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微微

【摘要】本文針對中國巖彩畫創作的當代性及發展走向進行了研究。采用文獻研究等方法首先分析了中國當代巖彩畫創作的觀念性、抒情性、平面性和裝飾性的特性,并具體研究了如何通過創新來建構中國巖彩畫創作的當代性;中國巖彩畫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漸漸加深及國際間多元文化的碰撞共融,面臨著新的機緣與挑戰。因此從挖掘材質美感,內外兼修等方面對中國巖彩畫創作的發展走向進行了思考,希望可以為發揚巖彩畫創作的繁榮創新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巖彩畫;特性;當代性;走向
中國巖彩畫作為一種較新的藝術形式帶有中國文化屬性。盡管在材質、形式方面,中國當代巖彩畫相比傳統巖彩畫來說具有優越性,但從精神與文化屬性方面來看,其依然屬于中國繪畫的一部分。此條件下,中國巖彩畫有必要進行一次雙重的疏離:不僅要區別于現代日本畫,也要疏離于西方現代繪畫,既不能轉為日本畫的“轉場版”,也不能轉成西方現代繪畫的“本土版”。其實畫種很難像材質一樣能夠不分民族、跨越國界。比如油畫是比較國際化的,但這僅限于材質方面。每個國家的繪畫都有著自己的文化歸屬,例如意大利的油畫、法國的油畫等。中國巖彩畫也是一樣,有其自己的文化歸屬。
中國當代巖彩畫創作具有獨特的文化屬性,這些屬性所蘊含的令人震撼的東方之美,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即觀念性、抒情性、平面性與裝飾性。
中國當代巖彩畫創作具有觀念性,其色相常和陰陽五行觀、天地觀、祭祀觀、國家觀念、生命觀及人生禮儀關聯著,其色彩展示出了一種超脫自然屬性的精神之美。而且其色彩不受客觀對象的限制,婉轉隨意,有著自由的抒情性,能極大地表現出創作主體的心靈情感。西方傳統繪畫的色彩比較客觀,遵循科學再現客觀物象。現代繪畫受東方色彩觀的影響,印象派、后印象派及野獸派等色彩表現更加的主觀化,更側重于個人心性的表達。平面性指色彩的空間感,西方傳統繪畫的空間是三維的,不足之處是畫家的創造力被牢牢地限定在人的視網膜感受之內,而平面化空間不受此制約,色彩的敘事邏輯得以自由的延展。《考工記》中說道:“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為良。”中國巖彩材質自身及視覺上的厚度,就具有豐富寬廣的表現魅力,色彩斑斕,技法多樣,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因此,中國巖彩畫創作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屬性、精神內涵與天然的浪漫氣息。
中國繪畫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成為世界上較為古老的畫種,是因為能夠適時變通。變通可以理解為創新,有創新便能夠真正的發揚發展,若無創新的發揚乃是復制。對于中國巖彩畫創作來說,較大的難度則是怎樣借助創新去構建自身的當代性。這不僅是一個當代性問題,亦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中國藝術史上的大師們能被歷史定格都是由于堅持不懈地實踐創新而取得成功的,中國當代巖彩畫家們正用自身的實踐來回應這個問題。
一種新的繪畫形態若要被廣泛認可并不斷提高取得成功,則必須構建有效的學術標準。當下有的學者立足日本畫的角度評論巖彩畫,有的借助于西方現代繪畫說事,也有參照中國水墨畫的標準去評判,這都不是權宜之計,并且可能造成誤導。因此,在挖掘巖彩自身的材質美,不斷提高表達技法的基礎之上,應盡快構建中國當代巖彩畫的語法語言邏輯體系及學術評價標準。值得慶幸的是已然有批評家、研究者與學者正試圖努力去做,且卓有成效。
中國巖彩畫創作正處于材質、形式的試驗探索階段,巖彩畫除了追求材質美、形式美之外,也需要有所擔當并勇于面對社會現實,在不斷變化的中國社會圖景里探求新圖像、新主題,且做出自己的判斷。如王雄飛的《中華古韻》、何韻旺的《沙洲梵響》成功地以巖彩畫創作的方式表現重大主題,使我們贊嘆其巖彩畫豐富多彩的表現力的同時,亦汲取了可貴的精神營養。
長期以來,中國以水墨為主導的繪畫不斷在探尋與建構自己的現代樣式,成果頗見成效。作為中國畫壇新興力量的巖彩畫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轉換了這種曾經把水墨畫作為主體的單一局面,拓展了中國當代繪畫形態構建的新途徑,這對中國水墨畫的探尋亦有著啟示性意義。
