要少90%以上。
“超級老人”的大腦狀態看起來跟同齡老人有明顯不同。他們的記憶能力堪比年輕人。研究人員說,這個發現很重要,因為大腦皮層(對記憶力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幾乎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萎縮。事實上,“超級老人”的大腦皮層比身體健康的普通老人要厚得多。
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首次量化識別了“超級老人”與普通老人之間的大腦差異性。
人腦的平均重量約為1400克,它是由大腦、間腦、小腦、腦干等組成。大腦最外層是呈灰色的大腦皮層,由140億個神經細胞體組成,厚3.5毫米。大腦皮層表面曲折不平,有凹陷的腦溝和凸起的腦回。大腦皮層下面為白色的髓質。在腦的中部還有數個呈空隙的腦室。腦神經老化死亡后,腦的重量變輕,體積變小,CT檢查呈現腦體積縮小,腦溝變寬,腦回變細,腦室擴大,這就是腦萎縮。
許多人認為大腦就像計算機——“電腦”,兩者都處理大量信息,而且“老型號”都會出現死機。然而人腦與電腦有許多不同之處,兩者最重要的區別也許是人腦不會自動遵循某種維護法則(或者程序),而且人腦還會在人的一生中都發生不停的變化。
大腦有著驚人的認知潛能。如果一個人除去睡覺每天按10小時的有效活動時間計算,活到70歲,人腦所容納的信息量該是超過1000億個比特(信息單位),如此巨大的信息量就是人們常說的認知潛能。這個認知潛能要優于任何一臺最大型最現代化的電子計算機。
有人初步計算了一下,一個人腦的網絡系統遠比美國、加拿大等北美洲國家的全部電報電話通訊網絡還要復雜。如果一個人一生好學不倦,他可以通曉6門外國語言,可儲存相當于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2000萬冊的50倍,即能裝10億本書的知識容量。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們大多數人的一生中,很好地利用記憶潛能也就只有30%~40%,其余60%~70%多被白白地浪費掉了。
當我們進入30歲左右的時候,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就開始死亡,每天死亡大約10萬個左右。不過,不用擔心,神經細胞足夠用了。大量腦科學研究表明,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神經細胞在必要的情況下能夠生長出來新的樹突和軸突,從而實現細胞之間新的連接,所以說,大腦具有可塑性。正因為大腦的可塑性,使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年齡段,學習完全不同的新知識,從而推遲大腦衰退的生理年齡。
刀越磨越快,腦子越用越靈,如果不勤用,腦力就會減退。研究發現,勤用腦的人腦血管多處呈擴張狀態,腦組織有足夠的血液、營養供給,為延緩大腦衰老提供了物質基礎。因此,勤用腦的人,盡管年歲高達七八十歲,但他們的思維過程仍能像青年人一樣敏捷,并保持著完整的認知能力,其聽力、視力和反應能力均較同齡人好。而整天無所事事、無所用心、懶于思考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逐漸出現不同程度的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甚至會導致老年性癡呆。
其實,大腦不會在意你的年齡,它只需要心理上的刺激與滋養,比如多與他人交流,不要給自己壓力。這些事情,不論年齡多大,我們都應該掌控好。所以,繼續做個好的思考者,這對大腦是有益的。
研究表明,下列8個改變可幫助你補充和激發大腦能量,有助于維持大腦的年輕狀態:
學習一種新的樂器。一旦拿起樂器,大腦就會面臨著控制一大堆肌肉協調運作的問題,更別說看譜、記誦曲目等高難度動作。
跟人笑笑打招呼。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吧。打招呼不但有人際互動,降低憂郁癥的風險,而且為了主動打招呼,要記住對方的人名與外形特征,也能提高自己的腦力。
嘮叨。嘮叨在語言運用中也是重復說某一個事情某一個人,經常地重復當然必須加深嘮叨人對某一事或某一個的關注和記憶。專業人士認為,女性比男性更樂于與人言語交流;男性進入老年期后,沉默寡言居多。而言語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宣泄方式,可防止記憶衰退。
旅游。當你到不同的地方,這對你來說將是一個新的、復雜的環境,這比你天天窩在家里要挑戰得多了。如果你不能坐上飛機飛到很遠的地方去,那就做一個城市里的旅行者吧,穿梭在那些自己不熟悉的地區,參觀畫展,或者去新的餐廳吃飯,都能夠讓你大腦充滿活力。
與朋友們保持聯系。哈佛大學的一項六年研究對16638個人進行了測試,發現那些社交圈最廣的人記憶力減退速度最慢。親人和朋友可以幫助減輕壓力,從而減少大腦的化學反應。
玩玩拼圖。可別小看這種游戲,據分析,在拼拼湊湊間,可不斷加強腦部辨識方位與形狀的能力,常玩拼圖的人通常較具方向感。
動手修理。如果水箱漏水,自行車跑氣等,只要自己能修,就先別急著送去修理,而應自己開動腦筋想辦法。因為,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別荒廢了自己動手動腦的能力。
每周走一條新路。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例如嘗試改變每天從家里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
(作者系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醫藥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