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良
【摘要】本文從素描出發,站在西式美學教育的角度去剖析線性素描課程在現今美術院校中所承擔的美學任務,從課程本身的設置去分析線性素描在當下美學教育中出現和如何構建的問題。線性素描課程作為造型訓練的一門課程,作為繼承“線”藝術特有的藝術美感以及探索線表現形式的訓練課程,對探索“線”藝術的規律,培養線性素描藝術人才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線性素描;課程;構建;思考
在視覺形態中,線條是點的運動軌跡,是物象輪廓和結構的基本形式。而線性素描的表現方式作為視覺感知中最基本的一種形態,既是大眾心中直接表達精神物語,也是世界各個民族勞動與情感的圖式載體。在西方文化的進程中,舊石器時期洞穴壁畫中的線性表現語言呈現了西方人類早期的文明圖式。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線性的藝術表達象征著一種美學風范與古典原則。在中國文化體系中,線描既是甲骨文和青銅器上游動的線條,又是古陶上豐富的紋理。由此可見,“線”是古老而重要的表達思想和文化的藝術樣式。18世紀后,隨著照相機的發明及照片的廣泛使用,激發了藝術家們對于藝術本體語言的重新思考,線條作為繪畫最原始的基本元素之一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因此,“線條”作為繪畫表現語言中最傳統、最直接的表現形式,重新回到中西繪畫表現的著眼點中,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了獨立品格的美學范式。線性素描課程的設立主要是引導學生從“線性”語言的角度觀察物象,學會感受、分析物象特征,然后從“線”形式美的角度出發進行再創造的過程。
線性素描課程主要是使學生通過“線”的訓練,了解和掌握線造型的基本規律、思維方法和審美取向,通過講解中、西方繪畫作品中“線”的美學歷程,了解線性元素在造型藝術審美體系中的特殊地位。線性素描課程以“線”作為切入點,教會學生選擇不同的視角來進行觀察,主動地帶有創作思維的方式去從客觀物象中提煉和抽離出符合自己審美需要的元素,并按照一定審美趣味的方式進行重新排列組合,構成畫面,通過這個過程找到屬于自己的觀察方法、思考方式、繪畫語言等。同時,“線”造型訓練是貫穿整個一年級基礎訓練的重中之“重”,所以線性素描課程也要解決造型中的本質問題。通過要求學生用線造型引導學生關注形體結構穿插的實質,即線是體塊的起點和終點,讓學生能夠擺脫光影的束縛,用另一種嶄新的觀察方法、繪畫思維方式去理解造型的本源。
當今隨著國內藝術類院校對基礎課程的重視,特別是對素描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使得素描課程在樣式、表現內容上和材料上都積累了很多豐富的經驗。從20世紀70年代契斯恰科夫素描體系(全因素素描體系)和80年代包豪斯的結構素描體系的引入,到如今,各大美院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素描風格特點,并開發出了一些特點鮮明的素描課程,如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王華祥老師的《將錯就錯》課程,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壁畫系曹力老師的《線構成》課程,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蘇海江老師的《精微素描》課程,等等,體現我國美術教學既有吸收了西方傳統教學的理念也有總結繼承我國傳統繪畫教學的成果。改革開放多年來,在引進與學習、挖掘與傳承之后,沉淀和積累了許多有效的、優秀的教學樣式和教學經驗,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特點鮮明的教學體系。
線性素描課程首先是要對線性素描的概念理解到位,教師如果對線性素描中“線性”的理解含糊不清,會使得課程內容和作業呈現出往白描或者速寫偏向的問題,這樣去理解線性素描課程往往有所狹義化和片面化。美術院校素描課程中的“線性素描”偏重以“線”為主要表現方式,它的表達方式是直接的、多元的,它的材料是多樣化的,它包含了中西繪畫中關于造型、透視、構圖、解剖、空間、表現形式等諸多問題。“白描”以尋求線條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并賦予東方審美韻味表現為契合點,是中國傳統筆墨表現力的外延,其審美核心是物象的寫意性追求。而“速寫”更多以“小”“快”“記錄性”為基本要素,訓練更多傾向于對記憶能力和概括能力等的培養。當然,這三種線性的表達方式都有一定的相似和關聯,我們所要把握的核心就是訓練觀察方法和磨練造型技巧,調整造型觀念,探索繪畫風格。