中國繪畫在世界上所有畫種中的普及率是非常之高的,有著天然的人民性與民主性。藝術領域中,人民性、民主性即當代性。人民不僅是藝術創作的主體,亦是藝術消費的主體,具有人民群眾基礎的繪畫才能成為大眾化的審美風尚與文化情趣,才能對社會的文化進程發生影響,否則就無從談什么當代性。因此巖彩畫也需獲得廣泛的民眾基礎。
當代性在全球化的今天,也呈現出了國際性。中國繪畫獨具的審美意識與價值觀應具有普世性意義,巖彩畫也是如此。中國巖彩畫豐富的色彩系統、別具一格的技術表現及所獨有的文化屬性,都為其國際化建構了有力的支點。中國巖彩畫的產生及成長正處于中國當代文化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在國際藝術展覽上,中國當代繪畫展示出了未曾有的盎然生機、自主意識及創新活力。在民族文化復興及構建的道路上,當代中國巖彩畫必定會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此乃正在發生著的事實,并非預測,也并非憧憬。
中國巖彩畫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逐漸加深,在國際間多元文化互相碰撞交流、借鑒融合的背景下,面臨著很多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當下諸多巖彩畫家由于所運用的材料的豐富性及其表達手段的多樣性,創作出了很多較有新意且具有審美意義的巖彩畫,在繪畫展覽上被廣為贊賞,可以說巖彩畫在藝術界擁有了一席之地。我們知道,通常西方油畫及傳統水墨畫等居于主導地位,巖彩畫在這樣的境況下容易被“邊緣化”。出現這種狀況有很多因素,有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趨勢方面的原因,也有巖彩畫自身發展的局限,下面就中國巖彩畫創作的發展走向進行幾點思考。
(一)挖掘材質美感,內外兼修
當代巖彩畫給人以獨特的視覺體驗,不可否認巖彩畫的外在形式是較為成功的,能夠給觀賞者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重視色彩肌理的運用,畫面時而獨特新穎,時而高貴典雅。但某些巖彩畫創作則經不起推敲,雖呈現出較強的感官刺激,卻內容空洞缺少內涵。畫家獨特的文化涵養與氣質未被充分地展示出來,藝術氣息顯得蒼白無力。
當代巖彩畫的發展復興離不開對礦物質色的梳理與重構,巖彩畫的主要材質是天然礦物質色和新巖,色彩豐富,色相穩定,蘊含著獨特的視覺美感。不僅自身的材質特點使繪畫的形式語言較為豐富,而且作品中也擔任著色彩表達的重任。部分藝術理論家道:材料及色彩方面可以作為中國未來繪畫的發展走向。
中國巖彩畫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不斷實現顏料種類的創新,不但要繼續發揚巖彩自身的材質優勢,更為重要的是要發掘新的材料屬性并使之與外在形式表現結合,創作出更多具有嶄新視覺效果與美感的藝術作品。借鑒中國繪畫形式,為巖彩畫創作注入東方文化內涵,尤其是中華文化底蘊。不再被外在表現形式所限制,逐漸強化對巖彩畫文化內涵與藝術氣質的共識,以更為全新的藝術觀念形成中國巖彩畫獨特的藝術美感,以多樣的形式與豐富的主題相結合去展現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內外兼修,不斷突破與創新。
(二)追求傳統韻律,古今貫通
巖彩畫自20世紀90年代由留日學生帶回中國復興開始,時至今日發展了二十多年。從對巖彩畫歷史傳承的脈絡整理中可以看得出:巖彩畫具有雄厚的歷史沉淀,自人類社會產生開始,至當下全球化的大時代,可以說巖彩畫隨處可見。中國巖彩畫和傳統的文化藝術密不可分,傳統重彩畫為巖彩畫創作奠定了特定的基礎,中國當代巖彩畫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傳統重彩畫。
一方面是對于傳統線條的傳承,當代許多巖彩畫家一方面熱衷于傳統工筆畫的線條,另一方面又能夠融當代藝術趣味于傳統線條當中,其線條與色塊的對比中呈現出裝飾性韻味。例如天津劉新華的《霜降》,畫面中的植物與鳥兒以傳統線描為骨法,整體敷色使用粗細不等的礦物質顏料層層分染、疊壓,整體呈暖灰色調,虛實相生,朦朧之中蘊含著詩情畫意。畫面線條的勾畫支撐起了整幅作品的骨架,整體色調與之配合,令作品充斥著傳統的韻味。