線性素描課程應該設置豐富的教學內容,鼓勵多種樣式藝術語言的培養。往往課堂寫生訓練常常會給人枯燥、乏味的沉重感,因此,要把握好每節課堂的訓練目標,訓練方式如何遞進,如何從“速寫式”的人物基本動態轉移到線性語言的表現,如何從描摹到提煉,如何從單一的人物形象記錄到形成畫面個人趣味,等等。尊重客觀教學需求,尊重藝術規律,在繼承傳統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盡可能使課程很好地適應當前美術基礎教學要求。
線性素描課程應重視審美訓練和思維認識過程的培養。英國藝術史學家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一書中表述:“僅從一條線的質量,就可以斷定該作品是否出于一位好畫家之手。”因此,怎么看、怎么識別鑒賞好的“線”很重要,所以,線性素描課程首要應該是提高學生鑒賞力、審美判斷力。一開始就要拔高學生們對“線”的品質的理解,把握“線”的質量,這對線性素描教學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這里我們所說的鑒賞,包括了“欣賞”與“鑒別”兩個部分。欣賞是要剖析古今中外各式“線”藝術的種類和藝術特點,了解“線”藝術中典型的藝術案例、藝術流派、代表畫家等。鑒賞是要學生們從經典中體會到好的“線”語言范式,識別低層次的線表現,從而在美術史的學習中體會了解高級的美的語言。使學生了解線、認識線,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感知能力,從而更好地煥發出學生自身的審美創造力。
臨摹是啟發和鍛煉學生們思維方式的關鍵一環。就像學習寫作時要進行大量的閱讀名家作品來學習總結創作規律并提高自己的品位一樣,臨摹在繪畫學習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過對大師作品的臨摹去體會作者的線的意圖和美感。臨摹是需要開動腦筋思維的,要學會“讀畫”,臨什么?怎么臨?如果說線性的語言是提煉和概括,那么,名家大師們在作品中提煉了什么?概括了什么?是需要在臨摹過程中讀懂、讀透的。所以臨摹一張畫不僅僅是臨摹畫面的技術成分,更應該理解和分析畫理,并在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對于線的理解。例如:線元素對畫面進行重構的方式有哪些?線圖形歸納的規律都有哪些?線的材質感通過什么樣的形式呈現的?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開始逐漸鍛煉自己用不同的觀察方式來歸納、提煉對象中的線元素,并結合自己的關注點、情緒和思考對提煉出的線元素進行重組。
線性素描的課程必須強化線造型訓練和線性語言思維的引導。線性素描的線造型訓練是以明確物象的“形”為重點展開的,著重研究線條如何表現形體,如何因“形”而發是去提煉和概括物象的精神內涵。課堂的寫生訓練則應該培養學生深入研究線造型的基本表現方式,如果只注重畫面表面形式效果而忽視研究造型的基本規律,那就是本末倒置。線造型不能憑空進行,需要以物象的特征為起點,線的表現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否則課程的線性語言的探索便無從展開。在課堂的寫生訓練中,學生根據物象進行描繪,是一種鍛煉觀察、思考,提煉造型的方法,它使學生在眼、腦、手的一致性、聯動性過程中,逐漸鍛煉自己從各種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觀察方式來歸納、提煉對象中的線造型。
中央美術學院唐勇力老師在《線性素描》一文里提到,“造型能力指在畫上創造有意味圖形構成的能力”,還有“有意味的造型來自感悟深切的造型意識,造型意識又能產生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會產生情感”。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造型意識的提升必須建立在對自然物象的明晰和對畫面的形態構成的理解之上。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在一年級的階段,老師應該給學生一種信心、一種態度,讓學生沉下心,從最基本的觀察入手,抓準確,抓細致,打好扎實的對“形”的感受力和表現力的基本功,使學生學會面對物象時有判斷整體的觀察力、客觀的分析能力,從而掌握面對物象時如何用線性素描表現造型的理解能力。