另一方面,自宋元以來水墨寫意畫在中國畫壇就處于主導地位,藝術家們不斷追求繪畫的“寫意性”。所以在此背景之下,也有一些巖彩畫家借鑒了傳統大寫意的表現技法,如此不僅可以呈現出寫意性的筆法,亦可以令墨色和礦物質色相互交融,不但能夠呈現出筆觸厚重的力量感,還可以展現出畫面的“氣韻生動”。例如胡偉的作品《熙》,借鑒傳統水墨寫意畫使用礦物色及金屬箔等材料,把水墨寫意畫的一氣呵成和巖彩畫在創作方面的自由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水和墨的碰撞之間,借助礦物顏料不同大小顆粒之間的重疊以及各種材質的多種質感及豐富的肌理變化去表達畫面。畫面底色及一層較薄的細顆粒巖彩相融合,粗顆粒的間隙處又可透見底色的質感,厚堆色及薄施色相協調呼應,令作品既有著蒼茫的厚重感,又能氣韻生動。作者很重視筆法,表達畫面的手法較為寫意,使得畫面奔放自由,也有著獨特的抽象美感,情感的抒發不僅熱烈而且濃郁,獨特材質所呈現的形式美感給予了觀者嶄新的審美享受。

當代中國巖彩畫創作的走向趨勢應更進一步發掘其自身文化淵源和中國傳統工筆畫、寫意畫、壁畫等繪畫樣式相融合,探析它們的深層價值及審美、主題材料及技巧等藝術表現上的深刻內涵,通過現代繪畫材料表達、再現,體味古人在巖彩畫創作中的獨到見解。
(三)拓展技法表現,融合創新
一種新的藝術形態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很多因素,經典的藝術作品可以全面地體現這個形態的學識、學理、新的美學力量與它特有的語言邏輯。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能夠創作出適應當前時代發展的優秀作品。中國巖彩畫創作若要敲開歷史之門,唯一的敲門磚便是經典的藝術作品。
巖彩作為一種材質,其色彩穩定,在和水墨畫、油畫等繪畫形式結合時,可以使得畫面形式更加豐富,更適合畫家表現濃厚的思想情感。巖彩畫豐富的材質美、斑斕的色彩美表現促進了技法的多樣性發展,畫家們有了更寬闊、更自由的創作空間。巖彩畫創作的表達技巧豐富多彩,既給予了觀者以獨特的視覺美感,又供應了畫家無限創作的自由。材料和技法的完美結合,既可以很好地突出物象的質感,又能夠輕松營造出畫面的各種意境。當代巖彩畫創作獨特的寬容性與多樣性的特征使得技法表現上越發形式多樣,畫家的創作意圖更能被充分地展現出來,巖彩這一材質豐碩的表現力令不同繪畫形式的畫家們都可以借助巖彩來表現自己豐富的思想情感。作為嶄新的藝術形式,巖彩畫兼容世界多民族繪畫優勢的國際化特性,其獨特的質感以及較強的視覺沖擊力,令其更加適應當代藝術的審美需求。
中國當代巖彩畫創作需要以全球化的眼光及豁達的心態來吸收其他國家藝術形式的精華,拓展技法表現,繼往開來,不斷創新,創造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偉大藝術作品。巖彩畫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從產生之始就是中華文明和印度佛教文化融匯的結果,后來流傳到日本也進一步融合了其本土繪畫以及西洋畫等繪畫樣式,成為了“日本畫”。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于國際大舞臺上互相觸碰、融合,中國當代巖彩畫創作正居于這個新階段,必定受到來自國外文化、藝術樣式及藝術思潮的影響與沖擊。若想投身于國際藝術舞臺,中國巖彩畫創作在未來的發展中要拓寬視野,在國內巖彩畫發展的基礎上,增強和日本等國巖彩畫的交流與往來,進一步提升巖彩畫的境界。
中國巖彩畫創作有著獨特的文化屬性:觀念性、抒情性、平面性與裝飾性,在此基礎上,應該通過創新來構建自己的當代性。通過中國巖彩畫目前的狀況看向未來發展,乃是任重而道遠。這就需要更多的藝術家及研究學者以全新的觀念、獨到的視野及更為開放的心態傳承中國巖彩畫的獨特藝術魅力。古今貫通、內外兼修,不斷創造出優秀作品以促進中國巖彩畫的持續發展,從而擺脫“邊緣化”的境地,為中國藝術增添光彩!
參考文獻:
[1]王瑞芳.關于巖彩畫在中國當代走向的思考[D].河南大學,2013.
[2]許慧媛.巖彩繪畫的跡象之美[D].中央美術學院,2015.
[3]張曉凌.巖彩:文化屬性與當代意識——在中國巖彩畫20年與當代中國繪畫研討會上的演講[J].中國藝術,2010(4).
[4]戴劍舞.淺談中國巖彩畫的發展[D].山東師范大學,2014.
[5]馬文西.中日巖彩畫教育現狀與發展——中日巖彩畫教育現狀和東方繪畫的未來展望學術活動綜述[J].美術,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