線性素描的課程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勤學多練,鼓勵個性化的表現語言探索。線的造型的表現方式在中國和西方藝術史中留下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和范式,中國繪畫中“骨法用筆”的觀念強調了線條的寫意性,“十八描”的線條技法既有瘦硬綿長又有粗獷厚重,既有簡潔明快又有頓挫鮮明。西方繪畫史中的達·芬奇、安格爾、荷爾拜因、席勒、畢加索等畫家的線性素描都獨具個性,這些線性藝術的表現形式都是畫家根據對象以及個人情感而提煉創造總結的,是我們線性素描教學中可以吸收借鑒的經典范例。即使西方和中國繪畫的“線”因文化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審美取向,但他們之間又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也是可以相互貫通的。
線創作課程主要是通過學生的主題構思、聯想去展開創作思維,“線”作為情感的載體,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表現,更多是畫者思維與情感的媒介和手段。如果在美術教育中只有全因素素描造型訓練,從一周到四周的素描色調練習,直線打稿、反復排線、照片化的結構關系等使得繪畫的靈動、夸張、直覺蕩然無存。這是素描課程單一化的結果。所以線條在畫面中無論它的屬性或者功能如何,都要通過藝術家結合自身的視角和思維來實現,在“似”與“不似”之間努力找到一個平衡點,找到物象特點中的“意象”,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空間,使情感和思想在創作中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受物象本身真實的形態以及時間、空間的束縛,用心去觀看,用心去思考,用心靈去感悟,把眼中之“竹”變成胸中之“竹”,再把胸中之“竹”呈現為手中之“竹”,這樣才能表現出具有個人情感意味的造型。在創作過程中,把技能和自己的獨特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形成具有個性化風格的藝術樣式,能夠激起觀者在審美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共鳴,這樣的作品才更有趣味而且耐讀。
線性素描的課程教學應該要有針對性,課程目的要明確,注重各個課程環節的銜接,重視課程過程中的思維引導與訓練,鼓勵學生探索表現語言的各種可能性。注重對刻畫物象特性的理解,培養從描繪物象造型過渡到對情感的抒發和趣味的再創作,從而能夠達到對于線性語言能力的把控。線性素描的課程教學應當圍繞學生繪畫技能的培養、藝術理論的積累、創作思維的提高等漸進式的展開,要本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教學理念不斷實踐、總結和完善課程體系,才能使線性素描課程的教學得到健康有序的發展和普及。
學習線性素描最終的目的并不是簡單地用線元素來描繪客觀物象,這只是一種訓練方式,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學會一種與以往不同的觀察方式,并鍛煉我們解構和重組客觀物象的能力,而這一能力是在今后創作中必不可少的。因此,線性素描或者說是素描課程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僅僅是準確造型,它應該是的美術院校習作精神范式、繪畫創作的探索樣式、獨立的語言模式等,無論是用線造型還是明暗表現的素描樣式,與過去的素描表現手段相對比,當今的表現方式更趨于直接性、多元化,線性素描作為基礎訓練的重要性更為突出,而它的課程評判標準也應該趨向于多元和寬泛。要做到這點,對于當下的從事繪畫教學的教員和高等專業院校的評價體系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注釋:
*本文為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線性素描課程理論構建與教學改革實踐”(2017JGB319)課題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朱思睿.西方繪畫中線的使用[J].美術大觀,2011(11).
[2]劉永平.關于素描中線造型的認識[J].美術大觀,2009(2).
[3]關雪芹.淺析線描類課程的教學改進[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9(11).
[4]戴進.談線描教學的基本模式[J].藝術科技,2014(3).
[5]趙曉.線條之萬象[J].文藝爭鳴,2010(24).